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1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体会语言的简洁流畅。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的写作特点。

2、难点(1)深刻领会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责任感。

(2)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解释下列词语。

(1)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2)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也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4)悲天悯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生最乐的事,当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的?作者先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开篇,提出人生最苦的事不是贫、失意、老、死,而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凝重而又轻灵的语言表达风格。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掌握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见解。

(2)理解文章富有哲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922 年 8 月 12 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人生的苦乐角度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达观()海阔天空()2、解释下列词语(1)如释重负:(2)无入而不自得:(3)悲天悯人:(4)任重而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未尽责任所带来的痛苦。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①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②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③这一番道理,虽然老生常谈,然而却是真理。
④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你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英气蓬勃,首先应该认识这个真理。要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须从这里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
3、在这篇议论文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语文版

南侨中学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上) 班级座号姓名编号课题11、最苦与最乐执笔人周美香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0-10-25审核人课时安排二课时上课时间2010-10-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1、3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与步骤二备走近作者:(启动你的搜索引擎吧!)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走进文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ABC)循.环( xún )圣贤.( xián )卸.却( xiè)悲天悯.人( mǐn )达guān(观)péi礼(赔)qì约(契)监dū(督)2、解释下列词语(ABC)并选其中两个造句(AB)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语林拾贝:1、做好每一件该做好3、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文体),选自(ABC)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难点)【学习指导】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

你们觉得世上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章中的精品,相信大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3.释解释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知识板块三阅读感知4.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5.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赏析语言6.品析本文庄重、灵动、流畅、简洁的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体现“庄重”风格的句子,加以体会,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最苦与最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最苦与最乐》导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导学设计
(10分钟)
1、过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吗?没有责任的日子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2、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习题。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
4、追问:读完课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导学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5分钟)
1、追问:作者引用这些古语、俗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小结:属于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成语等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凝练。
【导学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0分钟)
1、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一定明白了责任的意义以及负责任的重要性,责任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你能举些例子吗?
2、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末尽责任,便是最大痛苦
分论点二:尽责任,便是最大快乐
【教学反思】
2、指导学生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吃苦耐苦的精神。
【导学重难点】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0分钟)
1、新课导入:
导入语:我们经常会听到“苦尽甘来”“苦中作乐”的说法,可见“苦”和“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苦”和“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是怎样的。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学法指导:速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找关键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温故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契.约()监督.()卸.却()
纵.然()揽.()悲天悯.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悲天悯人: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字,号,别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有《》。

【设问导读】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快乐?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

请找出作者所举的事例。

3)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句式、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凝重却不呆滞。


找出相关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作者把苦乐观与人生的责任相联系。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
自己,应该尽到什么责任?请真诚的说出你的想法。

【自学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
C.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E.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拓展延伸】
1.收集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和谚语。

《最苦与最乐》答案
【温故互查】
1. 略
2. 略
3. 梁启超卓如任公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全集》
【设问导读】
1. 略
2. 1)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 略
3) 略
4)略
【自学检测】
1、1. A设问排比B引用C对偶D反问E对比、对偶【拓展延伸】
1.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