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xx2
植物学教学2植物细胞2PPT课件

胞质分裂 (cytokinesis)
15
1.细胞核分裂
(1)前期
特征:染色质凝缩成染色 体,核仁解体,核膜破裂, 纺锤体开始形成。
(2)中期
特征:染色体排到赤道面 上,纺缍体完全形成。
前期
中期
16
(3)后期
特征:各个染色体 的染色单体分开, 分别由赤道面移向 细胞两极。
(4)末期:
特征:染色体解螺 旋、核膜,核仁重 新出现,纺锤丝逐 渐消失,形成两个 子核。
17
2.细胞质分裂
• 核分裂的晚后期或早末期,两极 的纺锤丝消失,极间微管的中间 部分和区间微管在两个子核间密 集形成桶状结构,称为成膜体 (phragmoplast)。来源于高尔 基体和内质网的小泡(含有半纤 维素、果胶质)汇集到赤道面, 并且和成膜体的微管融合成为组 成细胞板(cell plate)。最初 细胞板像一片悬浮在中央的圆盘 状结构,逐渐离心地扩展,直到 和母细胞的壁接触,形成新的细 胞壁,这样就将母细胞细胞质分 隔开来,完成胞质分裂。
22
减数分裂的意义
由于同源染色体准确地
分配到四个子细胞中,保
证了子细胞能得到一半的
染色体,在以后发生的有
性生殖过程中,两个配子
结合形成合子,使染色体
数目又恢复到亲本的水平,
从而确保了遗传的稳定
性;同时,由于同源染色
体发生联会、交叉和片段
互换,从而使同源染色体
上父母本的基因发生重组,
2
初生纹孔场
初生壁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一些明显的
凹陷区域称初生纹孔场 (primary pit field) 。
3
纹 孔(pit)
纹孔:细胞在形成次生壁时, 初生纹孔场不被次生壁物质所 覆盖,因而形成一些凹陷的区 域,这种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 部分称为纹孔。 纹孔对:相邻两细胞的纹孔通 常成对存在,合称纹孔对。 纹孔膜:纹孔对中的胞间层和 两边的初生壁及质膜合称纹孔 膜。 纹孔腔:纹孔中间的空腔。
(完整word版)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第一章绪论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裸子植物高等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真菌细菌菌类植物卵菌黏菌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褐藻红藻非维管束植物蓝藻低等植物绿藻黄藻藻类植物金藻甲藻硅藻裸藻轮藻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4.植物作用□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2植物与环境○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一.1.细胞概念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
植物学(下册).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自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19世纪后期 产生以后,自然的分类系统才逐渐建立起来, 并不断地发展。这种分类系统是应用现代自 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 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 细胞学等不同的角度,力求客观地反映出植 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四、学习网站
《粤东植物资源网》 《粤东植物多样性学习网站》(正在建设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
其他相关植物学习网站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19世纪中期以前的植物分类是人为的分 类系统。举两个例子:
我 国 明 朝 著 名 药 学 家 李 时 珍 (15181593)《本草纲目》中,将收集的1千多种 植物,依据其外形和用途分成草、谷、菜、 果、木五个部分。
《植物学》(下册) 概述
一、教学要求
一、基本知识
1、认识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进化规律。 2、学会识别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主要科、属
和种的特点及其经济价值。
二、基本技能
1、掌握孢子植物标本采集和培养方法。 2、学会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3、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方法。 4、掌握植物种类的形态特征描述方法,借助有
国际上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自然分类系统 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和勃兰特在1892 年 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中提出,后来英国 学者哈钦森、苏联学者塔赫他间、美国学者克 郎奎斯特等先后于1926、1954年1958年发表 了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并在1973、1980和 1981年分别进行改进和修订。
植物界
四、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二)每一种植物只有1个合法的 正确学名。其他 名称均作为异名或废弃。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植物学是农艺系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由植物形态解剖学(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植物系统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两大部分组成。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
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花卉学、观赏树木学等奠定必要的专业课基础。
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和文献,使学生掌握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培养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学习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特征,细胞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术。
对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应用和相关的制片技术,应鼓励学生加以了解。
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结合中学所学知识,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涉及这些组织时可略讲。
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为本课程的重点,重点放在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叶的结构,花药的结构和发育,胚囊和胚胎发育的规律。
【高分复习笔记】郑湘如《植物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分复习笔记】郑湘如《植物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2 课后习题详解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茎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叶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营养器官的变态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生殖器官(Ⅰ)——花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性细胞的形成与有性生殖过程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生殖器官(Ⅱ)——种子与果实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部分植物类群和演化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类群简介第十三章被子植物分科概述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植物与植物界1 植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2)营自养生活(3)可无限生长2 植物界的划分表0-1生物的分界系统3 植物的多样性(1)种类多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六大类群。
(2)分布广在平原、高山、荒漠、江、河、湖、海、空中、地下、生物体内都有植物生长繁衍。
(3)形态结构与习性多种多样①形态结构:个体大小从几纳米到高达几百米;从单细胞个体到有复杂结构的组织、器官的多细胞个体。
②习性:有营光合作用的绿色自养植物、非绿色化学自养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等。
(4)生命周期不同有生活几分钟后就传代的细菌;有一年生、二年生的草本;有多年生的草本或灌木;以及寿命达数千年的多年生乔木。
植物学2

河南济源市阳台宫北5公里处华盖峰下紫微宫前有一棵千年 银杏树,树高35.5米,树围9.1米,人称“七搂八拐棍”,树龄近2000 年,传为汉代遗物。不仅为河南省罕见的名木古树,也是全国五大 植物学精品课程 银杏树之一。
水杉
40年代初,我国学者于四 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树 龄已有400多年。当时由于缺 乏资料,未能做出鉴定。 1941年以后的两年间,人 们根据这种树的枝叶,花和
(2)维管束:包括初
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两 者相间呈辐射状排列,中间 为薄壁组织相隔,称为辐射 维管束。
侧根的发生(图3-8)
起源于:根毛区中柱鞘的一定 部位,通常由正对初生木质部 辐射角的中柱鞘细胞产生。
二元型 多元型 解剖结构与主根相同, 其中柱各部分与主根 互相连通,形成贯通 植物整 Nhomakorabea的疏导系统。
植物学精品课程
山茶花的种类有几千种,其中唯独没有金色的茶花。20世纪60 年代,我国植物学家在广西南宁地区邕宁县坛落乡的溪沟两岸, 发现一种极为稀有而珍贵的山茶 —— 金花茶 。
植物学精品课程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
种。早在2亿多年前,银杉曾经在地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 第四纪冰川的浩劫,大多数都已绝灭,所以它被植物界叫做“活 化石”。迄今已知银杉仅分布在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的4省 区。
植物学精品课程
银杏
据研究,银杏类起源于石炭 纪(3.45亿年)、银杏目起源于二 叠纪(2.5亿年)以前,银杏属则 起源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 期。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 70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 早期)。到了白垩纪后期及新生 代第三纪银杏逐渐由盛变衰,第 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 地的银杏全部灭绝,只在我国保 存一种。
植物学第十二章整理资料

植物学第十二章整理资料1. 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1.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个不同的生殖细胞(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的个体。
在植物中,有性生殖主要通过花的结构来实现。
植物的花部由雄蕊和雌蕊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雄蕊产生雄性生殖细胞,即花粉粒,而雌蕊则产生雌性生殖细胞,即卵细胞。
当花粉粒传到雌蕊上时,花粉管会从花粉粒中长出,进入雌蕊内部,然后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随后,受精卵会发育成为种子,而种子则能够发芽成为新的植株。
1.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植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不需要与其他生殖细胞结合,就能够独立繁殖。
无性生殖有以下几种方式:•分株繁殖:植物通过地下茎或根茎分出新的植株,这些新的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与母体植株相互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
•嫁接繁殖:将不同植物的茎与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植株。
嫁接繁殖常用于水果树的繁殖。
•枝条扦插:将植物的一段枝条插入土壤中,待其生根并长出新的枝叶后,剪断与母体植株的连接,形成新的独立个体。
•细胞分裂繁殖:植物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独立繁殖,这种方式常见于细菌类和藻类。
2. 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
2.1 有性世代有性世代是指植物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的过程。
在有性世代中,植物通过花部结构产生花粉和卵细胞,通过受精形成种子,从而完成一代的生命周期。
有性世代的过程包括花开、传粉、受精、种子形成和种子传播等多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植物需要受到适当的环境和资源支持,以完成繁殖过程。
2.2 无性世代无性世代是指植物通过无性生殖方式繁殖的过程。
在无性世代中,植物通过分株繁殖、嫁接繁殖、枝条扦插等方式,不需要与其他生殖细胞结合,就能够独立繁殖,形成新的个体。
无性世代的过程通常比有性世代的过程简单,因为它不涉及两个不同的生殖细胞的结合。
无性繁殖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可以迅速增加植物的数量。
大一植物学下册知识点

大一植物学下册知识点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的科学,它包括植物的形态解剖、生理学、系统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植物学的下册内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组成和结构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它们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其中,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独特特征,它由纤维素组成,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细胞。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组织包括表皮组织、导水组织、维管束组织等。
表皮组织具有防护和气体交换的功能,导水组织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输送,维管束组织是植物的血管系统。
第三章:植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来产生新的个体,无性生殖则是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或营养细胞分裂繁殖的方式。
第四章:植物的营养与代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能量。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片的叶绿体中,其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
同时,植物还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盐。
第五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生长和发育是植物体积增大和器官发育成熟的过程。
植物的生长方式包括原代生长和次生生长。
原代生长是指植物体整体的生长,而次生生长则是指茎和根的增长。
第六章:植物的适应环境和生态系统植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
植物的生态系统由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第七章:植物的分类和演化植物根据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植物界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同时,植物还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从较早的藻类逐渐演化成现代植物。
以上只是大一植物学下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从而为深入了解植物的其他方面打好基础。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冠的外层细胞不断死亡、脱落和解体,但棍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这是因为()A.分生区细胞不断进行无丝分裂B.根冠细胞不断进行无丝分裂C.分生区细胞不断进行有丝分裂D.根冠细胞不断进行有丝分裂2.以下有关凯氏带的叙述哪些是不正确的()A.凯氏带是仅在根的内皮层细胞中存在的结构。
B.凯氏带控制着皮层和维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C.凯氏带是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具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的结构。
D.如果将内皮层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使其发生质壁分离,凯氏带处的质膜不会与细胞壁分离。
3.水稻上、下表皮的主要区别()A.气孔数目B.表皮细胞形状C.泡状细胞的有无D.角质层的厚度4.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由大孢子发育为胚囊需要经过()A.1次减数分裂和2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核B.减数分裂形成4核。
C .3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核D.2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
5.有一个充分水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其细胞液浓度低10倍的溶液,则细胞体积()A.变大B.变小C.不变D.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6.早春,当落叶树开始新一年的生长时,木质部中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是()A.大气与木质部的水势差B.蒸腾拉力C.根压D.土壤与根木质部的水势差7.洪涝灾害发生时,农作物根系往往因下列哪种原因而受损、发黑甚至坏死,进而导致整株植物的死亡( )A.病原菌感染B.饥饿C.过度吸水D.无氧呼吸及发酵8.光合产物蔗糖形成的部位是在()A.叶绿体基粒B.叶绿体间质C.细胞质D.类囊体9.植物呼吸速率最高的器官是()A.叶片B.根C.茎D.花10.除了光周期、温度和营养3个因素外,控制植物开花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A.光合磷酸化的反应速率B.有机物在体内的运输速率C.植物的年龄D.土壤溶液的酸碱度11.对于植物间断暗期最有效的光是()A.红光B.远红光C.蓝紫光D.绿光12.用环割处理证明,光周期诱导产生的开花刺激物质向茎生长点运输的主要途径是()A.木质部B.细胞间隙C.韧皮部D.薄壁细胞13.与植物器官脱落关系最为密切的酶是()A.蛋白酶和肽酶B.纤维素酶和果胶酶C.淀粉酶和转化酶D.IAA氧化酶和A TP 酶14.低温来临时,越冬作物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A.增加B.减少C.保持不变D.随条件变化15.蔷薇科里有四个亚科: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李亚科,梨亚科。
其共同的特征是( ) A.心皮合生、杯状花托B.雄蕊多个、心皮多个C.杯状花托、雄蕊多个D.心皮多个、心皮离生16.一般侧根的发生的部位有一定规律,下列哪种类型的根在侧根发生时对着初生木质部A.二原型、三原型B..三原型、四原型C.二原型、四原型D.四原型、多原型17.豆目(豆科)分为含羞草科(亚科),苏木科(亚科),蝶形花科(亚科),其花瓣排列方式为()A.镊合状,下降式复瓦状,上升式复瓦状B.镊合状,上升式复瓦状,下降式复瓦状C.上升式复瓦状,镊合状,下降式复瓦状D.辐射对称,假蝶形花冠,蝶形花冠18.下列蕨类植物中,植物体的地上茎具明显的节与节间之分的是:()A.石松B.水韭C.芒其D.问荆19.对于脊椎动物形态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侧线器官是水生鱼类所特有的B.内鼻孔出现于鱼类C.跗间关节始见于爬行动物D.槽生齿是哺乳类特有的20.通过消化道小肠吸收的营养,输送到肝脏的血管是:()A.肝静脉B.肝动脉C.肝门静脉D.肾门静脉21.哪组动物不可以都在淡水湖泊中生存( )A.水螅纲动物、鞭毛纲动物、头索动物、双壳纲动物B.甲壳动物、纤毛纲动物、蛭纲动物、两栖动物C.腹足纲动物、寡毛纲动物、蛛形纲动物、海绵动物D.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肉足虫纲动物、涡虫纲动物22.羊膜动物的脑神经有()A.10对B.11对C.12对D.13对23.高等动物的周围神经系统包括()A.脊髓、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B.自主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C.脑、脊神经、交感神经D.脑、脊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24.鸟类的特化特征为()A.多具有龙骨突、具气囊与肺相通B.体温高而恒定、无皮肤腺C.具气囊与肺相通、无皮肤腺D.多具有龙骨突、体温高而恒定25.哺乳动物中肠的基本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A.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B.浆膜、粘膜下层、肌肉层、粘膜层C.肌肉层、粘膜层、粘膜下层、浆膜D.浆膜、肌肉层、粘膜下层、粘膜层26.昆虫纲与其它节肢动物类群共同的特征是()A.发育过程有变态B.气管呼吸C.有三对步足D.适宜陆生27.鸟类呼吸时新鲜空气通过肺部的方向是()A.吸气时新鲜空气从头方到尾方穿过肺,呼气时是从尾方到头方穿过肺B.吸气和呼气时新鲜空气均从头方到尾方穿过肺C.吸气和呼气时新鲜空气均从尾方到头方穿过肺D.吸气时新鲜空气从头方到尾方穿过肺,呼气时是从尾方到头方不通过肺28.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的什么变化?()A.肌小节的长度不变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不变C.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D.明带和暗带缩短29.排卵后,卵泡可能发生的变化是下面哪一项?()A.血体→黄体→白体B.黄体→血体→白体C.黄体→白体→血体D.血体→白体→黄体30.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以下哪一类婴儿?()A.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阴性婴儿B.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婴儿C.Rh阳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婴儿D.Rh阳性母亲所生的Rh阴性婴儿31.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增加机体抗伤害刺激的能力B.可引起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
C.增加体内肝糖原储备D.不参与水盐代谢的调节。
32.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水肿,主要由于()A.血浆晶体渗透压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C.血浆胶体渗透压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过低33.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A.组织液、肺动脉、肺泡气、呼出气B.肺动脉、组织液、肺泡气、呼出气C.组织液、肺动脉、呼出气、肺泡气D.呼出气、肺泡气、肺动脉、组织液34.影响组织分化和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哪一种?()A.生长激素B.性激素C.肾上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35.下列关于胃机能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壁细胞向胃腔内分泌盐酸B.可分泌有活性的胃蛋白酶C.约70%的淀粉在胃中被分解D.可吸收酒精36.下面关于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Na+既有主动重吸收,又有被动重吸收B.近曲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C.葡萄糖、氨基酸等几乎被全部重吸收D.某些药物分子可被分泌到管腔中37.以下不属于鸟类的求偶行为的是()A.行为炫耀B.释放性信息素C.改造环境D.鸣叫或发出其他声响38.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罕见的素食者,其食物组成的99%以上是竹子。
在秦岭地区大量分布的可食竹种有两种:较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和较高海拔的松花竹。
每年的夏末,部分大熊猫个体会从较高海拔的松花竹林下迁到巴山木竹林中开始它们的洞穴生活,它们洞穴生活的意义在于()A.冬眠B.产仔和育幼C.躲避敌害D.便于取食39.黑纹石斑鱼是一种雌雄同体动物,即所有个体都具有雌雄两性的生殖器官。
它们总是在日落前2小时内结对产卵。
产卵分多次进行,在每次产卵时,每条鱼交替充当雄鱼和雌鱼。
即A鱼先排部分卵由B鱼来受精,然后B鱼再排部分卵,由A鱼来受精,如此反复多次。
在生殖期间这种交互排卵受精的现象属于哪类利他行为()A.互惠合作式的利他行为B.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C.相互回报式的利他行为D.亲缘选择式的利他行为40.以下哪些行为不属于动物的防御对策()A.蜥蜴的断尾B.竹节虫的拟态C.涡虫释放杆状体D.黄鼠的报警鸣叫41.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
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
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
()A.日平均温度增加B.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C.增加捕食风险D.食物供应量增加42.半乳糖血症是人类的一种隐性遗传病,可以通过限制食物中乳糖和葡萄糖的浓度加以治疗。
小苏和她的丈夫都是半乳糖血症基因的携带者,那么如果小苏己经孕有异卵双胞胎,她们都是女孩且都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 )A.1/8 B.1/16 C.1/32 D.1/6443.(接上题)如果小苏怀的是同卵双胞胎,她们都是女孩且都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A.1/8 B.1/16 C.1/32 D.1/6444.(接上题)在不考虑双胞胎的情形下,夫妇两个如果有4个孩子,他们都正常的概率是:()A.19% B.25%C.32% D.75%45.(接上题)4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患病的概率是:()A.25% B .68%C.75%D.81%46.一位喜欢钓鱼的学生,一次从湖中钓到二条无鳞的草鱼,她想确定一下这种特殊的表型是否有遗传基础,于是做了一系列实验。
她首先应该做的是()A.培养大量的野生型鱼B.确定野生型鱼有鳞表型能够真实遗传C.培养大量无鳞鱼,研究表型特征D.用无鳞鱼和有鳞鱼杂交47.(接上题)当她将无鳞鱼和纯合体野生型鱼杂交,F1代有两种表型,有鳞鱼占50%,另50%的鱼在两侧各有一列麟片,由此可知:()A.决定鳞片这一性状的基因肯定不只一个B.决定鳞片这一性状的基因可能只有一个C.有鳞片是显性性状D.有鳞片是隐性性状48.(接上题)这位学生又将单列鳞片的鱼进行互交,后代出现4种表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鳞片不规则覆盖于一部分表皮上),它们的比例是6:3:2:1。
这样,决定鳞片表型的基因有:()A.1个B.2个C.3个D.无法确定49.(接上题)她也将F1代具有野生型表型的鱼进行互交,后代中野生型与散鳞鱼的比例为3:1,那么决定这种相对性状的基因有:()A.1个B.2个C.3个D.无法确定50.上题中每个基因拥有的等位基因数目为:()A.1个B.2个C.3个D.无祛确定51.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肌肉逐渐失去功能,一般20岁之前死亡。
如果一位女士的哥哥患有此病,那么她第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是:()A.0 B.12.5% C.25% D.50%52.(接上题)如果该女士的第一个儿子患声DMD,那么她第二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为:()A.0 B.12.5% C.25% D.50%53.(接上题)没有DMD病史的家族中出现一位患病男士(先证者),如果该男士和他的表妹结婚,他们两个的母亲是亲姐妹,那么,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患病男孩的概率为:()A.0 B.1/4 C.1/8 D.1/1654.真实遗传的弗吉尼亚烟草中,三个显性等位基因分别决定烟草叶子的形态(M0、颜色(C)和大小(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