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一、简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时代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专业,着眼于培养具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计划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应对不断发展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能力和素养。
二、培养目标1. 掌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2. 熟悉并掌握新媒体应用工具和软件,具备新媒体内容的策划、制作和推广能力;3. 具备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与国际接轨。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 网络技术原理- Web开发技术- 多媒体技术基础-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互联网营销原理- 媒体融合与发展2. 专业课程- 新媒体传播学- 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 - 社交媒体应用与管理 -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 -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 UI/UX设计实践- 互动媒体艺术创作3. 实践课程- 网络与新媒体实训 - 创新创业实践- 新媒体项目实践- 多媒体设计实践四、实习与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专业设有实习环节。
学生将在校外的互联网企业、新媒体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自身技能,并与企业积极互动,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毕业后可就业于互联网公司、新媒体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
常见职业方向包括网页设计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社交媒体运营专员、大数据分析师等。
五、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由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士组成。
他们精通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和实践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
六、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计划旨在培养符合网络与新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与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与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与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就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四、学制和学位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网络与新媒体(第二稿)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二、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相同相近专业专升本学生。
三、培养目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熟悉互联网、移动通讯平台等各类新兴媒体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媒体创意制作能力,能够胜任影视项目创意、策划、制作,纸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运营策划、舆情监测、危机公关、活动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依据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全方位运用亚洲微电影学校在学校建立的优质资源和学校结合微电影创制形成的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按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应用型培养标准。
(一)培养规格总体表述1、具备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3、具备微电影创意、拍摄、制作、运营模式及推广的能力;4、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5、具备多媒体组合创意策划能力;6、具备新媒体运用、微电影传播及技术应用的能力;7、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二)培养规格细化表述知识规格:1、基础科学知识(1)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文化知识:传媒英语、语言文化、体育文化、法律、经济、工程文化。
2、核心基础知识(1)新媒体核心知识:移动媒体运营、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艺术、新媒体与社会;(2)微电影核心知识:微电影基础理论、微电影创意策划、微电影传播技术、微电影与产业发展;(3)技术设计核心知识:新媒体编辑技术、非线性视音频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
3、高级基础知识(1)专业知识:微电影与广告、微电影运营与推广、视觉传达、新媒体内容产品策划、新闻传播知识、新媒体艺术、网络新闻实务、广告的媒体传播;(2)相关专业知识:网络心理学、录音艺术、舆情监测、艺术基础、危机公关、舆论学电子商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制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定位1.建立全面、系统的网络与新媒体知识体系,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能力,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3.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网络与新媒体导论、计算机基础、媒介与传播基础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网络媒体设计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如多媒体设计、社交媒体运营等,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选择。
(4)实践教学:开展网络与新媒体实验、案例分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2.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
(2)建立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行业认可度。
3.实践实训基地建设(1)与行业内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实训机会。
(2)设立实践实训基地,搭建网络媒体制作平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设备资源。
4.国际合作与交流(1)开展国际研修计划,组织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2)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互派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
5.学生创新创业培养(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业资讯和指导,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
四、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课程考核、实践作业、实习实训、学术论文等方式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06T)一、专业简介山东政法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学校重点培植的特色专业。
教育部2014年批准设置本专业,次年开始招生。
本专业以学生的就业面向和继续深造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托学校雄厚的法学资源,主要面向党政机关、网站、新媒体公司、广告公司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部门,培养、输送熟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
二、培养目标在以“精专业、融法学、广学识、强实践、多面向、重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丰”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支持下,培养具备新闻学、传播学知识底蕴,通晓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较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新媒体应用技能,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整合传播,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新媒体及内容的管理、策划与传播,新媒体营销,新媒体研究,网络舆情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信息传播人才。
三、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热爱传媒事业,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2.具备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媒介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具备一定的学科拓展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策划与创意、WEB前端设计与开发、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用户界面交互设计、移动应用产品设计、网络舆情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4.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7.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基本了解;8.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9.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10.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代码:050306T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 标准学制:4年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国杰 案审核人: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 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 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 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 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 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 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 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 德、智、体、美等学科门类:文学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适用年级:XX 级 专业负责人:裘新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素质能力要现矩阵如表 1所示。
三、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 四、课程体系 (一) 专业核心课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新闻学概论、网络新闻实务、新媒体 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出版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运营与管理。
(二) 特色课程:地运营模式、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 (三) 课程体系如图1、图2、图 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设计(含学年设计、论文) 面的容。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 4所示。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六、学制和学位 (一) 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 (二) 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3-6 年。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63学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 39学分,公共选修课 5学分,专业基础课 48.5学分,专业选修课 33.5学分(其中限选课 6.5学分),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 40学分。
八、必要说明 公共选修课5个学分为必选;专业限选课必选 1个向的所有课程,若两个向都选,其多选课 程可以抵充任选课学分; 专业任选课选课时应适当考虑到课程类别,以拓展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由 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开设的三门双语课程, 主要针对我校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培养大众传媒 硕士项目面向全校学生而开设,单独开班,本专业学生亦可任选;第 训需要,集中6时间上完;集中性实践环节只规定了最低修读学分, 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为必选。
7学期课程,为了学生实习实 其中专业综合实践环节中毕业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学 时:42 学 分:2.5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 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 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 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 参考教材:良荣主编•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xx :高等教育出版社,xx. 2. 网络传播学 基本功能;全位阐述网络与 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网络传播的现象和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分析网络传播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传播学的模式、受众的特点,了解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造成的巨大冲击。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版)[M].xx :高等教育出版社,xx.3. 新闻学概论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2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着重讲授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M].xx :复旦大学出版社,xx.4. 网络新闻实务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传授网络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以及新闻的规划、设计、新闻网页制作等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信息、符号、用户以及网络传播的宏观环境及其对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网络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xx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xx.5. 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数据挖掘、统计学习和模式识别中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理论、法及工具, 使学生初步掌握复杂数据的分析与建模,能够按照实证研究的规和数据挖掘的步骤进行大数据研发,并掌握一种数据分析的语言。
教学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星等编著.大数据分析:法与应用[M].xx :清华大学出版社,xx.6•运营与管理学时:54学分:3.0开课学期:第5学期主要容:本课程从生命期出发,系统讲授运营与管理概述、可用性分析、推广、评价、维护、数据分析及升级,从不同侧面分析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守香编著•运营与管理[M].xx :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xx.7. 数字出版概论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数字出版的概念、类型、研究框架,分析数字出版与出版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介绍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产品分销、人力资源需求以及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权利管理系统和国外标准,使学生掌握国外数字出版最新发展趋势。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生铭编著•数字出版概论[M].xx : xx大学出版社,xx.8.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学时:54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主要容:本课程介绍广播电视电子传媒新闻采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新闻采编法,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基本理论,广播新闻采访与编辑,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
本课程特色是侧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课课外学生的实践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诗文等.当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教程(修订)[M].xx : xx工业大学出版社,xx.(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1. 地运营模式学时:36学分:2.0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特色: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依托Exx网、369房产网等地,探讨地的基本运作模式、管理运作策略、网络产品开发、网络广告营销等实际问题,由地一线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以“双师同堂”形式联合授课,培养学生一线的运行管理能力。
教学式:课堂讲授、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双师同堂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自编。
2. 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学时:36*2学分:2.0*2开课学期:第4学期、第5学期课程特色: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依地媒体、本校学生自主网上实践平台“蔚园最新闻”和手机移动交互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针对微电影、微广告、微视频以及美图秀秀、图表秀、数据观、地图慧、雁阵、云表格、超级表格、班牛(表格)等常见新媒体工具软件对学生进行实训,由地媒体一线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以“双师同堂”形式联合授课,让学生始终跟进新媒体工具软件的开发。
教学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双师同堂评价式:平时考核(30%)+实践环节考核(10%)+期末考核(60%)参考教材:自编。
Word 资料.图1:专业课程地图二年级 四年级网络新闻实务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学业深造创业教育新闻学概论数码摄影与制作网络广告实务报纸媒体融合新模式网络信息检索[ ]必修名 记者研究专业导论网络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播学汉语通论广播电视新闻米编数字出版概论策划学概论中外文学作品选读Photoshop 图形图像处理Flash 动画制作中外新闻事业简史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三年级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网站运营与管理网络传播学专业综合实践选修职业发展方向就业:编辑记者、 尹网管、产品经理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 用研究生学科专业指导媒介生态学创业流程与实务媒体伦理与法规微商与电子商务Office 办公软件应用新媒体整合营销 秘书学原理与实务传播理论 播音与主持艺术知名媒体人行业论坛全球传播与大众传媒厂" 普通话基础演讲与口才必修81.5 学分(含集中专业实践环节),限定选修6.5学分,任意选修_2^学分Word资料.Word资料.Word资料.图4实践教学体系网络新闻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含校内专业实践、实训、试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网络新闻采写编实践活动讲,校外见习、实习和实习总结等新闻采访与写作Flash动画制作网络新闻摄影实践活动毕业设计或论文(含答辩)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网络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新闻编辑学微商与电子商务数字广播电视采编活动微电影创作新媒体应用能力实训网站设计与管理实践活动新媒体整合营销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参加各类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参加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Word资料.表1: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要现矩阵表2 :学时学分分配表2. 培养案所列教学环节总学分为16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01学分,实践教学62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1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