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设施不断完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还是独特的风俗习惯,都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是一种阻碍,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首先,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著名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

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的服务业发展,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文化遗产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许多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古老的建筑可以改造为特色酒店、咖啡馆等商业场所,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

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修复、文物保护等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再者,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而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

它们是城市居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和空间,而一些文化遗产可能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忽视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破坏性的开发。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

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原则城市景观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创造具有美感和功能的城市景观。

美学原则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规划师在设计中注重美的追求,并为城市带来宜人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探讨一些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美学原则。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景观规划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中的自然元素应该与人类活动相互融合。

规划师应该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并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例如,规划师可以在城市中保留一些原生植被,创造公园和绿地,使市民能够与自然亲近,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二、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将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

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是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规划师应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留历史建筑,修复文化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

通过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城市可以传承历史记忆,并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创造人性化空间城市景观规划应该注重创造人性化的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规划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系统,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和广场,提供休闲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增加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机会,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融入到规划决策中。

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四、体现地域特色城市景观规划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将城市的独特性和地域特点融入到规划中。

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是城市的宝贵资源,规划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例如,南方城市可以注重水系的规划和布局,创造具有水乡特色的城市景观;西部城市可以利用自然地貌,打造丘陵或山地特色的景观。

五、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应该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环境、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等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浅析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浅析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浅析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古典主义艺术形式的复兴,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于欧洲,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

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和再创造,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和艺术。

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创造美丽、宜居和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环境。

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和相互影响。

在设计理念上,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都注重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借鉴。

新古典主义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研究和再创造,将古代的艺术和建筑元素融入到当代设计中。

同样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经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建筑和美学元素运用到城市设计中,以突出中国特色和历史文化。

在设计形式上,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都强调对称、比例和秩序的原则。

新古典主义强调建筑和空间的对称性、比例和秩序,它们常常使用柱子、穹顶、凉廊等元素来创造规整而庄重的空间氛围。

同样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常常运用对称和比例的手法来创造美感和平衡感,通过设计城市广场和公园的布局和组织,来营造和谐、宜人的城市环境。

在设计目标上,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都追求创造美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新古典主义通过对古代建筑和艺术的复兴和再创造,强调通过艺术和建筑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努力创造宜居、宜人、宜游的城市空间。

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新古典主义主要是一种建筑和艺术风格,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更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再创造,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新古典主义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注重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借鉴,强调对称、比例和秩序的原则,并追求创造美丽和宜居的城市环境。

注重城市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注重城市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人类创造了文化 ,文化的发展
A b s t ra ct : The huma n kind cre a te d c ulture ,
市文化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规划是城 市文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 开掘城市文化要处理好开发 .2 与保护的关系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
推动了人的成长和发展, 催生了作为
你从头引到一个高峰, 然后慢慢收尾, 比较有层次, 且趣
味深长。 ”中国建筑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追求人与
自 然的有机统一。 单幢民居逐一相连, 形成巷道; 街巷连 接, 形成村落。 狭长的巷道, 凝结着我国文化的精髓。 层 层叠叠的山墙、 屋檐、 过街门朽, 很少有单幢建筑的透视
饰物、 招牌等都不要随意拆除、 改掉, 而要精心地组织到 新的环境之中。 同时改建之中的创新, 需要去研究和发掘
商业街设计中应视不同的条件采取保存、 利用、 创新等途 径来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环境
形象。 这在传统商业活动中心的复兴中已经有许多成功的
比,才使得上海成为独具中西文化经典特色的国际大都
实例。 例如, 本横滨马车道步行商业街复兴, 日 采用象征 的手法, 利用具有古典风格的街灯和座椅、 波浪形地面铺
ba n culture ; then provides obse r ations on v
culturaldevelopment in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city construction; and f na lly puts i forward a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 nt of
区域环境的特征, 从历史的积淀中找出那些最突出、 最具
感, 组合形成了一种丰富的延续感、 整体感, 如同国画中 的散点透视, 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场所感、 整体感, 具备丰

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文化建设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魅力的重要标准。

那么,城市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首先,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基。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遗产,这些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的灵魂。

例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古老的手工艺等,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应当重视对这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修复,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生机。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建设,将古老的建筑拆除,让传统的技艺失传。

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场所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拥有高质量、多样化的文化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这些设施不仅要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要在质量和服务上不断提升。

图书馆应该提供丰富的藏书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博物馆要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美术馆要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激发市民的审美情趣;剧院要上演高质量的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再者,文化活动的举办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

例如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鼓励市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如社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团体的活动等,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

教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城市的文化。

同时,加强对市民的文化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市民的文化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让每一个市民都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经验为例

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经验为例

作者简介邵鹿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助教,****************简博秀台湾世新大学观光学系副教授为促进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创新方式并不仅仅只强调老屋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现代生活需求建立起建筑本身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赋予其合适的现代化功能,从而使得老屋成为城市的新亮点。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空间的再利近年来,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旧工厂、老屋等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在城市地区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闲置空间的再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尤其是其结合餐饮、阅读、观光、休闲等功能,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多样性和趣味性[1]97-98。

因此,这类空间的再利用成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ace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Regeneration of Old Houses": A Case Study of Taiwan Experience基于“老屋新生”创新方式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以台湾经验为例邵鹿洲 简博秀 SHAO Luzhou, JIAN Boxiu“老屋新生”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创新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被闲置的历史文化空间在重新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条件与实际,认为“老屋新生”是通过一系列保护、更新及创新方式,使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功能。

基于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资产、寻访生活足迹的目的,“老屋新生”议题广受关注,引起人们对老屋的重视与保护。

通过分析台湾4个较为典型的“老屋新生”成功案例——有记名茶、纪州庵文学森林、好样文房和林百货,探讨台湾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城市相关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保护不足

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保护不足

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保护不足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标志,包括艺术、建筑、习俗、语言、宗教、传说等等。

它们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代表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然而,我们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维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压力,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藏,它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探索与表达,具有无穷无尽的价值。

他们不仅呈现出历史、社会、人类学等学科多方面的痕迹,也是国家甚至民族的象征。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的结晶。

它储存着人类的历史遗迹,有些文化遗产还有着世界层面的影响力。

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各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风格广受世界欢迎和厚爱,比如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

文化遗产可以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历史和生活,不断创造、深入探究和倡导新的文化新形态,让我们改变传统、创新和再创造。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足然而,虽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已经领会,但是我们仍面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保护和传承方面缺乏有效制度和法律保障。

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没有做出具体定论,也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保护。

其次,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不足。

很多文化遗产虽然现已被列为世界遗产,但实际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人们的参与和关注,从而营造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再者,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很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环境和文化价值。

这也是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原因之一。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城市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城市风貌和历史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护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遗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并介绍相关案例和实践经验。

一、城市风貌的意义与作用城市风貌是指城市面貌的特征和特点,包括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绿化景观等方面。

城市风貌的形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保护和弘扬城市风貌有以下意义和作用:1. 传承历史文化:城市风貌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留和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

2. 塑造城市形象:城市风貌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保护和改善城市风貌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3.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风貌的优雅和宜居性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美丽的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改善居住环境和社区关系。

二、历史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历史保护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代表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沿革。

然而,历史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1.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平衡:城市更新是必要的,但在进行城市更新时,需要平衡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

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也要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

2. 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历史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

然而,很多城市在历史保护方面面临资源有限和技术不足的困境,难以有效进行历史保护工作。

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融合实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应该是紧密相连的。

以下是一些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与历史保护融合的实践案例:1.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划定文化遗产保护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和管理。

例如,北京的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了故宫及其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

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一、缘起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

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

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

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

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

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

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

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

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社会环境。

因此当社会发生变迁(指观念形态、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地导致包括城市建设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的变异。

正是这种文化生态和城市生态的机制作用,所谓的城市历史文化,只是一个总合词,它包括所指历史时期中的渐进、反复、更替、突变……等等的生态现象与变动进程。

今天我国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遗存方面,多以明清、民初遗构为主,这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容许的保存尺度下,最近的历史景观。

应用上述观点来解释今日一些名城的保护,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居住地区的环境保护,所发生传统物质环境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需要的现象,问题所在不仅在于建筑的功能与设备水平方面,也存在审美观、空间感、环境心理以及社区构成等诸多方面因素,这种冲突且有加剧的趋势.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居民,而要求他们对传统的历史的环境要有更多的“文化感悟”,这是由于形成并支持传统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本质改变的结果。

当今社会正在日趋现代化,这是不可阻挡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物质容器的不相容性,所出现的“环境困扰”,它的解决一方面要有文化生态的整合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又要有历史文化的价值观,此两者的消长互补和协调处理,需有一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过程。

三、关于文脉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多有强调文脉的承袭,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注重文脉如何延续,而在不断地探索,这是值得赞许和庆幸的。

所谓文脉似乎可以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具有统合与主体地位,且又有一定覆盖力和延伸力的主干文化。

文脉也是个历史范畴。

在建设文化方面,通常所说的文脉,更多的是以地方所具有的特质文化映射在建设工程中所约定俗成的规制、形式和设计构思的理念等方面.而这些也是经过长时期的自然与社会选择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具有广域的普遍性.也可以是具有地域的乡土性.我国悠悠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文化,经由新石器时代而奴隶制时代,以至于漫长的封建制时代,特别是在后者所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经历了文化样式的原生、修正和变异等的过程,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夏本土文化强大的覆盖力和统制力,另一方面还是环境的制约力,即文化生态的机制作用。

建设文化的发展,总是在此等背景下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近百余年来我国激剧的社会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快速推进,使得以封建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明,一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拉开,反差增大,而形成了所谓的历史断层.这同样表现在建设文化的脉承方面。

不少贤者都在试图连接这个断口:有的更多地回头看,倾力地去发掘和重现传统的历史文化价值;有的向前看,冀望有所发现,不断地探索求新;有的则醉心于外来文化,从中寻找创作灵感·……文脉的延续乃是表明本底文化的深厚基础,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文脉的延续是一个评价与创作过程。

众所周知,文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形式抄搬.文脉的解释也不是用现代语言对既往作表层的阐发。

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沉积过程中,可以发现是一些基本理念在导引和贯穿于文化的发展进程。

—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大约在农耕时代的初期先后形成的儒学和道学等的哲理中,无论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抑是荀子所认为的天、地、人为三种宇宙力量等等的说法,都表达了人与自然相处,和人与环境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这种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理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等的重要思想源泉。

—城市文化的整合观.前已述及的,作为城市文化主要组成的建设文化和习俗文化与学艺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融合和渗透,乃是我传统文化所独树的一帜.特别是学艺文化方面,如封建时代的“诗礼传家”,不只是表明主人的知书达礼,而且常赋于宅院建筑的型制、装修以丰富的文学与哲理的色彩,并使之融合时代的礼制与俗尚规范,而浑然一体。

—对异文化的兼容观.华夏汉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善于不时地吸纳异族以至外来文化,以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而既不是自我菲薄,也不是闭门排斥,表现出民族主干文化的谦和性和兼容力。

正是贯彻上述例举的理念与原则,并据此对文化进程不断地作出理性的评价、修正、创造和再创造,使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脉承不断。

四、几个关系1.文物保存与文化保存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文物保存和文化保存是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

对于文物保护,国家已有较完备的定级标准和管理法制,一般是以保护文物的原生物态为目的。

而对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区或地段,多是作为地域文化单元来分别定以保护要求的.这些地域中的许多仍担负着城市商业、居住或文化等的功能。

由于现代城市营运的要求,和作为“壳体”的历史物质环境的不适应性,给这些地域带来的功能、文化、空间和利益等的冲突,使得在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日见激化.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由于往昔赖以5象转的社会背景已不复再生,所谓的历史文化探护,已主要地落在于建设遗存的部分。

而城市是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按照“适者存”的原理,这些地域受到自发的,有时强烈的冲击,这是自然的。

文化保存地域环境不能都要求“文物化’,要区别不同城市,和城市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对待上既要有历史观,也要有发展观和生态观,特别是要从文化的整体意义上,重整地域的机能,恰当地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赋予能以维持生存的活力,使得这些历史文化地区能以持续地发展。

实际上这方面问题远没有解决,尚需要从观念、政策和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2.复原与造假城市历史文化地域与建筑等的复原、重建或修复,以再现历史当年的风采,在近年财力容许下,已成绩卓然。

至于同时所出现的以假古董哗众取宠的造假现象,在除商业利益考虑外,学界多对此持批评态度。

然而修复与造假之间,有时也不过是一步之差,这是缘于今人的再现遗迹活动,总是难免掺有现代人的理解、想象和审美感,以及技艺与材料等条件,尤其是不可能再现当年人文环境的整合作用.结果是遗迹修复的质量参差不齐,不乏以复古之名,行欺世之实,或假借复古,以收“名牌”效应的利者,当然不少是限于财力和能力而心有余力不足者。

历史文化遗迹的重修,是项肩负历史责任的严肃任务,而须慎重其事。

修复是以酷似、形似或神似,取决于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的环境条件。

但无论何者,修复过程应视作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里的“创造”,意含有从业者需有相应的文化学养;尊古而不泥古的辨证观;对文化遗存的考证与评估;以及对现代建设条件的分析、评价与协调等等。

对于造假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不是肆意地托古假冒,而是做为在现代城市建筑与环境文化多元化趋势下可容忍的某种样式,也不必对之过于非难,如果它们具有一定创作与建设质量,和能收到较好的与城市一体化效应的话.3.经济城市与文化城市当前我国城市经济正在持续而普遍地发展,已出现了城市房地产高强度开发;城市旧区功能快速置换;以至蚕食、侵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地域等的现象。

但许多明智的城市当局仍坚持以建设两个文明为纲,在建设经济城市的同时,刻意地同时发展城市文化,使两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上海浦东金桥经济开发区,以区内设有多所知名的大专院校,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与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高度赞誉,此为一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