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历史教案设计
进入历史教案

进入历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文明——进入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通过学习古代文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科的定义和意义;2.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历史学科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学习历史很重要?”2.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知识讲解:3.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史料分析、历史考古、历史地理等。
4.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例解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具体应用。
活动设计:5.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6.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古代文明,设计一个展示项目,包括该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7.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展示与评价:8. 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展示项目,向全班展示所选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
9. 全班进行互动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辩论。
10.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拓展活动:1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研究报告,并进行班级分享。
1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明中的重要人物或事件,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3. 学生小组设计的展示项目所需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设计的展示项目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在展示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3. 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的内容和逻辑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与古代文明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献,拓宽知识面;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3. 引导学生开展小型研究项目,深入了解某一具体古代文明的某个方面。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导入: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开始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通过学习古代文明,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激发兴趣: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可以穿越时空,你会选择去哪个古代文明的国家和城市?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呢?
问题提出:你们是否知道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古代文明?它们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目标设定:今天我们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一起来学习古代文明的神秘之处吧!
引导思考:古埃及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它的文明是怎样得以发展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展示目标: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古埃及文明的奥秘,看看这个古老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珍贵遗产。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原因和独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让我们开始这段古埃及文明的探索之旅吧!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埃及文明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五课进入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五课进入历史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了解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3、素养目标: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从作品细节中推断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弄清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著名作品,从中欣赏美,感受美。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
同时还有美术组品的其他方式比如:建筑——故宫,雕塑——《加莱义民》等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美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和赞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
当制作关于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立场,对于真实的历史常有所改变。
在欣赏历史绘画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进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2024年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2024年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2.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概述2.夏商西周的建立与更迭3.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4.秦统一六国及其影响5.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遗址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让学生对整个古代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夏商西周的建立与更迭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夏商西周时期。
2.讲解夏商西周的建立与更迭介绍夏商西周的建立、重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夏商西周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贡献?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2.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秦统一六国及其影响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秦朝时期。
2.讲解秦统一六国及其影响介绍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功绩和暴政,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秦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4.课堂小结第五课时: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汉朝时期。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古代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和科技成就;
3. 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2.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导入(15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2. 介绍古代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三、拓展(15分钟)
1. 讨论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3.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复习本课内容,做相关发展题目,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教案(优秀6篇)

历史教案(优秀6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
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5篇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 二、讲授新内容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
东魏由北齐替代。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
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一开始就利用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1、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出示课题《进入历史》]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欣赏油画《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与=%BF%AA%B9%FA%B4%F3%B5%E4&in=29515&cl=2&lm=-1&st=&pn=0&rn=1&di=104334717450&ln=1994&fr=bk&fm=bk&fmq=133122589240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104334717450&objURLhttp%3A%2F%%2F2011%2F1%2F5%2F10%2Fc3be9496d6f987d51708b076890ee910.jpg&fromURLhttp%3A%2F%%2Fnews%2Fnews.asp%3Fid%3D504618&W498&H320&T8761&=%BF%AA%B9%FA%B4%F3%B5%E4&in=29515&cl=2&lm=-1&st=&pn=0&rn=1&di=104334717450&ln=1994&fr=bk&fm=bk&fmq=133122589240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45250588410&objURLhttp%3A%2F%%2F12%2F54%2F01200000228654115955496383112.gif&fromURLhttp%3A%2F%%2Fa3_12_54_01200000228654115955496383112_gif.html&W300&H288&T7841&S78&TPg=%A1%B6%CE%C4%BC%A7%B9%E9%BA%BA%CD%BC%A1%B7&in=23384&cl=2&lm=-1&st=-1&pn=0&rn=1&di=9952403685&ln=795&fr=&fm=detail&fmq=1331227902468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0&-1&di9952403685&objURLhttp%3A%2F%%2F80%2F72%2F01300000822820126997723294978.jpg&fromURLhttp%3A%2F%%2Fa1_80_72_01300000822820126997723294978_jpg.html&W1512&H343&T8935&S116&TPjpg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比较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差别。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艺术的再现造成影响。教材以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从艺术中探究、体会这些方面的内容。把握其中的差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从作品细节推断出历史事件与典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j10G1Iim8/
[大致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百科】/view/2194.htm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了解了有关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讲述阎立本的生平及主要解。
4、《梅杜萨之筏》——籍里柯【图片搜索】/i?ct=503316480=%A1%B6%C3%B7%B6%C5%C8%F8%D6%AE%B7%A4%A1%B7&in=19585&cl=2&lm=-1&st=-1&pn=0&rn=1&di=71735515245&ln=692&fr=&fm=detail&fmq=1331228318984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0&-1&di71735515245&objURLhttp%3A%2F%%2F13%2F54%2F01300000161613121135540208160.jpg&fromURLhttp%3A%2F%%2Fa2_13_54_01300000161613121135540208160_jpg.html&W639&H429&T8739&S48&TPjpg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视频和音乐来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观,营造课堂氛围,以战争的故事来渲染战争的残酷,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用启发式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使学生对战争的性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分析、探究、设计招贴画等活动方式鉴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评论,避免用一些现成的艺术观点来否定学生的观点。
二、合作探究:
1、《开国大典》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方面都作了修改,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从下面几方面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作品。
形式鉴赏
社会学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
构图
画家
内容
色彩
文化背景
主要人物
形象
社会基本价值观
2、绘画=%A1%B6%B2%BD%E9%FD%CD%BC%A1%B7&in=30244&cl=2&lm=-1&st=-1&pn=1&rn=1&di=80294997720&ln=1322&fr=&fm=bk&fmq=1331227832265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1&di80294997720&objURLhttp%3A%2F%%2Fwmzh%2F2008-02%2F28%2Fxin_31301052811387652915443.jpg&fromURLhttp%3A%2F%%2Fwmzh%2F2008-02%2F28%2Fcontent_12570678.htm&W500&H269&T9282&S90&TPjpg
2、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在本课中我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料,也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仔细斟酌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选取确定课图片和视频文件做成ppt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在课前安排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资料图片等以便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合理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让教学贴近网络,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搜索,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力图有效的将互联网与美术课结合。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三单元第五课《进入历史》,本课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表现的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的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消失,而绘画成为展现历史的视觉图像,让我们生动直观的了解历史,掌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