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外治法】推拿常用手法--

合集下载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1、推法2、擦法3、揉法4、揉捏法5、搓法6、按法7、摩法8、拍击法9、抖法10、运拉法11、拿法12、滚法13、刮法14、掐法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推拿与按摩的主要手法】一、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二、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三、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

推拿六大基本手法

推拿六大基本手法

▪ (1)沉肩:即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2)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3)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4)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 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6)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的频率略快,一般 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是指从一个治疗点到另一 个治疗点时应缓慢移动。 (7)蓄力于掌,处力于
着力
▪ 食指中节骨推用食指中节骨桡侧着力 ▪ 八字推用拇指指面和屈曲的食指中节骨桡侧面着力 ▪ 全掌推用全掌着力。 ▪ 大鱼际推用大鱼际着力 ▪ 小鱼际推用小鱼际着力 ▪ 掌根推用掌根着力 ▪ 拳推用握拳后的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背部着

▪ 肘推用肘尖着力。
▪ 【操作及要领】 ▪ 1、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腕部伸平
▪ 用拇指指端着力做一指禅推法,即为一指 禅指峰推法。
▪ 用拇指偏峰着力做一指禅推法,即为一指 禅偏峰推法。
▪ 拇指屈曲,指端顶于食指桡侧缘,或以罗 纹面压在食指的指背上,余指握拳,用拇 指指间关节桡侧及背侧着力,做一指禅推 法,即为一指禅屈指推法
▪ 【操作及要领】
▪ 术者站位或坐位,体态自然、舒展,精神 集中。拇指自然着力,其余手指自然屈曲 或平伸,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做小 幅度屈伸、前臂以肘为支点做内外摆动, 在前臂连同腕掌摆动带动下,使拇指着力 部位对所施部位进行一种节律性、轻重交 替性、活动性、深透性压力刺激的操作。 动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 操作时,直接接触皮肤,不 要隔衣而擦。
▪ 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擦破, 可使用润滑剂(如液体石蜡、 冬青膏、红花油等)以保护 皮肤,增强手法效应。
▪ 【临床应用】
▪ 本法具有明显的温热效应与推荡消散作用,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适宜在 面积较大的胸腹腰背部操作,可产生缓和 的热效应;小鱼际擦法适用于腰骶、八髎、 夹脊、骶棘肌部,可产生较为集中的高热 效应;大鱼际擦法主要用在四肢部;指擦 法接触面较小,适用用于头面、颈项、肋 间部。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推拿常用手法(5)

推拿常用手法(5)

推拿常用手法(5)第七节运动关节类手法(1)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为推拿临床常用手法,尤其受到正骨推拿流派的青睐,主要包括摇法,背抖法,扳法、牵拉法和拔伸法。

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熟悉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2、作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对盲目使用,要做到“察其体相,识其部位”。

3、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其他手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的操作。

4、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讲究技巧,切记不得滥用蛮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要排除该类手法的禁忌症,如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骨折病变等。

一、摇法(一)分类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全身四肢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摇法。

(二)操作方法1、颈项部摇法:包括颈项部后伸、前屈、侧屈、旋转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

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后伸、前屈、侧屈和环形摇转。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项部旋转摇法分为仰卧位搭肩摇法(前屈和旋转两种)和坐位。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字步,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

以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

然后手臂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环转摇动。

(2)大幅度摇肩法:术者站于患者前外侧,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

中医(专长)-推拿技术-推拿手法操作

中医(专长)-推拿技术-推拿手法操作

推拿手法操作复合手法按揉法1.操作(1)指按揉法: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助力。

拇指和前臂部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2)掌按揉法:①单掌按揉法:以掌根部着力,余指自然伸直,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进行有节律按压揉动。

②双掌按揉法:双掌重叠,以掌中部或掌根部着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身体略前倾,将身体上半部的重量经肩关节、前臂传至手部,进行有节律按压揉动。

2.要求及注意事项(1)要将按法与揉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

(2)宜按揉并重,施力不可失之偏颇。

(3)注意按揉法的节奏,既不要过快,又不可过于缓慢。

3.临床应用按揉法作用舒适,易于接受,具备按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临床应用频度较高。

指按揉法接触面积较小,按揉力量集中,适用于颈项部、肩部、肩胛骨内侧缘及全身各部腧穴。

掌按揉法接触面较大,按揉力相对分散。

其中单掌按揉法力量相对较弱,多用于肩部、上肢、脊柱两旁的膀胱经侧线;双掌按揉法则按揉力量强而深透,适用于背部、腰部及下肢后侧。

拿揉法1.操作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捏拿治疗部位,同时拇指与其余四指在治疗部位上环旋揉动。

2.动作要领在拿法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度的旋转揉动,所产生的拿揉之力连绵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上。

3.要求及注意事项(1)拿揉法在拿中含有一定量的旋转揉动,以拿为主,以揉为辅。

(2)操作要自然流畅,不可呆滞僵硬。

4.临床应用拿揉法较拿法的力量更趋缓和,舒适自然。

拿揉法应具备拿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主要适用于四肢部及颈项部。

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一)颈部摇法1.操作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

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动作要领(1)摇动时速度宜慢不宜快,以免引起患者头晕。

(2)摇动的幅度不宜过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3.要求及注意事项(1)对于眩晕的患者慎用。

(2)摇动的速度不宜快,幅度不宜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中医(专长)-推拿技术-基本手法

中医(专长)-推拿技术-基本手法

推拿技术第一单元基本手法细目一滚法2.动作要领(1)侧滚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立滚法肘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手的滚动幅度应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80°;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滚动40°。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3.要求及注意事项使用本法时应注意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要协调一致。

同时也应注意在施用本法时着力部位要吸附在治疗部位上。

4.临床应用滚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的作用,主要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

细目二一指禅推法2.动作要领(1)沉肩:即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2)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3)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4)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5)指实:着力部位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

(6)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的频率略快,一般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是指从一个治疗点到另一个治疗点时应缓慢移动。

(7)蓄力于掌,出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即本法产生的力应从掌而发,通过手指,传达至罗纹面并作用于患者的体表,如此使力含而不露。

3.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应用本法时,一要注意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要协调一致;二要注意拇指在治疗部位上要相对固定。

4.临床应用本法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是放松肌肉的有效手法。

本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在颈、肩、四肢多用罗纹面或指端一指禅推法;在颜面多用偏峰一指禅推法或蝶推法;在腹部常采用跪推法。

2.动作要领(1)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如用前臂带动腕、掌做掌揉法。

(2)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3)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节律。

(4)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3.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应用本法时要注意着力部位应吸附在治疗部位上,且环旋揉动的幅度应适中,如果幅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放松效果。

推拿原理与手法

推拿原理与手法

• 5、抖法: • 双手捏住患者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 上下抖动,常用于上肢,放松四肢肌肉。 • 6、搓法: • 双手掌面挟住患者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同时 作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 操作时双手对称用力,搓动快,抖动慢。 • 适用于四肢及腰背、胸胁部,最常用于放松上肢肌肉。 • 7、振法: •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 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 • 常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多用于治疗内科病症 ,如痛经、胃痛、便秘等。
推拿的基本原理 和基本手法
王 艳 锋
岳阳市中医院
• 一、推拿的基本原理
• (一)推拿的概念 • 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者根据患 者病情采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具 体来说是以中医经络腧学理论为指导,通 过特定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 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 的。
• (二)推拿的发展
• (五)整复类手法 • 1、摇法 • 使关节行被动的环转活动称摇法。是体 有颈部、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的摇法。 • 摇动方向与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 内进行,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能够滑利关 节,调节局部受力结构。
• 2、扳法: • 利用一对作用方向的力使病变关节向某一特定 方向作强制性运动,并突破该关节的病理或生理限 制位以达到分离粘连,正常复位的操作。 • (1)颈部板法: • ①颈部安位旋转扳发:患者坐位、医者。 • ②颈部。 • (2)胸背部扳法:患者坐位,双手交叉扣住,置 于颈后,医者双手托住患者上臀部,一侧膝部顶住 患者背部,嘱患者向前弓背,医者双手同时向后上 方用力扳动。
• (4)运动系统 •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促进损伤修复,调节局部生物受力结构,纠 正解剖位置异常,帮助突出物的回纳、部份 回纳或位移。 • (5)神经系统 • 镇痛作用,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 • (6)免疫系统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上述几个手 法,还有多种手法治疗各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虽然小儿推拿操作安全运用广泛,但也有一些不适宜做推拿的禁忌症应予以注意。 1、各种皮肤病患处以及皮肤有破损处,不建议做小儿推拿。 2、有明显的感染性疾病如骨结核、骨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3、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水痘、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 4、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 5、骨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应避免推拿,可能存在的肿瘤、外伤骨折、脱位等不明疾病也要禁忌推拿。 6、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禁忌推拿。 7、有炎症的症状,但诊断不明确者也要慎用小儿推拿。 8、在过饥或过饱的情况下进行推拿,容易出现晕倒的情况发生。 9、小儿推拿通过对患儿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症状,促进患儿健康发育的作用。小儿推拿时患儿 肤需要大面积暴露,室内环境需保持温暖,以防受凉;小儿皮肤娇嫩推拿前应涂抹推拿介质,减少摩擦力,防止皮肤发 生破损,推拿前如果,患儿哭闹不止,应先安抚其情绪,不可急于推拿。每次推拿时间应在20分钟之内,延长推拿时 间,也不会增加治疗效果。推拿完后,不要给患儿立即洗澡,因为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寒湿之邪容易入侵,需3到6个 小时毛孔关闭以后再洗澡。
现场
示 范
19
20
21
感谢观看
THANKS
推揉檀中:止咳化痰 宽胸理气
分推肩胛:同时推多个穴位止咳排痰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的方法有清肺 经、清心经、清天河水、打马过 天河、揉源泉、逆捏脊等常用且 有效的手法。
清天河水:清热解表 除烦 凉血
推三关、退六腑:
推三关(外感风寒者可配合此穴位操 作)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小儿手腕,用另 一手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从 小儿手腕推向肘部,可推100~300 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部位的不同,用拇, 食,中三指或拇指与其余 四指,将肌肉或肌腱提起, 然后当放开时用手指弹动 肌肉或肌腱 。
20《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十一、振动
• 一手掌贴于皮肤上,另一 手握空拳有节奏地击打置 于皮肤上的手背。
• 击打力量轻重适度,使被 按摩者感觉内部组织有被 震动的感觉。
• 频率一般每分钟振动6080次。
21《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十二、叩击
• 用手指指腹,指尖或握 空拳,双手交替或单手 击打身体。根据手形的 不同,可分为以下5种:
• 空拳盖击 • 空拳竖击 • 指尖叩击 • 掌侧击 • 拍击
22《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十三、按压
• 用掌根或掌心紧紧贴在 皮肤上,用较大的力量 向下按压,单手或双手 重叠操作。
2《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3《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 有力 • 均匀 • 柔和
• 持久 • 渗透
4《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5《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6《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7《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8《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9《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医宗金鉴》:
24《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25《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 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扳动肢体的方法。 • 两手或两人配合进行,即一手(或一人)扶握固定关
节近端,另一手(或另一人)扳动关节远端肢体,作 适当幅度的单一屈曲,伸展,旋转,内收或外展等活 动。 • 常用于颈,胸背和腰背部。
26《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手法者,谓以两手安 置所伤之筋骨,必知 识其体相,识其部位,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10《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一、抚摩
• 五指自然分开并伸直,用 手掌或指腹贴放于皮肤上, 轻轻地作来回直线或圆形 或螺旋形的轻缓抚摸运动。
• 多用单手操作。 • 推拿开始和结束时都常用
• 或拇指多作揉的动作, 四指多作捏的动作。
14《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五、搓
• 两手自然伸直,五指 并拢,两手夹住肢体 对称部位,相向用力, 方向相反,来回搓动 肌肉或肢体。
• 搓法操作必须双手进 行。
15《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六、摩擦
• 手掌自然伸开,五指伸直 并拢,全掌紧紧贴于皮肤 上,作直线或回旋形的摩 擦。也可用拇指指腹操作。
三、捏
• 手掌自然分开,四指并拢,拇 指外展和四指成钳形,对合用 力挤按肢体肌肉或其它组织, 间断或不间断用力。
• 可循肢体纵轴方向运动或固定 在一处操作。
13《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四、揉捏
• 四指并拢,拇指外展, 手成钳形,将大小鱼际, 掌根及各指指腹紧贴于 皮肤上,
• 拇指和四指一起用力作 揉和捏的动作,
17《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八、摇晃
• 一手握关节近端,另一手 握关节远端肢体,使关节 远端作被动的回旋转动或 外展内收或(和)屈伸运 动。
• 摇晃是关节被动运动的一 种手法,其操作方法随部 位而异。
18《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九、抖动
• 用手握住患者肢体 远端,在向远端拉 伸的基础上,将肢 体用力作连续的小 幅度的上下或左右 的颤动。
此手法,推拿开始时用抚 摩作为过渡手法,结束时 则作为整理性手法使用。
11《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二、揉
• 以全掌,掌根或指腹紧贴 于皮肤上,作直线来回或 圆形回旋的揉动。
• 可用单手或重叠双手操作。 • 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可
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 •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多种
伤病。
12《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 躯干稍向前倾,沉肩伸 肘,充分塌腕,手紧紧 按贴在皮肤上。
• 用力由轻而重,逐渐增 加,需要时可借助推拿 者的体重施压于患部。
23《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 用手背近小指侧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和小鱼际, 贴于治疗部位上,掌指关节略为屈曲,通过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 的协同动作,产生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力作用于治疗部位。
• 操作时手掌要紧贴于皮肤 上,摩擦时力量大而均匀。
• 发力在肩,以肘带动手的 运动,垂肘定腕而擦,力 达深部组织。
• 频率一般每分钟120次左 右。
16《郑氏伤科推拿学》精品课程
七、推压
• 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 拢,拇指外展,以掌根 和小鱼际紧贴于皮肤上, 作直线向前的单向推压 动作。
• 也可以单用拇指作单纯 的推动。在脊柱上操作 时两手伸开呈“八”字 形,沿脊柱两侧推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