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无衣

合集下载

《无衣》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无衣》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无衣》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二、对照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三、课文简析4、创作背景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四、字词解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诗经无 衣原文翻译

诗经无 衣原文翻译

诗经无衣原文翻译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作者是无名氏。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无衣》鉴赏 《无衣》译文及赏析

《无衣》鉴赏 《无衣》译文及赏析

《无衣》鉴赏《无衣》译文及赏析《无衣》中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无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无衣》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无衣》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 玉):暖热。

《无衣》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译文及注释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爱国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

“”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敌就是我的敌。

泽:同“”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同仇敌忾的精神。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长袍。

这里的“袍”指长袍,是当时士兵的一种常服。

“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打仗。

“王”指周天子或诸侯。

“修我戈矛”:修理好我的戈和矛。

“戈”是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矛”也是兵器。

“与子同仇”:我和你有着共同的仇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泽”指内衣。

“修我矛戟”:修理好我的矛和戟。

“戟”是一种将戈和矛合为一体的兵器。

“与子偕作”:我和你一同行动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裳”指下衣。

“修我甲兵”:修理好我的铠甲和兵器。

“甲”指铠甲。

“与子偕行”:我和你一同前行。

这首诗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团结一心、准备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每一章的前两句都是以“岂曰无衣”开头,强调了大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而后通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表述,展现出积极备战的状态。

最后一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进一步深化了战友之间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的情感。

从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可能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战争环境中。

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民众需要响应君王的号召,投身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战歌。

在文学价值方面,《无衣》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通过反复和递进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精神和集体意识。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感受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力量。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团结的力量,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瞧瞧它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是这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大概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解这首《无衣》。

当时,教室里的气氛特别活跃。

一个小男生高高地举起手,一脸疑惑地问我:“老师,他们一起打仗,就因为穿同一件衣服吗?”我一听,忍不住笑了。

我耐心地给他解释说:“孩子呀,这‘同袍’‘同泽’‘同裳’可不是真的指穿同一件衣服,而是说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就像咱们班参加拔河比赛,大家都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努力,这就是一种团结的精神。

”那小男生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对这首诗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对古代战争中那种团结一心的向往。

我让他们分组讨论,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战士,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

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说会勇敢地冲在前面,有的说会保护好身边的战友。

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模样,我心里特别欣慰。

其实,这首《无衣》在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像一场场无形的“战争”。

比如说,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大家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训练;再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抗击灾难。

这都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体现。

当我们深入理解《无衣》,就能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它不仅仅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携手共进,勇往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 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 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
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 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秦風·無衣》
相约春天 拥抱今天
亲爱的孩子们, 让我们用最美妙的诗歌, 来开启这节课吧!


调整呼吸
控 制

准备诵读




美丽的春天到了, 桃花的脸红起来了, 快来吧,亲爱的孩子们。 我们已经来了,亲爱的安老师。 春天的田野多美呀! 是呀,春天的山林多美呀! 春天让我们深深陶醉。 诗歌让我们深深陶醉。 书籍会给我们成长的露珠。 诗歌会给我们成长的露珠。 让我们用心学习吧! 让我们用心学习吧!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秦風··無衣》
作业:正确流利朗诵诗歌
《秦風··無衣》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同仇”
“偕作” 表现出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精神
“偕行”
_秦___風___·_無__衣____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秦風··無衣》
《秦風··無衣》
_秦___風___·_無__衣____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_秦___風___·_無__衣____
原文:
同袍。
戈矛, 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 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战袍

里衣

下衣
同仇 同样仇恨敌人
偕作 一起行动起来
偕行 一起去(上战场)
“同袍” “同泽” “同裳”
表现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表现出了豪迈的军威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表现出齐心备战的情景
“修我甲兵”
【词汇】风骚
• 古【【色注释音义9】】.jpfēgnɡ sāo 风骚1〈书〉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 《离骚》,后来泛称文学。②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 叫领风骚。 风骚2 [fēng sāo]指妇女举止轻佻:卖弄~。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