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读后学习有感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
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敦煌是我国的一个著名古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河西走廊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敦煌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敦煌的书籍,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敦煌文化的独特性深深吸引了我。
敦煌因其独特的艺术石窟而闻名于世。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壁画和雕塑而著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阅读中,我了解到这些石窟绘制于大约1600年前的东晋至唐朝时期,而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受到了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融合了东方和西方艺术风格的创作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敦煌文化带给我一种神秘的魅力。
敦煌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以及历史事件、宫廷生活、民间故事等。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是一本无声的历史书。
阅读中,我逐渐了解到这些壁画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宝藏,因其保存完整而备受瞩目。
从这些壁画中,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感受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另外,敦煌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内心感受。
阅读中,我对敦煌的沧桑感和宁静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想象着我自己置身于清晨的敦煌,凝视着那些震撼心灵的壁画,我感到内心平静而宁静,仿佛回到了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时代。
这种宁静不仅让我放松了身心,也启发了我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艺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带给人真正的平静。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通过阅读关于敦煌的书籍,我不仅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敦煌文化的独特性、神秘魅力以及宁静之美,都让我对人类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充满着敬畏和思索。
在历史的背影前——《敦煌大历史》读后感

《敦煌大历史》是一部关于敦煌历史的著作,通过对敦煌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向读者展现了敦煌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普通读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深入探讨了敦煌的兴衰、文化的繁荣和宗教的影响,使人们对这座历史古城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阅读完《敦煌大历史》后,我深受启发,对敦煌这座历史名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部著作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一、敦煌历史的丰富内涵通过《敦煌大历史》这部著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敦煌历史的丰富内涵。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历史上曾是西域重要的商贸城市,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经卷是我国古代壁画和经卷艺术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文化明珠",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敦煌大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独具特色,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
莫高窟的佛教壁画以其宏伟壮丽、细腻生动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敦煌历史的震撼力量《敦煌大历史》揭示了敦煌历史的震撼力量。
敦煌曾是佛教文化的中心,莫高窟内的佛教壁画和经卷传承了千年的佛教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敦煌的兴起与衰落,也反映了古代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四、敦煌的当代价值通过阅读《敦煌大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敦煌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更能从中感受到敦煌的当代价值。
敦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珍惜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通过《敦煌大历史》的阅读,我对敦煌这座历史名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三篇】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2000字1 带着对敦煌莫高窟艺术文化的怀念与眷恋,在外部寒冷而内心流动着暖意的冬日下午,读完了敦煌千年文化的守护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院长的这部回忆性自传。
不忘初心,守一不移。
樊锦诗对于自我人生的回忆既是学者的小我人生价值的实践历程,又伴随,见证着当代历史进程中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我社会价值的探索路途。
瀚海驼铃,琼宇梵音,古往今来,在历史的变迁烟尘中,无数生命心灵曾踏足伫立在敦煌这片心灵的净土上,书写下了生命的史诗色彩。
前秦有乐僔开窟造像,历代的禅修僧众络绎来此,当地统治阶层贵宦士绅,平民信众礼佛供养,众多无名画家艺人执笔丹青创作了朝代缤纷,精湛瑰丽的壁画作品。
经历战火和劫掠的跌宕命运后,近代历史中的莫高窟从辉煌走向寂寥与衰颓的疮痍,一群心怀热忱与向往的知识分子,常书鸿,段文杰等画家,历史学者筚路蓝缕,扎根大漠,开始了研究,守护与传播古老敦煌文化的漫长历程。
他们身上有质朴,专注,纯粹而执着的莫高学人奉献精神,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局限的外部环境动摇不了他们对历史文化探求景仰的赤忱,复杂漫长的研究过程磨减不了他们的静笃。
他们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心无旁骛的知识追求和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矢志不渝的高远人格坚守深深打动感染着我。
樊锦诗写到敦煌夜晚九层楼上寂静的铃声与日月同辉的旷远星空,她日复一日的进洞调查,习惯了每天进洞窟,洞窟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进洞窟的第一缕朝阳,禅定菩萨脸上漾开的神秘柔和的笑容虽光线一起融进安静的内心。
洞窟前的白杨树叶春生秋落,一草一木,早已不仅只是外部自然风物,而是赋予了文化的静穆与灵动,感染呼应着莫高窟人的生命脉动。
敦煌藏经洞文物多流散于世界众多收藏机构,给中国学者的研究带来了长期的困难。
改革开放后,众多学者辗转多国考察写卷资料,在别国图书馆,他们勤谨惜时,争分夺秒的抄写资料,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在图书馆从日出开馆坐到日落闭馆,正是他们义不容辞,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坚守,为国内敦煌学研究带来点滴进展。
《敦煌莫高窟》读后感

《敦煌莫高窟》读后感说起《敦煌莫高窟》这本书,嘿,那可是真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那股子震撼劲儿,就跟看了场大电影似的,还是3D的,身临其境,那叫一个绝!翻开书页,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千年的大门,里面藏着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汗水,还有那些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你想象一下,那黄沙漫天、烈日炙烤的敦煌,竟然藏着这样一方宝地,壁画色彩斑斓,佛像庄严慈祥,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这莫高窟啊,它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泥巴堆出来的洞窟,它是活的,有灵魂的。
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从飞天起舞的轻盈飘逸,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再到那些个神秘的佛教传说,看得我是目不暇接,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些壁画和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得归功于咱们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划,一刀一刻,把心中的信仰和美好愿望都凝聚在了这些作品上,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好像也穿越了时空,跟那些古代工匠们一起劳作,一起感受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那种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越品越觉得心里头暖洋洋的。
当然啦,这本书也让我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啊,这里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旅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也带来了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正是咱们中华民族一直所倡导的吗?读完整本书,我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真是久久不能平息。
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敦煌莫高窟一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
只有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像那些壁画一样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而且啊,我还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一趟敦煌莫高窟看看。
看看那些真实的壁画和佛像到底有多么震撼人心;感受一下那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更重要的是要亲眼见证一下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这份宝贵财富。
敦煌学书籍读后感

敦煌学书籍读后感《敦煌学书籍读后感》读敦煌学的书籍,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神秘而震撼的历史之旅。
读到关于敦煌壁画的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一个个石窟之中。
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诉说着千年的往事。
像飞天形象,她们飘逸的姿态和灵动的神情,是那么的栩栩如生,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些关于神的美好想象,但飞天又有着独特的东方神韵,那种融合了佛教文化、本土文化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空灵与超凡脱俗,特别触动我的是画家们在当时是带着怎样的信念和才华,才能创作出如此惊人的艺术作品。
书中对敦煌文书的描述也让我十分着迷。
可是这些珍贵的文书怎么会散落在世界各地呢,这让我非常疑惑。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一段充满屈辱和掠夺的历史。
列强们来到敦煌,将大量的文书文物掠走。
这部分内容也让我非常气愤,我能想象到当时那些学者看到珍贵文化遗产被掠夺的痛心疾首。
敦煌学所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从宗教到艺术,从历史到文化交流。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敦煌这个地方所蕴含的文化宝藏,更是想让读者了解到,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从莫高窟的建造就能看出,不同朝代的文化、中外文化都在这里碰撞融合。
例如唐代时期,敦煌的佛教艺术达到了鼎盛,这背后有着唐朝强大的国力作为依托,对远方文化更为包容的态度。
这在现在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的社会不也应该如此么,包容多元的文化,在融合中发展进步。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关于敦煌学中具体某个朝代和佛教宗派关系的论述对我来说稍显复杂,我不能完全理解。
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对敦煌学整体的热爱和敬意。
敦煌学就像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书中的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惊喜或者更多的思考话题。
对了还想说,书中对敦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所涉及,这让我看到了敦煌文化接地气的一面,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里的冰冷标本,而是实实在在的古人也在参与创造的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一本书,让我对敦煌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想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花开与敦煌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花开与敦煌的内容概述
三、读后的感悟
四、对敦煌文化的思考
五、总结
正文:
尊敬的读者,您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花开与敦煌》的读后感。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敦煌世界,让人陶醉其中。
接下来,我将从内容概述、读后感悟以及对敦煌文化的思考三个方面来展开讲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花开与敦煌》的内容概述。
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的人文精神。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辉煌的历史时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繁华的丝绸之路。
读后,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那些精美的壁画、传世的经卷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让我为之惊叹。
特别是在面对艰难困境时,敦煌人坚守信仰、传承文化的精神让我倍感敬佩。
书中所展现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
同时,我对敦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技术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敦煌文化作为中
华文明的瑰宝,更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传承。
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文化保护的事业,让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得以流传千古。
最后,让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读完《花开与敦煌》,我深感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敦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奇幻之旅读后感

敦煌奇幻之旅读后感"Dunhuang Fantastic Journey" is a captivating tale that takes readers through a magical adventure in the ancient city of Dunhuang. The story is filled with rich cultural detail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making it not just a story, but a journey through time.The characters are well-developed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re engaging. The plot is intricate and full of surprises, keeping the reader on the edge of their seat. The author's use of language is beautiful, painting vivid pictures in the reader's mind.The theme of the story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making it a must-read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more about Chinese traditions and values. Overall, "Dunhuang Fantastic Journey" is a wonderful blend of adven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making it a memorable read.《敦煌奇幻之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带领读者在古老的敦煌城市展开一段魔幻的冒险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读后感
www.5y
kj.co
m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
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据说,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就是从这一段不辨真假的文字里演绎出来的。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段文字:“行德写到“甘州小娘子”时,将笔放下。
这一瞬间,回鹘王女从甘州城上一跃而下的情景又一次鲜明地闪现在他的眼前。
她的脸色比以前更加苍白,头发有茶色的光泽,身驱显得有些瘦弱。
岁月流逝,回鹘王女在行德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
赵行德,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的西夏,是为了西夏的文字,为了寻求对抗西夏的策略,为了保全佛法,还是,仅仅是为了与甘州小娘子的相遇与离失?
人这一辈子,如野草飞蓬,四处漂泊流荡,又是为了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文献集中现身之地,关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文献、封闭原因及时间,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
单是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神秘。
除此之外,还有回鹘郡主,和田(于阗)月光玉、尉迟(征服之意)王族后裔、西夏文字、亚夏人、归义军……这些遗落在遥远时空深处的名词汇入同一条叙述的河流,这才是吸引我一路看下去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小说或电影总还是有很浓的幕府味道,不过我却从这本书开始,对西北那片土地,对河西走廊开始好奇起来了。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