出自安徽的书画用具名称

一、宣纸:安徽宣城出产的宣纸是中国四大名纸之一,以其纤细、柔软、吸墨性好、不易破裂而著称。

二、笔架:安徽六安出产的笔架是国内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主要材料为黄杨木、紫檀木等。

三、徽墨:安徽黄山出产的徽墨是中国四大名墨之一,具有黑色鲜明、墨香扑鼻、色泽浓郁、不易脱色等特点。

四、徽章:安徽徽州出产的徽章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主要用于装饰。

五、四大名砚之一的龙泉石:安徽龙泉山出产的龙泉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色泽青黑、质地细腻、吸墨能力强、透水性好而著名。

六、红山文房四宝:安徽合肥的红山是中国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指的是红山砚、红山墨、红山笔和红山纸。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文人品位极尽工巧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文人品位极尽工巧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文人品位极尽工巧清代宫廷御用笔一清代宫廷御用笔二清代宫廷御用笔三 北京赵丽红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一、清代宫廷御用笔(图1~8) 清代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因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工巧,因而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清代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也有一些题名管笔是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各地巡抚官员每年朝贡也均以湖笔进贡。 清代宫廷御用笔四 清代宫廷御用清代宫廷御用笔六

清代宫廷御用笔七 清代宫廷御用笔八 (一)御用笔的来源 清代内廷用笔由江南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而大量的则是来自地方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即高达数万件。除大量的御用笔备用外,还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书使用,以及用于皇帝赏赐等。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庚申十月,赐内阁翰林院官笔五千枝,为阁中票签、院中讲章、记注之用。内阁分其半,余给讲官人各五十枝,写正本者人各五十枝,写副本者人各三十枝。更以五百枝备写档案,存起居注。五百枝备写讲章,存外衙门。笔为丁酉年制,世祖御书房所藏也。”(庚申为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丁酉为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清代内廷所需用笔的数量相当可观。 内廷用笔主要来自于地方进贡。清吴振棫(yù)《养吉斋丛录》记述:“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襈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正如乾隆朝《宫中进单》所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两浙盐政兼织造,苏楞额贡有笔墨纸砚数百件,

明—徐渭—书画作品欣赏(03)

明—徐渭—书画作品欣赏(03) 明徐渭《黄甲图》 此图用笔峭劲挺拔,以奔放而精炼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息。蟹的造型,虽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在上面的荷叶,笔阔气贯、偃仰有致,点画之外更寓无尽秋意。是徐渭的一幅杰作。 徐渭山涧荡舟图立轴 名称:徐渭山涧荡舟图立轴 材质、形制:立轴水墨纸本 尺寸:27×34cm 创作年代: 介绍: 题识:扁舟无去住,戏荡一溪云。徐渭。 钤印:天池道人、渔山 鉴藏印:漫堂心赏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

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反对绘画上因袭前人的“鸟学人言”的做法,主张“新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画具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 徐渭羲之笼鹅图立轴 名称:徐渭羲之笼鹅图立轴 材质、形制:立轴水墨纸本 尺寸:90.5×38cm 徐渭墨荷立轴水墨纸本101×51cm 款识:青藤道人画于湖天小屋。 钤印:[天池山人] [湘管斋] 徐渭墨竹牡丹立轴水墨纸本106×32.5cm

徐渭(款)水仙立轴 介绍: 题识:百品娇容俗却春,一清可以拟丰神。银钿缟袂田家妇,绝粒休粮女道人。田水水。 钤印:水田月、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湘管斋 藏印:衡山杨氏、曼石私印、孔彰、清梦轩鉴赏 说明:附入境单。带盒。 作者介绍:徐渭,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田水月、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漱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又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所居在绍兴城内,有一枝堂、柿叶堂、青藤书屋等。工书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极其生动。 市场行情: 2010/6/21 16:40:00> 中国嘉德 估价: RMB 20,000-30,000 成交价: RMB:145600.0000

《浅话竹雕》

浅话竹雕 胡希伦 前不久,本人的三件竹雕藏品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著名中国文物鉴定专家刘静的鉴定。 第一件《竹雕戏剧人物大香筒》,高121.6cm,口径9.1 cm—11cm,呈琥珀色。筒壁以通景方式,镂雕古代战征场面人物图。图中层次高低起伏,非常丰富,树石楼阁雕刻细致,人物、马匹神态细腻生动,且造型通达稀少,构图紧密严谨,为清代徽州竹雕艺术中的佳作。 第二件《竹根雕梅花如意》,长38.2 cm,呈棕色。作者借用竹根弯曲自然的形状,以圆雕、镂刻、高浮雕等多种技法刻成。一枝曲茎为如意柄,柄把上疤结深邃逼真,淑朵花枝盘茎而攀附,如意首花枝盘绕,花朵绽放,如同绣球,且造型优美,刻工精致,色泽包浆真实,为清代早期竹根如意中的精品。 第三件《竹刻云芝首如意》,长46cm,呈棕色。如意用两节竹片制成,如意手为竹节横弯反转而成,首面平凸,并阴线浅浮雕如意纹,柄中阴刻行书及款识,造型古拙,作工简洁奇巧,雅中透出精妙,十分耐赏,为清代中前期竹刻如意中的杰作。 自己的珍藏能得到中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的较高评价,甚感欣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雕就是用竹根竹茎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或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和文字。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先于甲骨文。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竹雕艺术真正繁盛起来是在明清,此时绘画艺术融入竹雕艺术中,山水、花鸟、书法成为竹雕艺人常用的题材,大量的文房用具,如笔筒、笔洗、镇纸、香筒、臂搁等采用竹材雕制,另外还出现了供欣赏把玩的摆件,如人物雕像、小型楼阁、如意、壁挂等。 竹雕艺术兴盛于明清,主要是文人追捧。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被文人墨客比作君子,视其有坚毅、正直、谦虚、廉洁的特性。尤其竹子中空有节,被视为高风亮节之象征。文人以竹的宁折不弯而自喻清高,一日之见,可消百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风俗,文人居竹、画竹、写竹、玩竹、长年厮守,竹雕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前言 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天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一、《文房四宝》的起源。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1、笔的起源 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古

书法用品市场调研报告

书法用品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国书法艺术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衷于书法创作。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书法的普及和推广,书法用品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从书法用品市场的规模、品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一、市场规模 书法用品市场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市场。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书法用品市场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高端书法用品的销售额占比较大,具有较高的溢价空间。 二、品类分析 书法用品市场的品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毛笔、宣纸、砚台、墨等。毛笔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目前市场上的毛笔品牌众多,有品质卓越的名牌产品,也有性价比较高的中低档产品。宣纸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媒介,其纸质、光泽度、吸墨性等特性对书法作品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砚台和墨是书法创作的必备道具,它们不仅具备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三、消费者需求分析 当前,书法爱好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老年人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书法创作的行列。他们希望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同时享受书法带来的艺术享受。因此,对于书法用品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首先,消费者对于书法用品的品质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细腻、顺滑的毛笔笔触,希望能够在创作中得到更好的手感和表现力。对于宣纸,消费者更加注重其纸质的光滑度和透气性,以便更好地吸收墨水。 其次,消费者对于创新与个性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他们期望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书法用品,以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和审美观。因此,书法用品生产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具有创意和个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书法用具证词

书法用具证词 笔 毛笔,别名又叫“毛锥子”,是用兽毛加工后制成笔头,配上笔杆的书法的基本工具。最有名的是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湖笔的品种,就其原料和性质来说,可分为“柔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 柔毫:主要取羊毛为原料,所以又称“羊毫”。其特点是柔软圆润,容易濡墨和练出功力,写出字来较为丰满。 硬毫:其原料主要是野兔毛和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因而也叫“紫毫”或“狼毫”。其特点是弹性较强,锐利劲健,容易上手。它适合写行草书。能粗能细,干湿燥润变化分明。 兼毫:是介于柔毫与硬毫之间的中性笔,有刚柔兼济的特点。所以叫“兼毫”。它的原料是采用羊毛和其他兽毛配制而成的。偏硬的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九紫一羊”等;偏柔的有“二紫八羊”、“三紫七羊”等。用狼毫为笔心,羊毫为外披的称为“白云”,有大、中、小三种。 墨 墨是用油或树枝烧出的烟末调入胶和药材等制成的、留存书画痕迹的黑色品。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特有发明,写在纸上历久而不褪色。用墨适宜与否,可以反映在字的精神上,淡了失神,浓了滞笔,渗纸。所以用墨要浓而不滞,燥润适度,不渗不枯。墨的主要品种有:油烟墨、松烟墨两种:

油烟墨:是用桐油、菜油、麻油或猪油烧烟,加入皮胶、麝香、冰片和香料制成。油烟墨又分为“五石漆烟”、“超贡烟”、“贡烟”、“顶烟”四种,以“五石漆烟”为最好。油烟墨是上等墨,质地坚结细腻,耐磨,乌黑发光,宜于书写,浓黑而有光泽,写出的字神采焕发,可以增强艺术效果。缺点是胶重。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烧烟,配以皮胶、药材和香料制成。色黑而缺少光泽,胶轻质松,入水易化。 纸 宣纸,是书法和绘画所有用纸中最理想的纸,明代宣德年间开始制造,产地在安徽宣城泾县。宣纸特点: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着墨深固,便于长期保存。宣纸吸水性强,便于发挥,能保持墨的光泽。它被人誉为“纸中之王”。古代的诗人曾把“莹润如玉”、“冰翼凝霜”、“滑如春冰密如茧”等美好的赞词奉献给它。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纤维较长,拉力较强,加工后的成品有洁白、坚韧、耐久等特点。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宣三种:生宣:吸水性强,用硬毫浓墨较易书写,但太浓了就会滞笔,墨淡或书写较慢,就会渗墨。总之,它是较理想的写意国画用纸和书法行草用纸。生宣如“夹宣”、“净皮宣”、“单宣”、“重单宣”等。 熟宣:是生宣经过上明矾、骨胶、涂色、洒金、洒云母、涂蜡等处理而成。它吸水性弱,质硬,一般多用于工笔画,写小字亦不错。如“冰雪宣”、“蝉翼笺”、“云母笺”、“冷金笺”等。

出自安徽的书画用具名称

出自安徽的书画用具名称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安徽,有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其中书画是其中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书画创作,书画家们需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书画用具。这些用具大多数都有着独特的名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自安徽的书画用具名称。 1. 毛笔 毛笔是书画家们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它是由羊毛、兔毛、狼毫等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毛、洗毛、熬料、磨笔等。毛笔有着不同的型号和用途,如楷书笔、草书笔、行书笔等,每一种笔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2. 砚台 砚台是书画创作中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由石材或陶瓷制成的。砚台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款式,如方形、圆形、长方形等,每一种形状都有着其独特的用途。书画家们在使用砚台时,需要将砚台中的水倒入砚台中,然后用毛笔蘸取墨汁,进行书画创作。 3. 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纸张,它是由桑树的树皮制成的。宣纸有着细腻、柔韧、吸墨性好等特点,是书画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纸张。宣纸有不同的规格和质量等级,书画家们在选择宣纸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创作风格进行选择。 4. 竹签

竹签是书画创作中的另一种工具,它是由竹子制成的。竹签有着不同的粗细和长度,书画家们在使用竹签时,可以用其进行草书或者行书的勾勒和细节的描绘。 5. 墨汁 墨汁是书画创作中的另一种必不可少的用具,它是由砚台中的水和墨块搅拌而成的。墨汁有着浓淡不一的颜色,书画家们在使用墨汁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创作风格进行选择。 6. 石墨 石墨是一种黑色的石头,它是由石墨矿石加工而成的。石墨有着不同的粗细和硬度等级,书画家们在使用石墨时,可以用其进行草书或者行书的勾勒和细节的描绘。 7. 红、白、黑水 红、白、黑水是书画创作中的三种特殊的墨汁,它们分别是由红色、白色、黑色的颜料和水混合而成的。红水通常用于书画中的印章、签名等,白水通常用于修正错误和涂白的部分,黑水则是书画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墨汁。 8. 丝绸 丝绸是一种传统的纺织品,它是由蚕丝制成的。丝绸有着柔软、光滑、透气等特点,是书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书画家们可以用丝绸制作绢帛,用于书画创作中的装裱和保护。 以上就是出自安徽的书画用具名称,这些用具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有着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这些用具不仅是书画创作的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是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因为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四宝: 1、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确定,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头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能够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向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此刻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景,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头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十分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

古代用品名称大全

古代用品名称大全 古代用品是指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实物物品,涵盖了饮食、居住、交通、娱乐等各个方面。以下是古代用品的综合大全,供参考: 一、饮食类: 1.瓷器:如青花瓷、斗彩瓷、汉白玉瓷等。 2.食器:如碗、盘、杯、壶、勺等。 3.煮食工具:如灶台、炉、锅、蒸笼、砂锅等。 4.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盘、茶碗等。 5.厨房用品:如刀、刀架、砧板、菜篮子等。 二、居住类: 1.木屋:如檩木、榫卯、屋檐、地板等。 2.家具:如床、桌、椅、柜等。 3.睡具:如被褥、枕头、席子、蚊帐等。

4.灯具:如油灯、烛台、驱蚊器等。 5.防护用品:如门、窗、纱窗、门闩等。 三、交通类: 1.车辆:如马车、轿子、船等。 2.马具:如马鞍、马缰、马车轮等。 3.鞍具:如鞭子、马镫、马鞍垫等。 4.船具:如舵、帆、锚、舰旗等。 四、娱乐类: 1.游艺用品:如鞭炮、纸鸢、髹漆球等。 2.乐器:如古筝、琵琶、笛子等。 3.棋牌类:如围棋、象棋、飞行棋等。 4.书画用品:如毛笔、宣纸、砚台、画笔等。 五、服饰类: 1.服装:如衫、裤、袍、袜、帽等。

2.饰品:如项链、手链、指环、耳环等。 3.鞋类:如靴子、鞋子、凉鞋等。 4.布料:如绸缎、罗纱、布匹等。 六、农耕类: 1.农具:如犁、锄、镰刀、秤等。 2.水利用品:如水车、水桶、水甑等。 3.动力用品:如牛、驴、水牛等。 4.粮食存储用品:如米缸、锅炉、米箱等。 七、医疗类: 1.医药用品:如草药、针灸套装、药瓶等。 2.辅助设备:如拐杖、轮椅、膏药等。 3.诊断工具:如脉搏表、医疗器械等。 八、军事类: 1.武器:如刀、剑、弓箭、长枪等。

文房四宝:翰墨飘香,成就不朽的书画妙义

文房四宝:翰墨飘香,成就不朽的书画妙义作者:采薇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7年第09期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之名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四士”即笔、墨、纸、砚。正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文房四宝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只有四宝配合精当,才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精美画作和传神绝妙的隽秀字迹。 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出自清代名师之手,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 在翰墨飘香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美的文房用具总是同文人士大夫们的书斋生涯相关联,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作为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更是文人雅士精神上的良伴,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之精髓。 自古以来,众多文人雅士持之以恒地以笔墨为伴,以书香为魂。文房四宝中以笔为首,作为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我国特有的毛笔写出的字迹线条可柔可刚、可粗可细、可润可枯,变化之多是任何硬笔所不能及的。 有道是:“笔正心正,一字见心。”习墨之人要有一支挺拔的毛笔,字画才会臻微入妙。与此同时,运笔要灵活才能准确地表达心中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每一次从心到笔的过程都是笔墨功力的展现,更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关于毛笔的趣闻轶事 传说制笔的祖师爷是秦朝的蒙恬将军,当时的毛笔笔头是用丝线包裹在笔杆外部,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毛笔虽可书写,但因为笔头中空,容易分叉,不利于书写。蒙恬将军因军务繁忙,对毛笔的书写要求较高。为此,他改良了当时的毛笔,将笔头嵌入笔管,解决了分叉的问题,使其更加实用。这种笔也称“秦笔”或“蒙恬笔”,一直沿用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都如同过年,家家户户包饺子、饮酒,以纪念蒙恬创毛笔之举。 毛笔笔头所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羊毫、紫毫、兼毫、狼毫、鸡毫等。不同的毫毛材料,笔头软硬不一,其用途也有所不同:羊毫较细较长,适用于各种书体,也适于创作国画,尤其是写意画;紫毫因采用山兔背脊上弹性最强的毫毛,故坚硬锐利,适于绘工笔画;兼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辞源 “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曾经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了进来,也未可知。 然而问题到这里并没有解决,因为实际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苏易简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宝”一辞了。如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早就写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的诗句。 由此可见,“文房四宝”一辞的来源,尽管与苏易简著作名称没有直接关系,《四库》所记得名于洪适的说法也经不起年代差的考实,但至少在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广泛使用了这一词汇,当无问题。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陆游(1125—1210年),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的“文房四士”一辞,却没有像“文房四宝”那样流行并流传下来。这大概与后者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较早,更传神地表达了纸、墨、笔、砚在书房中的地位,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缘故有关。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再如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其中7号墓“童嬉图”壁画中(如图),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近。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像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因此说“文房”一辞于唐代就已出现,或者还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时期,当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但问题是,

金题玉躞-安徽博物院馆藏书画展书法综论(一)

金题玉躞-安徽博物院馆藏书画展书法综论(一) 秦金根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14页(P4-17) 【作者】秦金根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安徽博物院近期尽出馆藏珍品,从中精心选择了百幅书画,以“金题玉躞”向公众展出。这个优中选优的展览反映了安徽博物院院藏书画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出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堪称安徽博物院成立以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之一。就书法而言,其年代跨度最早可上溯至北凉时期的写经卷子,宋以前的以民间留存的书作为主,宋及以后则主要是书史上代表性的书家的书作,有些作品可为书史佐证。在这些书作中,其中有些是皖中知名学者的真迹,反映了徽文化滋养下的书法艺术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出的书作中,有一部分来自皖中著名学者、收藏家许承尧的捐赠。许承尧(1874—1946)是徽歙的著名学者、诗人、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是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曾入翰林。辛亥革命后,他曾任职于安徽和甘肃。在甘肃期间,收集藏经洞的写本经卷,成为其重要的藏品,同时也是其日后辞官归里后重要的借鉴和欣赏对象。其书法艺术具有简牍书作的某些特征,就与借鉴民间写经卷子有关。日后许承尧又陆续收藏珍贵的书画作品,作为自

己品赏把玩的对象。在许承尧去世后,其藏品悉数按遗愿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成为安徽博物院馆藏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展出的书作中,分别有北凉《千佛名经卷》、隋《法华大智论》卷和唐《二娘子家书》册三种,均系民间写本。其年代从北凉到唐末,是安徽博物院珍藏的历史最为久远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藏品之一,据此后人可欣赏北宋之前的民间书法面貌。北凉《千佛名经卷》由两部分组成,其主体部分为分三列工整抄写的千佛名,另一部分为附属的说明性文字,直行书写,不分列。二者均有残破,但总体品相较好。因年代久远,部分纸面有虫蛀水渍,但不影响字迹的辨识。经卷墨色较浅淡,尤以附属文字为甚。两部分字体、书写方式、书风均有显著差异,推断是因文字内容不同的有意选择。千佛名部分庄重整饬,说明文部分则自由潦草。二者虽有差异,但从书写的笔迹特征判断,应为一人所写。二者均有工整的纵向界格,此或是当时抄经使用的通用纸张材料。千佛名部分纵向分三列,但界格纵向到底,不曾用横线分割。千佛名章法上齐下不齐,也符合隶书的章法特征。同时,千佛名具有典型的汉简牍书法的特征,结构纵向颀长,横向笔画皆有放而欲收的特点。千佛名字体虽为隶书,但已具有楷书的某些结构和用笔特征,反映出北凉时期民间书体由隶向楷的过渡特征。如“住”“自”“郡”等字皆为长方或正方字形,与隶书的扁方字形不同,如果不是横向笔画的取势特征说明有隶书意味的孑遗,那么已然是纯粹的楷书了。再如结字部件“口”的形状,在隶书是扁方,而在千佛名中都是正方形状。用笔上,尤其是起笔,千佛名都是露锋侧入,或由轻到重滑入,或方切后转笔,都是魏晋以来楷书的方法,与逆入的隶书起笔方法根本不同。再如钩画和捺画,很多都是楷书的较为简便的写法,而非隶书的形状和笔意。该卷附属的说明性文字书写自由率意,用笔和体势上与千佛名相近,都有典型的隶书特征,但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行草书的写法,行笔速度快,时多笔画的减省和连写,与主体部分的千佛名的庄严不同,表现出随性流畅的特征。

文房四宝起源及发展历史

------------------ 精选公文范文------------------- 文房四宝起源及发展历史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文房四宝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汉族文房四宝:汉族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文房四宝辞源 “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精选公文范文 ------------------ 精选公文范文-------------------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 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 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曾经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

第8章古老的中国墨水

第8章古老的中国墨水 从形态上看,中国墨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固态的称为墨锭或墨块,便于保存和携带,书写时才加水研磨成液体墨汁,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碳素墨水;商品墨汁出现于清代,它免去了书写时需要研磨的麻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料,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其着色材料都是碳黑,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碳素墨水,也是现代颜料墨水的先驱,在英文中现在称作中国墨水(China ink)。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用墨锭写书法的人少多了,但实际上它还是有商品墨汁所不可比拟的优点,用好的墨锭研出的墨汁渗纸性能极好,过去说“墨分五色”,商品墨汁就不易出来多层次的“五色”效果,磨出的墨汁调上不同量的水“枯湿浓淡”感更好,渗透感、手感都比商品墨汁好得多。 8.1 中国墨的发展史 墨为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来又出现了朱墨和各种彩色墨。我国用墨的历史源远流长,具体产生年代已不可考,有人曾经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的黄帝时代[1]。据考古发现,史前的彩陶纹饰、竹木简牍、商周的甲骨文、石、玉、陶器的表面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因此,墨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象征之一。 上个世纪初,科学家们曾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遗物行分析,获知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中国人,已用一种与现代墨相近的碳的混合物为其黑色的书写颜料;这种颜料可能取自烧煮东西后的烟垢,再经胶性物的混合,使其能附着在陶片或甲骨上。我国商代甲骨文出现的墨书,是用天然石墨研磨而书的,在商代也曾发现过墨书的痕迹。目前所知最早的块状墨实物,是出自战国后期的秦墓,同时出土的还有竹木简牍和一方石砚,砚上放着一块和砚同质材的小块研石;砚面还残留着墨痕,显然这是一组书写的用具,[2]如图8.1. 图8.1 战国末期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墨块与石砚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据考古确定,这时出现了松烟墨。先秦器物上的黑色书迹遗痕,皆明显的是墨类颜料所书,与两汉的简册书迹无甚差异。不过,这些上古、中古时期所用的墨,与东汉以后所用的有所不同,有些为天然矿石的石墨,有的也可能是用木炭烧成的炭黑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所以从秦、汉出土的砚台都附有研石,证明了那时的墨不能直接用手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在其后的汉墓里,这种相似的文具更多,墨块都很小。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更是一口气出土了数千个小扁圆块的墨粒,每块径不及一公分,也同时与砚和豇石一并出土。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 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 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1 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

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3.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大米饭叫“干·饭”(其他方言区叫“饭”),面粉叫做“面”,面条儿叫做“汤”,擀面条儿说成“擀汤”,饺子叫“扁·食”,把包饺子说成“包汤”或“捏扁·食”。 4.动物、植物的特殊叫法:鸭子叫“扁嘴子”,麻雀叫“小小·儿”或“老雀子”,结网的蜘蛛叫“蛛蛛子”或“罗·罗蛛”,蚯蚓叫“蛐·蟮”,母牛叫牛(音四),玉米叫“玉秫·秫”、“油秫·秫”或“大芦·秫”,南瓜叫“倭·瓜”。 5.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分别说成“今(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夜(儿)个、前(儿)个”,去年说成“年·时个”。 6.人称代词中都有包括式“咱·们”,还有表现亲密感情的“俺”和“俺·们”。疑问词“什么”说成“啥”(~东西?),“怎么”说成“咋”(~弄的?)。 7.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撞”说成“石如,一头~到南墙上。“扔、丢掉”说成“板”pa~24如,把它~掉吧!请吃喝说成“厚”xou53如,俺帮你搬家,你咋~俺?“借”说成“磨”mo53如,~几个钱给俺。“舂、砸”说成如,~蒜;坑害也说“”,他把我~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