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 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2.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有哪些政策支持?2. 新课讲授(1)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2)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3)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特点;
2. 掌握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
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复杂性;
2. 如何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包括雅典民主制度、雕刻和建筑艺术等;然后介绍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包括斯巴达克和自布罗夫战争等。

三、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总结: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文明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阅读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有关的文章、书籍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材料一: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三分钱,……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五十年代。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材料二:1978年,我国企业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材料三: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吗?学生回答:需要。

教师提问:据你们所了解,中国有哪些属于开放的区域呢?学生回答:深圳、汕头、上海教师提问:这些区域是什么时候成为开放区域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展示学习目标: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的建立材料1: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是什么?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向前追溯历史,咱们中国古代也有对外开放的事件,你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开放的事件呢?学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教师: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1.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学生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学生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 对外开放的格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开发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中国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分析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2.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2.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对外开发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就对外开发的影响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对外开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呈现成果和个人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对外开发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各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介绍中国自清朝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鸦片战争、开埠、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

2. 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三、探讨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应用(10分钟)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情况,体验历史事件。

2. 小组展示表现,分享感受。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各国对外开
放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教学难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手的握紧与放松的过程中水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开放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拉进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500年前的中国惧怕开放,100年前的中国屈辱开放,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西方封锁与世界划清界限。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篇。

第一篇:忆往昔浮云遮望眼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出示《邓小平文选》,探究问题,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

(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2)当时的中国和外国的差距大不大?该怎么做?(3)如何进行开放?【设计意图】通过《邓小平文选》,以及基于内容的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得出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教师过渡: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

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为了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开放第一次写入我们党的决议,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历史进入进入新的篇章。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内容来源】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对外开放》【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人教版2018 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部分内容呈现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效的递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从1984 年到1992 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

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内容】1、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建立概况及意义。

2、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进程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及意义。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突破:对于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重点的突破,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先自学教材,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的基本知识,然后,教师出示动态地图,结合地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 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班级姓名小组第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国有企业的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
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2))通过对外开放这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
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导学流程】
回归旧知
1、经济体制的改革体现在哪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自主学习内容
结合课本完成下列题
(一)对外开放
1、目的:
2、内容:。

3、对外开放的格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位、
、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
【小组讨论】
1、我国对外开放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背景、国家行使主权、内容、影响等方面作答)
【提问展示问题预设】
1、今天的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4 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当堂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沿海城市
C、国有企业
D、中小城市
2.下列不属于1980 年建立的四个特区的是()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厦门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
B.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D.
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4、党的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的主要改革内容是()
A.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
B.推行股份制、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
D.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5、1984 年3 月24 日,福建省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整理内化】:
1、课堂小结
2、本节课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和疑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