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导学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秦统一全国的原因,过程、意义2、秦统一全国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3.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4.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二、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度量衡的统一。
四、课型:新课、一课时五、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互动法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图示法六、教学手段:PPT课件、图表、地图七、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秦兵马俑》、先入为主,体会秦强大的军阵,感受秦恢弘的气势。
引导学生分析:(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①商鞅变法,使得国富兵强②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出示图:了解观察秦灭六国示意图,注意方针策略、并简述其过程。
PPT动态演示,一是加深记忆;而是增加趣味性;讨论分析: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结合教材,稍加点拨即可、突出“统一”性)(二)、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地方推行郡县制(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分析了解各自的职能,不做过多,过深的讲解。
分小组讨论:(三)、归纳秦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空)、度量衡军事:修灵渠 修长城民族关系:北击匈奴等小组分析之后、相互交流,简析其作用。
(四)、了解秦的疆域、看图说出四至。
体会秦的强大。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五)、最后巩固练习: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本课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既可以作为练习,又以此本课板书。
(六)、小结:公元前221年,秦相继攻灭其他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巩固封建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第一课时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一)秦灭六国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
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和意义;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疆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的疆域,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绘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二)、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条件:(1)、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个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实力超过了,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业。
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121年,在不到10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灭了六国以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理范围大为拓展。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公开课教案_0

1、生:表演历史小品《秦囧》。找出秦朝人一路上遇到哪些囧事,分析造成这些囧事的原因。
2、根据小品及书中内容归纳秦朝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
3、学生默读第三部分并思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4、学生归纳秦朝交通上统一车轨和军事上北筑长城、南凿灵渠。
5、学生画秦朝疆域简图
师:对本部分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教育。
生:默读第一部分:秦灭六国。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讲
授
新
课
确
立
中
央
集
权
1、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六国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呢?请大家观看一段确立中央集权制的视频
2、师: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吗?请同学们根据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制作一个简要的示意图。
3、师:投影展示学生成果,并加以补充说明。
4、师小结: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
1、生:观看秦朝中央集权制的视频,并制作一个简要的示意图。
巩
固
统
一
的
措
施
1、师:请同学们思考
货币、文字、度量衡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下面一起欣赏历史剧《秦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启发
教学手段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第 1 页
注意: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 【知识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重难点) 1.背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 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 (1)皇权至高无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于上的权威,总揽全国 的一切军政大权。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提醒:贏政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赢政,称皇帝之后才身为秦始皇。 (2)中央设三公.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 ,分别掌管 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概况: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轨的那县 制。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 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②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着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巴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 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③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注意: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的。秦国从战国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实行郡县制。 【知识点●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文化一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1)背景: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 (2)概况: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注意: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 (3)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 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1)统一货币: ①概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在全国流 通。 ②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统一度量衡: ①原因: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 ②概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监制。 ③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交通 (1)车同轨: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 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2)开凿灵渠: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5.军事----修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注意:长城的修筑保护了中原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北方边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 慧的结品,也是秦朝役使百姓的见证。 6.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课堂检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战国形势图如下)诗歌展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此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2020年是秦统一全国2240周年,那么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9课秦的统一。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1.【材料研读】材料1: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1)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什么现象?材料二:商鞅变法设问:(2)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材料3: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设问:(3)秦王嬴政又如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二)秦灭六国的过程、秦朝建立与统一的意义1.视频播放:秦灭六国2.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提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问:秦朝创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一)皇帝制度1.【材料展示】(教师通过材料分析,总结皇帝制度内容和特点,如下)(二)中央政权制度1.【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政体系导图,总结: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公开课导学案_0

第九课秦的统一一、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一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依据“以学定教”原则,教师为主导,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分析,还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初一学生的心智还不太成熟,但对历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同时,又有强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参与中把握知识。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其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操。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教师讲述、制作图表、学生讨论等方法实现重点的突破。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突破方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中央集权制很难理解。
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表的方法领会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五、教法学法1、教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2、学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法六、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连年纷争,战乱不已,在战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呢?到了战国后期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中哪个国家的实力最强?春秋战国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加入你生活在当年的乱世之中,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看来秦最后能赢得民心,顺应民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与经过,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建立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明确秦朝建立的意义,深入了解思考历史的能力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师生活动,由浅入深,在活动中把握学习知识的重难点,
3、情景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用。
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互动法、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过程:导入:播放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使学生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热血沸腾,增强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为贴近学生,导入采用,2000多年以前有一位如你们般年纪相仿的少年登上了秦国国王的宝座,这位少年自小就有一个梦想:即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一、秦国梦——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①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
③嬴政重用人才,采用正确的策略。
2、动态图展示:秦统一全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3、秦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制——中央集权的确立
历史剧一:时间:公元前220年
地点:骊山行宫大殿
人物:秦始皇李斯侍女
————大王驾到————
始皇:“平身。
”
众大臣:“谢大王!”
始皇:“寡人继承先祖遗志,顺应天命,一扫六国,使我大秦大一统于天下!寡人今日非常高兴!寡人得天运,得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袭大王称号,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诸卿意下如何?”
李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始皇:“泰通太,太类人,泰皇仍为人皇,寡人贵为天子,依寡人看,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为“皇帝”。
寡人为始皇帝,子为二世,子子孙孙无穷,我大秦可永葆强盛!”
李斯:“始皇帝圣明。
”
始皇:“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李斯:“始皇帝圣明。
”
导出:1、皇帝制:
皇帝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
2、中央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历史剧二: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dòu 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
李斯:“始皇帝圣明。
”
导出:地方机构的建立:郡县制,郡、县、乡、亭、里
讲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二.秦朝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视频一:《甄嬛传》中芈月派人去买药的场景
导出:各国之间文字不统一,急需解决文字统一的问题
1、奏折一: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
文化上: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通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展示教师所作各国货币)
视频二:芈月抓药期间遇到的困难。
导出:各国之间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
2、奏折二:各地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收上的赋税钱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可以使得全国形成统一的市场,各地的货物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易和流通,有利于全国形成大一统格局。
3、奏折三:诏书不能及时到达各地,交通非常不便。
交通: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
作用: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使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加强了各地的交流。
4、奏折四:儒生借古非今,惑乱百姓。
纯属毁我大秦之基业……
思想上:“焚书坑儒”
积极:加强了思想控制
消极: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奏折五:各地社会不稳,盗贼事件频发……
秦朝颁布了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盗贼令
奏折六:北方匈奴来犯,百越之地尚未归附,边境危机严重。
修建长城与灵渠
三、秦国疆域
用图示法展示疆域面积
四、小结: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课堂练习:千古功过,众人评说
①功绩:他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在政治上建立了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交通上统一了车轨等,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②他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比如刑罚残酷、徭役兵役沉重等等。
③总之,他的功绩是主要的,但不能因此掩盖暴行;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能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课堂练习
1._______年至_______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的______的封建国家.
3.秦朝都城在___.
4.秦灭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对我国以后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是( )
A统一货币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 )
A限制人们言论B树立秦的形象
C加强思想控制D禁止儒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