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浪淘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壮阔的河流和奔腾的浪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通过讲述沙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力量与智慧的升华,寓意着个体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2.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壮阔的河流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谈论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步骤二:朗读课文让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央,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课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步骤三:课文分析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内容?3.你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步骤四:阅读理解教师设计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1.阅读策略一:关键词提取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2.阅读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

3.阅读策略三: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步骤五:情感拓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背诵《浪淘沙》(其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现存诗800余首。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基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或积累过关于黄河的诗词,让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对古人描写的黄河有初步印象,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曲:qū qǔ九曲.黄河万里沙(qū)簸:bò bǒ浪淘风簸.自天涯(bǒ)(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浪淘沙》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引用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教学重难点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浪淘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浪淘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浪淘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基本情节;2.理解语文课上所学的关于文言文的知识,并能运用于《浪淘沙》的阅读中;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掌握《浪淘沙》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基本情节,并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2.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阅读理解的内容,形成对《浪淘沙》的深度理解,思考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并能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本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文言文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名著是使用文言文写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浪淘沙》使用的是何种语言?2. 教学1.分组朗读《浪淘沙》将课文分成几段,分组让学生分别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和感受。

2.文言文写作特点介绍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如同音、通假、典故等,学生注意跟着老师或班长读,听到生字或生词就问。

3.学习《浪淘沙》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基本情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查找《浪淘沙》的作者是谁、作品是在哪个朝代创作的、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什么等。

4.阅读理解与分析通过问题导向式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

语音语调也要注意,在朗读的时候,老师需要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指导。

3.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再次朗读《浪淘沙》,并准备一份读后感,并用文言文进行书写。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形式多样、思路清晰,学生态度认真,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畅。

一些学生在文言文表达方面仍然有困难,需要我们在正课外的时间里进行单独辅导。

对此,我们会继续发扬课堂上热情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老师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文言文阅读、表达能力。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2.拓展作业: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由刘禹锡创作,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浩渺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文。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浪淘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黄河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交流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4.说文解字: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
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作业:背诵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