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无衣》 优秀

合集下载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1. 《诗经·无衣》那可是经典之作啊!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译文呢,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赏析一下哈,这短短几句,把战士们之间那种同仇敌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啊!就好比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相互支持,多热血啊!你说是不是?2. 来看看《诗经·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翻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和戟,与你一同奋起!”哎呀呀,这里面的情谊,就好像好朋友之间,一方有难,另一方立刻挺身而出,携手共进呀!你难道不觉得很感人吗?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这就是《诗经·无衣》的又一部分原文啦。

译文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铠甲兵,与你并肩向前行!”哇塞,这真的像极了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们,那种不离不弃的感觉,太震撼了吧!这要是放在现在,不就是好伙伴一起勇往直前嘛!4. 想想《诗经·无衣》原文里的“与子同袍”,多形象啊!就跟现在大家说的“咱们是一伙的”一样嘛!译文说“与你同穿那长袍”,这不就是表明大家紧密相连嘛。

赏析一下,这真的是把战友之间的那种情谊刻画得入木三分呀!是不是很厉害?5. 《诗经·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原文读起来就很有气势呢!翻译过来是“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这感觉就像是要去大干一场,充满了斗志呀!这就好像我们准备去挑战一个很难的任务,信心满满呢!6. “与子同仇”,《诗经·无衣》里这一句太有感染力啦!意思是“杀敌与你同目标”,这不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嘛。

《无衣》原文及赏析

《无衣》原文及赏析

《无衣》原文及赏析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王于兴师:君王要起兵。

于,语助词。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

泽:内衣。

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

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盔甲和兵器。

偕行:一起出发。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表现了战士们团结勇敢的无畏精神。

“岂曰无衣”,反问的句式,似乎是在责问,但更多的则是安慰。

同袍、同泽、同赏,表现出战友们之间的友爱互助。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几个简单的动作,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战士们摩拳擦掌、挥刀舞枪的热烈画面。

同仇、偕作、偕行,从鼓舞士气到共同准备,再到奔赴战场,层层递进。

在《诗经》中,很多诗歌都采取像《无衣》这样叠沓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为了应和乐舞回旋往复的音节,歌词便多采用相似结构的章节,同时,也是为了多人互相唱和,正好每人各唱一章。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有衬字,比如《芣苢》中的“薄言”、《无衣》中的“于”。

一般来说,衬字并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与曼长的乐调合拍才特意加上的。

还有章句的整齐,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格律”,如《诗经》多采用四言句。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应舞合乐以及便于群唱而发展起来的。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秦风 无衣》诗词赏析

《秦风 无衣》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战士们团结对敌,奔赴战场的赞歌
没有硝烟的战役
We are the world
抗击疫情世界都在 行动!
CISS四年级学生为抗击疫情做的海报
胜利最终会属于人类!
诗文分析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 戟。与子偕作!
•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 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诗文分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 兵。与子偕行!
•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 战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兴师,修 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 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 黑暗,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 机勾结外敌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 沦落。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便纷纷响应秦 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 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 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 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裙子。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
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诗文分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 矛。与子同仇!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还有好好琢磨琢磨它的翻译和赏析哈。

原文是这样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先来说说翻译哈。

有人就问啦,“岂曰无衣?”啥意思?其实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呢,就是“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戈矛”,就是“修整我的戈与矛”。

“与子同仇”,那就是“和你一同把仇报”。

下面这句“与子同泽”,意思是“和你同穿那内衣”。

“修我矛戟”就是“修整我的矛和戟”。

“与子偕作”,就是“和你一起上战场”。

再看“与子同裳”,就是“和你同穿那战裙”。

“修我甲兵”,就是“修整我的铠甲和兵器”。

“与子偕行”,就是“和你并肩共前行”。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这首《无衣》啊,那可是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深厚的战友之情。

你想啊,在古代,要打仗了,大家一起准备武器,同仇敌忾,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多让人感动!它的语言特别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可就是这种直白,让人能一下子感受到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岂曰无衣”这开头,就像是战士们之间互相鼓励的呼喊,简单几个字,却充满了力量。

而且这首诗还特别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一段的句式都差不多,不断重复,就像战士们出征前喊的口号,一遍又一遍,让人心潮澎湃。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看古装电视剧,里面就有一群战士出征前唱着类似《无衣》这样的歌,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他们眼神坚定,步伐整齐,嘴里喊着这些充满力量的词句,仿佛面前的敌人都不算啥,他们一定能胜利归来。

总的来说,《无衣》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情感和力量却无比强大。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和团结,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不管面对啥困难,咱们都要有这种“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诗经唐风无衣的原文及译文

诗经唐风无衣的原文及译文

诗经唐风无衣的原文及译文《无衣》,《诗经·唐风》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三句。

旧说以为系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的事,但诗意不显,未可据信。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唐风无衣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原文】岂曰无衣?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②,安且吉兮③?岂曰无衣?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⑤?【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玉:暖热。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

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

主体与主旨: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 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 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 代军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 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 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 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 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 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tà)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 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无衣
《诗经·秦风》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 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到七章 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人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 品。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 义诗篇,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 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xié)作!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 同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修我甲兵。与子偕(xié)行! 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 一同前进!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咱先一起来瞅瞅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来,咱们一句句看看这诗到底说的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可不是在说“哎呀,咱没衣服穿”,而是一种激昂的呼喊,意思是“谁说咱们没衣服穿?我愿意和你同穿那战袍!”想象一下,在古代的战场上,士兵们紧紧相依,这种同袍之情是多么深厚。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大王要起兵打仗啦,咱们赶紧把那戈矛修整好,因为咱们有着共同的仇敌!这股子热血劲儿,仿佛能看到战士们磨刀霍霍向敌人的场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这里的“泽”可不是沼泽的意思,而是内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修整好矛戟,一起行动起来!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感简直爆棚。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同穿战裙,修整甲兵,携手前行。

那种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决心,真让人热血沸腾。

说起这首诗,我想起之前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件古代的战甲。

那战甲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穿着它冲锋陷阵的英勇。

讲解员说,在古代战争中,战友之间的相互依靠和信任就像《无衣》里描述的那样坚定。

一件战甲,可能是几个人共同守护的防线,他们彼此支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斗。

再来说说这诗的翻译。

有人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和你共同对付仇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矛与戟,和你一起行动。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和你一同前行。

这样的翻译,让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诗中的意思,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韵味。

其实呀,翻译诗词是个挺难的事儿,要把那种气势和情感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可不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衣
《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1、“同袍”“同泽”“同裳”“同 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 它有利于背诵。 2、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 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 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 甲兵。与子偕行!
3、三章中有哪些字句不同?表现了战士 怎样的形象?表现了文章怎样的主题?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
……同泽 ……同裳
……… ……矛戟 ……偕作 ……… ……甲兵 ……偕行
克服困难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团结互助
齐心备战
勇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
主题: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 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国精神。 • 后以“我”的行为(“同”“修”),书写正
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诵读诗歌
•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 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
• “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 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 场。
1、再读诗歌,思考三章在句式和内容上有 Leabharlann 相同点?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2、请谈谈重章叠句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 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加强气势,增
强节奏感,便于层层深入地抒发感情;同 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 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 发。
•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 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 前进。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问:1、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 的?
• 2、谁与谁的对话?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 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各章内容分析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 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无衣”, 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 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4、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 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 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如:《农夫》:“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 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 “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比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兴:托物起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 感染力。比如:《关雎》。
诗歌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每一章 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 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 “我”诗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 • “我”诗保家卫国的爱国者形象。 •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
背景:
•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 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 结西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 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 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 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 贼兵。
注释
•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 兴师:起兵。 • 同仇:共同对敌。 •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 作:起。 • 裳:下衣,此指战裙。 • 甲兵:铠甲与兵器。 • 行:往。
•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 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 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