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1)

合集下载

2019年新人教版本部编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苏轼《定风波》学习教案

2019年新人教版本部编本初中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苏轼《定风波》学习教案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定风波》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感觉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认识苏轼平生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累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率的人生态度,冷静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高学生的人生观。

【教课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领会旷达渺远的境界和作者豪迈的胸怀。

【教课方法】朗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研究法【教课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希望人长远》,创造教课气氛。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 ,你们知道方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他是宋朝豪迈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他究竟是一个如何的人呢?他有着如何的阔大胸怀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定风波》去找寻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认识背景。

苏轼:北宋有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隐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迈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前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期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缺点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遇到了两方的排斥和打击,一世宦途崎岖,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履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责备和嘲讽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陷将他以“谤讪新政”、“诋毁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出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 20 多人遇到牵涉,坐牢103 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北宋期间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医生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的《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2、说学生情况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单元目标、本词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与思想;学习其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的人格.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新课标将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在“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结合本词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专论平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钱睿一、说教材,研读文本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

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

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复吟咏。

作品表达了特殊境况中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强烈的主观情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还原,从而完成赏析。

侧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将此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明确定位按照一般进度,这首词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他的创作成就、人生经历有基本的了解;赏析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作者贬谪黄州的写作背景也并不陌生。

因此,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很容易读出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应该没什么难度。

诗词赏析是慢工出细活的脑力劳动,忌讳笼统、贴标签和概念化。

阅读停留在浅层滑行的层面上,大而化之、“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定位,引导他们揣摩节奏、咬文嚼字,真正读懂作品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对苏轼来说,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围”的非凡意义,清人陈廷焯认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绝诣”。

三、说目标,落实重点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唤起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吟咏、咀嚼词句,调动联想与想象,走进作品创设的鲜活情境,读出滋味,领悟内涵。

这首词语言轻松,写得诙谐幽默,节奏感强;“谁怕”“微冷”“归去”等三处二字短句与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间,显得跌宕起伏,跳荡轻快。

《定风波》说课

《定风波》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苏轼)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的第二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每册都有一个诗词单元,这一单元是高中阶段诗词学习的完结点,也是诗词学习进入更深层次的开启点,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重难点新大纲将诗歌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在“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

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以及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本文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整体效果,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并学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

教学重点是学习词中体现的艺术手法,包括一语双关、以小见大;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并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1)文化熏陶(宗旨),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熏陶感染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以丰富的文化知识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展开教学。

(2)创设情境,用播放音频、教师范读等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区别于传统的对于固定知识点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目标地探究文意。

(4)新旧知识交融,以旧的知识点解释阐明新的知识点,新的学习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就容易些。

2、学法(1)朗读感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节奏和情感,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词人形象和诗词意境,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有些问题有深度、难度,或者是开放性的、需要更多资料,合作讨论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集思广益,更深刻广泛地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预习要求: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和体现的思想感情。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1)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1)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

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

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四、说教法学法
讲解法、点拨法、合作探 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与儋州”,这是 哪位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诠释?
2.尽管苏轼因“乌台诗案”得罪朝廷权贵,被 贬黄州。但黄州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成就 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由此点亮了中国诗歌路 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苏东坡收获颇丰,留下诸多不朽的篇章,也 于这片乐土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这片土地,走近苏东坡,一起 来学习他的名作《定风波》。
文 (二)读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读出情感
( 怎样的一个故事?
2.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 中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词,犹东施之效捧心 也。”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你是否 认同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四)赏 情
1.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作者为何却 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六)小结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 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 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 引发诗人的人生感悟,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 轼。雨中的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的东 坡——看破人生的智者。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4第 二单元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 个单元学习宋词,《苏轼词两首》都是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的作品。其中《定风波》中词人 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 表达了乐观 、淡然 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 利于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 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陶冶学生的性情。
(七)作业布置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一、课题:《定风波》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
1. 《定风波》的简介:
《定风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定风的小偷被奉为宝贝的故事,他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了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爱情与友情,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是20世
纪中国文坛上的经典作品。

2. 《定风波》的重要内容:
(1)定风的悲剧命运:定风是一个可怜的小偷,他的父亲去
世后,他被迫把自己的悲剧命运带到一个古老的家庭,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生命中缺失的爱。

(2)定风的精神成长:定风在古老家庭中受到了爱的熏陶,
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了解社会的不公,并开始反抗它。

(3)定风的革命思想:定风在古老家庭中的精神成长使他领
悟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他把革命思想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并最终成为了一名革命家。

四、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让学生体会定风的悲剧命运,感受定风的精神成长,理解定风的革命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
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内容。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因《定风波》篇幅短小,为加大课堂容量,除学习这首词外,教者还选取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老师选教篇目。

另外设置“整体评价”环节,基于如下原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设计4道评价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二、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

2.初步了解苏轼词的特点3.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诗的精髓,赏析词中的意境。

学习难点: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三、学习方法:讨论合作式四、时间设置:1教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

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教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朗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再个别读)2、了解作者及背景(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
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

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 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

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
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
自我服务的作用。

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
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3)学会分析词中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该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词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授学习,梳理词中形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结合意象特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该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词的结构特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意象特点表达情感,
同时遵循诗词的学习方法:通过鉴赏形象、把握特征、结合作者经历从而达到品味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评价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正确认知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

(教学难点)该教学目标的设置,全面体现大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重在人文教育和教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将文学转化为人的内力。

四、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此次教学中,采用诵读法、碎片教学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采用讲授法、提问分析法、讨论法、坚持启发式诱导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学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以学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学论教,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六、说过程:
导入新课环节一:
碎片导入:(题目)
题目一词,在古诗词中被称作“题眼” 。

所谓题眼,当属一首诗词的关键结构,题眼可以概括诗词的主要写作内容、提示诗词的写作重点、奠定感情基调、具有象征意义和一语双关的作用。

分析题眼:《春夜喜雨》,喜字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

列举容易分析的题目问题思考:分析《定风波》的题目含义:问题小结:在风波中安定(一语双关的铺垫:定:字面意思,稳定指内心的淡定、安定;风波:作者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苦难)。

那么,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写下了这首《定风波》呢?对于苏轼的作品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怀有美好的祝愿,“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听起来就有种伤感凄凉的味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又是雄心壮志,激情满怀的体现。

苏轼就是在这种失落、伤感又满怀壮志中活着,他一生被贬八次,却从未放弃对报国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追问。

通过预习和文本提示,我们知道《定风波》的写作,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而写作的,讲到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道,题目的风波可以指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

(该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倒入设计目的文字叙述)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进入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问题思考勾画出作品中的意象(人物、景物、事物)A、
B、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试着用作品中的关键字词回答)课中碎片制作(意象的定义、分类、作用)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本词的写作对象。

通过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词人的行为和心理,梳理作品的“骨干”,便于深入讨论、学习。

环节三:欣赏合作探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中碎片:表现手法:一语双关。

(情感表达苏轼并不只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还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将重点放在“ 音视频赏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态度”上。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将运用合作探究
法、问题设置法,点拨法让学生赏析课文、互相讨论、得出结论。

问题设置如下:
(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 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 ,“ 任” 这两个词。

“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风雨” 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 ,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

“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

“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我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

无论是顺境逆境, 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这就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的心态。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我们生
活中的困境。

环节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课堂小结于漪说:“课的结尾部分要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


知识点回顾1. 有祸福,有荣辱,结语语:我们每个的人生都有顺境,有逆境,2 胜不骄,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语言需要重新组织)人生之风雨改变不了苏轼,也改变不了我们。

2、课后作业:写目的课后碎片:拓展阅读《苏东坡突围》字左右的小短文200 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语言需要重新组织)鼓励一下他们。

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设计意图:学习苏轼乐观、达的生活态度。

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形象、特点、情感主线设计板书)象征人生中的
风雨:雨中景上片:定逆境风也无风雨也无(莫听、吟啸、轻胜、任)途中遇雨波晴
(乐观、坦然、
旷达)晴:象征春风得意下片:雨后情的顺境.
艺术手法:一语双关
板书意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重难点,达到提纲的作用。

八、授课资源开发
九、说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