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结构化学7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新人教版.

2016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新人教版.

平衡 (mol/L)
a- 0.75
a- 0.25 0.5 0.5
( a-0.75) ∶(a- 0.25) =3∶5,解得: a= 1.5 ,
0.75 mol/L ×2 L A 的转化率= 1.5 mol/L ×2 L ×100%= 50%。
(4) v(C) =0.1 mol/(L ·s) ×60=6 mol/(L ·min)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可知:
2.(2015 ·安庆质检 ) 将等物质的量的 A、B 混合放于 2 L 的密闭容器中, 发生反应 3A(g)

xC(g) + 2D(g) 。经 5 min 后达到平衡, 平衡时测得 D 的浓度为 0.5 mol/L ,c(A) ∶
c(B) =3∶ 5, v(C) =0.1 mol/(L ·min) 。则:
错误;用 C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3 mol·L-1·s-1,可推知用 A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3 mol·L
-1·s-1,①正确;用 B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15 mol ·L- 1·s- 1,②错误。
2
命题点 2 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
+ H2(g) 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
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①增加 C 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 N2 使容器体积变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 C 增大固体的量、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对速率无影响。
→总压增大― →物质浓度不变 ( 活化分子浓度不
变 ) ―→反应速率不变。

2016高三化学最新二轮资料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讲述

2016高三化学最新二轮资料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讲述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主观题综合训练】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1.氧化锌(ZnO)、氮化镓(GaN)及新型多相催化剂组成的纳米材料能利用可见光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图1GaN晶体结构图2ZnO晶胞请回答下列问题:(1) Zn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 与水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阴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3) 氮化镓(GaN)的晶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氮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N、Ga原子之间存在配位键,该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是。

(4) ZnO是两性氧化物,能跟强碱溶液反应生成[Zn(OH)4]2-。

不考虑空间构型,[Zn(OH)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5) 某种ZnO晶体的晶胞如图2所示,与O2-距离最近的Zn2+有个。

2.(2015·洛阳二模)已知元素X、Y、Z、R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原子核外电子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s轨道电子数是p轨道电子数的两倍;Z原子L电子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R+原子核外有3层电子且各层均处于全满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1) R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其基态原子有种能量不同的电子。

(2) 元素X、Y、Z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

(3) 与XYZ-互为等电子体微粒的化学式为(写出一种即可),XYZ-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4) R2+与NH3形成的配离子中,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是。

(5) 已知Z、R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晶胞如下图所示,甲的化学式为,乙的化学式为;高温时,甲易转化为乙的原因为;若甲晶体中一个晶胞的边长为a pm,则甲晶体的密度为g·cm-3(写出含a的表达式,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3.(2015·邢台期末)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稀有气体除外)。

X的基态原子中的电子平均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级中;Y的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三倍;Z的基态原子核外无未成对电子;W为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元素R位于周期表的第10列。

2016届高考化学一轮专题讲解:第7章第21讲《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反应的方向》2(人教版含解析)

2016届高考化学一轮专题讲解:第7章第21讲《化学平衡移动和化学反应的方向》2(人教版含解析)

必考部分 第七章 第21讲题组一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应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2)可逆反应A(s)B +C(g) ΔH >0达到平衡,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 ,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013上海卷—20C)(3)有关反应:(t -BuNO)22(t -BuNO),压强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 (4)对于反应:N 2O 4(g)2NO 2(g),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012山东卷—9C)(5)对于反应:3SiCl 4(g)+2N 2(g)+6H 2(g)Si 3N 4(s)+12HCl(g) ΔH <0。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Si 3N 4物质的量,平衡向左移动( )(2012上海卷—18B)(6)反应NH 3(g)+HCl(g)===NH 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 <0( )(2013江苏卷—11A)(7)CaCO 3(s)===CaO(s)+CO 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 <0( )(8)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体现反应进行的程度( )【答案】(1)× (2)√ (3)× (4)× (5)×(6)√ (7)× (8)√2.700 ℃时,向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 和H 2O ,发生反应: CO(g)+H 2O(g)CO 2(g)+H 2(g)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 2>t 1):A .反应在t 1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v (H 2)=0.40t 1mol·L -1·min -1 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 CO 和1.20 mol H 2O ,达到平衡时n (CO 2)=0.40 mol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 2O ,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 和H 2O 的转化率都增大D .温度升高至800 ℃,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B【解析】A 项,反应到t 1 min 时消耗的CO 为0.40 mol ,则生成的H 2也为0.40 mol ,则用H 2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 (H 2)=0.402t 1=0.20t 1mol·L -1·min -1;B 项,由于CO 、H 2O 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向容器中充入1.20 mol CO 、0.60 mol H 2O 与充入0.60 mol CO 、 1.20 mol H 2O 反应的结果是相同的,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均为0.40 mol ;C 项,向平衡体系中充入H 2O(g),平衡正向移动,CO 的转化率增大,但由于H 2O 的总量增加,本身的转化率减小;D 项,700 ℃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1,温度升高到800 ℃时K 变为0.64,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016年高考总复习高三化学课件第7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 基础课时1

2016年高考总复习高三化学课件第7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 基础课时1
率的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_____ 减少 或生成物
浓度的_____ 增加 来表示。
Δc - -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v= Δt ,单位为 mol· L 1· min 1 或 mol· L
-1
· s - 1。
量 ) 酸性溶液 40.0 mL 混合,记录 10 ~ 55 ℃间溶液变蓝时 间,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 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考点一
考点二
A.40 ℃之前与40 ℃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 势相反
考点一
考点二
解析
A 项,0~6 min 内,产生 n(O2)=1×10-3 mol,消耗 2×10 3 mol -3 10 × 10 L Δc mol , 则 v(H2O2) = Δt = 6 min

n(H2O2) = 2×10 - 3 ≈3.3×10
-2
mol/(L· min),故 A 正确;B 项,随着反应的进
考点一
考点二
基础课时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最新考纲]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 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3.理 解外界条件 (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 对反应速率的影
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4.了解化学反应速
3
mol,占起始物质的量的 50%,故 D 项正确。
答案
C
考点一 考点二
2. (2013·福建理综, 12)NaHSO3 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 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依据I2析出 所需时间可以求得 NaHSO3 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 0.020

2016高考化学(人教)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检测):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3

2016高考化学(人教)大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检测):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3

3.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甲:A(g)+B(g) 乙:A(s)+B(g) 丙:A(g)+B(g) C(g) C(g) 2C(g) ΔH<0 ΔH<0 ΔH>0
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升温,平衡移动方向分别为(填“向左”、“向右”或“不 移动”,下同)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分别为 (填“增大”、“减 小”或“不变”,下同)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NH3(g)
ΔH=-92.4 kJ· mol-1,在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根据速率的变化回答采取的措施。
t1________;t2________;t3________;t4________。
答案: t1 时刻增大 c(N2)或 c(H2) 低温度 t4 时刻增大压强 t2 时刻加入催化剂 t3 时刻降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③讲 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说考纲—分析考情明考向 考纲解读 1.理解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 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 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说基础
SHUO JI CHU
课前预习读教材
基/础/梳/理
一、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 等)发生了变化, 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浓度 也会随之改变, 从而在 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 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问题思考: 1.v 正增大,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吗?
答案:不一定。只有 v 正>v 逆时,才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

结构化学习题答案

结构化学习题答案

结构化学习题 答案第二章 原子结构2001ψψE r εe m h =⎥⎦⎤⎢⎣⎡π-∇π-20222438 式中:z y x ∂∂+∂∂+∂∂=∇2222222r = ( x 2+ y 2+ z 2)1/22002(a) -13.6 eV; (b) 0; (c) 0; (d) 2,0,0; (e) 02003(1) r = a 0/ 3 , (2) <r > = a 0/2 ,(3) ()27 ,0302a r ψπ=→2004()j i E r εe r εe m h ψψi i j ij i i i ≠=⎥⎥⎦⎤⎢⎢⎣⎡π+π-∇π-∑∑∑∑====2 41414102024122421448 2005(a) 0 (b) 0 (c) 2.618 a 0 2006不对。

2007不对。

20082 2009(a) n , l (b) l , m (c) m2010(D) 2011(C) 根据Φ函数的单值性可确定│m │的取值为 0, 1, 2,...,但不能确定其最大取值 l , │m │的最大值是由Θ方程求解确定的。

2012不对。

2013不对。

14否。

2015否。

2016n =3, l =1, m =0 。

2017τM Mψψd ˆ*3sp2sp 23⎰=根据正交归一化条件()π⎪⎭⎫ ⎝⎛=π=223223122h M h M2018(1) (-1/4)×13.6 = -3.4 eV (2) ()π2=π⨯=hh M 22 (3) 90° 2019将波函数与 H 原子一般波函数比较可得 : n = 3 , l = 2 ,E = (-1/9)×13.6 eV = - 1.51 eV π=26h M该波函数为实函数, z xy M d ψψi23232320--=无确定值 , 求平均值如下 :()()022212221=π-⨯+π⨯=h h M z 2024证 : 因为 s 态波函数仅为半径 r 的函数 ,VT Z V E T -Z τV V rz r r r r V T H 22ψψ 212d 21ˆˆˆs1s122-==-===-⎪⎭⎫ ⎝⎛∂∂∂∂-=+=⎰则2025考虑到波函数的正交性和归一化可得()()()222222233321R c R c R c E -+-+-=R 为里德堡常数 (13.6 eV)()()π-+⨯+π=π+π+=π+π+π=2022622 222622232221222321232221h c c h c M h c h c c h c h c h c M z2026在 x 轴和 y 轴均无确定值 ,其平均值均为 0 2027π±π,±22,0h h2028l : 0, 1, 2, 3m : 0,±1, ±2, ±3 m s : ±1/2 总的可能状态数:2 ( 1 + 3 + 5 + 7 ) = 32 种 2029玻尔模型: π=2nh M , 能量是由此推算而得 , 量子力学: M = 0 , 能量由解薛定谔方程得到 。

【高考调研】2016年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7-2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高考调研】2016年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7-2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14页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化学 ·高三总复习
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3Y2(g) 2Z2(g) ,若 X2 、 Y2 、 Z2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2 mol/L 、 0.3 mol/L 、 0.2 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
(
)
A.X2为0.1 mol/L B.Y2为0.4 mol/L C.Z2为0.6 mol/L D.Y2为0.6 mol/L
第15页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化学 ·高三总复习
答案 解析 极值。
B 为了确定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范围,应分两种情
况讨论,并假设反应进行完全,以确定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 (1)若平衡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假设X2、Y2最大限度地转 化为Z2,即Y2完全反应,所生成的Z2的浓度为0.2 mol/L,Z2 的最大浓度为0.4 mol/L。
第18页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化学 ·高三总复习
A.②⑤ C.②③ 答案 解析 A
B.④⑦ D.④⑥
① C 的生成速率为 v( 正 ) , C的消耗速率为 v( 逆 ) ,
因为v(正)=v(逆),故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在反应过程中的 任意时刻都符合,不能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③ ④ 都能说明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不变,可以判断反
浓度不变”是平衡状态的宏观表现,是v(正)=v(逆)的必然结
果。
第11页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化学 ·高三总复习
①相同 量

2016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讲)鲁科版

2016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讲)鲁科版

第2讲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考纲要求]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化学平衡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 正=v 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 (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5.几种特殊情况(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2)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故平衡不移动。

(3)“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锗(Ge)是典型的半导体元素,在电子、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Ge与C是同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键、叁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叁键。

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锗卤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催化还原CO2制备CH4反应中,带状纳米Zn2GeO4是该反应的良好催化剂。

Zn、Ge、O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5)Ge单晶具有金刚石型结构,其中Ge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粒之间存在的作用力是_____________。

(6)晶胞有两个基本要素:
①原子坐标参数,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下图为Ge单晶的晶胞,其中原子坐标
参数A为(0,0,0);B为(1
2
,0,
1
2
);C为(
1
2

1
2
,0)。

则D原子的坐标参数为______。

②晶胞参数,描述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已知Ge单晶的晶胞参数a=565.76 pm,其密度为
__________g·cm-3(列出计算式即可)。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已有关于白铜的记载,云南镍白铜(铜镍合金)闻名中外,曾主要用于造币,亦可用于制作仿银饰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3d能级上的未成对的电子数为______。

(2)硫酸镍溶于氨水形成[Ni(NH3)6]SO4蓝色溶液。

①[Ni(NH3)6]SO4中阴离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

②在[Ni(NH3)6]2+中Ni2+与NH3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称为______,提供孤电子对的成键原子是_____。

③氨的沸点(填“高于”或“低于”)膦(PH3),原因是______;氨是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_______。

(3)单质铜及镍都是由______键形成的晶体: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
I Cu=1959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是______。

(4)某镍白铜合金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晶胞中铜原子与镍原子的数量比为_____。

②若合金的密度为dg/cm3,晶胞参数a=________nm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砷化镓(GaAs)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作微型激光器或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基态As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Ga_____________As,第一电离能Ga____________As。

(填“大于”或“小于”)
(3)AsCl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As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

(4)GaF3的熔点高于1000℃,GaCl3的熔点为77.9℃,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GaAs的熔点为1238℃,密度为ρg·cm-3,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该晶体的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Ga与As以________键键合。

Ga和As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Ga g·m ol-1和M As g·mol-1,原子半径分别为r Ga pm和r As pm,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为N A,则GaAs晶胞中原子的体积占晶胞体积的百分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