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无衣》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1. 《诗经·无衣》那可是经典之作啊!原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译文呢,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赏析一下哈,这短短几句,把战士们之间那种同仇敌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啊!就好比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奋斗,相互支持,多热血啊!你说是不是?2. 来看看《诗经·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翻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和戟,与你一同奋起!”哎呀呀,这里面的情谊,就好像好朋友之间,一方有难,另一方立刻挺身而出,携手共进呀!你难道不觉得很感人吗?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这就是《诗经·无衣》的又一部分原文啦。
译文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铠甲兵,与你并肩向前行!”哇塞,这真的像极了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们,那种不离不弃的感觉,太震撼了吧!这要是放在现在,不就是好伙伴一起勇往直前嘛!4. 想想《诗经·无衣》原文里的“与子同袍”,多形象啊!就跟现在大家说的“咱们是一伙的”一样嘛!译文说“与你同穿那长袍”,这不就是表明大家紧密相连嘛。
赏析一下,这真的是把战友之间的那种情谊刻画得入木三分呀!是不是很厉害?5. 《诗经·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原文读起来就很有气势呢!翻译过来是“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这感觉就像是要去大干一场,充满了斗志呀!这就好像我们准备去挑战一个很难的任务,信心满满呢!6. “与子同仇”,《诗经·无衣》里这一句太有感染力啦!意思是“杀敌与你同目标”,这不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嘛。
《无衣》原文及赏析

《无衣》原文及赏析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袍:长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王于兴师:君王要起兵。
于,语助词。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
泽:内衣。
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
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盔甲和兵器。
偕行:一起出发。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表现了战士们团结勇敢的无畏精神。
“岂曰无衣”,反问的句式,似乎是在责问,但更多的则是安慰。
同袍、同泽、同赏,表现出战友们之间的友爱互助。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几个简单的动作,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战士们摩拳擦掌、挥刀舞枪的热烈画面。
同仇、偕作、偕行,从鼓舞士气到共同准备,再到奔赴战场,层层递进。
在《诗经》中,很多诗歌都采取像《无衣》这样叠沓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为了应和乐舞回旋往复的音节,歌词便多采用相似结构的章节,同时,也是为了多人互相唱和,正好每人各唱一章。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有衬字,比如《芣苢》中的“薄言”、《无衣》中的“于”。
一般来说,衬字并没有意义,只是为了与曼长的乐调合拍才特意加上的。
还有章句的整齐,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格律”,如《诗经》多采用四言句。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应舞合乐以及便于群唱而发展起来的。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释及译文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战袍。
形状像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服穿,夜里当被子盖。
王:这里指秦国君主。
于:语助词,无义。
兴师:起兵,出兵。
修:整治。
戈、矛:古代的两种兵器。
泽:通“襗”,贴身的内衣。
戟(jǐ):兵器名。
作:振作。
裳(cháng):战裙。
甲兵:铠甲及兵器。
【大意】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戈和矛,与你共同对付敌人。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衣衫。
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矛和戟,与你一起合作。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王要出兵,
赶快修理铠甲和刀枪,与你一起出发。
无衣的赏析

ELISA实验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分析ELISA 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引起 ELISA 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标本因素;②试剂因素;③操作因素。
标本因素血清是最常用的 ELISA 标本,血浆一般可视为与血清同等的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两种。
一、内源性物质有人认为大约 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s)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类风湿因子人血清中 IgM、IgG 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 ELISA 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 FC 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2、补体ELISA 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 FC 段的补体 C1q 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 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
3、嗜异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能与啮齿类动物(如鼠等)Ig (s) 结合的天然嗜异性抗体,可将 ELISA系统中一抗和二抗连接起来,也能造成假阳性。
4、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 ELISA 方法中均可干扰抗原抗体测定结果。
5、医源性诱导的抗鼠 Ig (s) 抗体临床开展的用鼠源性 CD3等单克隆抗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鼠源性抗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体内产生抗鼠抗体;另外,被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产生抗鼠 Ig (s) 抗体。
这些病人 ELISA测定时均可产生假阳性。
6、交叉反应物质类地高辛、类 AFP 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
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还有好好琢磨琢磨它的翻译和赏析哈。
原文是这样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先来说说翻译哈。
有人就问啦,“岂曰无衣?”啥意思?其实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呢,就是“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戈矛”,就是“修整我的戈与矛”。
“与子同仇”,那就是“和你一同把仇报”。
下面这句“与子同泽”,意思是“和你同穿那内衣”。
“修我矛戟”就是“修整我的矛和戟”。
“与子偕作”,就是“和你一起上战场”。
再看“与子同裳”,就是“和你同穿那战裙”。
“修我甲兵”,就是“修整我的铠甲和兵器”。
“与子偕行”,就是“和你并肩共前行”。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这首《无衣》啊,那可是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深厚的战友之情。
你想啊,在古代,要打仗了,大家一起准备武器,同仇敌忾,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多让人感动!它的语言特别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可就是这种直白,让人能一下子感受到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岂曰无衣”这开头,就像是战士们之间互相鼓励的呼喊,简单几个字,却充满了力量。
而且这首诗还特别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一段的句式都差不多,不断重复,就像战士们出征前喊的口号,一遍又一遍,让人心潮澎湃。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看古装电视剧,里面就有一群战士出征前唱着类似《无衣》这样的歌,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他们眼神坚定,步伐整齐,嘴里喊着这些充满力量的词句,仿佛面前的敌人都不算啥,他们一定能胜利归来。
总的来说,《无衣》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情感和力量却无比强大。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和团结,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不管面对啥困难,咱们都要有这种“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诗经》之《国风·秦风·无衣》赏析

《诗经》之《国风·秦风·⽆⾐》赏析【原⽂】岂⽈⽆⾐?与⼦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
与⼦同仇。
岂⽈⽆⾐?与⼦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戟。
与⼦偕作。
岂⽈⽆⾐?与⼦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偕⾏。
【注释】袍:长⾐。
⾏军者⽇以当⾐,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此指秦君。
⼀说指周天⼦。
于:语助词,犹“⽈”或“⾀”。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和戎⼈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都是长柄的兵器,⼽平头⽽旁有枝,⽭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如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具横直两锋。
作:起来。
裳:下⾐,此指战裙。
⾏:往。
【参考译⽂之⼀】谁说没有⾐裳?⽃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
国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
⼀个敌⼈,你的就是我的。
谁说没有⾐裳?汗衫伙着穿,你穿就是我穿。
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枪杆。
⼤伙起来,你⼲我也要⼲。
谁说没有⾐裳?⾐裳这就有,我有就是你有。
国家出兵打仗,咱们修好甲胄。
⼀个队伍,你我⼀块⼉⾛。
【参考译⽂之⼆】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披战袍。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和⽭,同仇敌忾赴战壕。
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穿汗衫。
国王兴兵要作战,修好我们⽭和戟,并肩携⼿齐向前。
谁说没有⾐服穿?你我共同穿战裙。
国王兴兵排战阵,修好我们甲和兵,同⼼协⼒杀敌⼈。
【参考译⽂之三】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杀敌与你同⽬标。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内⾐。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与戟,出发与你在⼀起。
谁说我们没⾐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参考译⽂之四】怎能说没有⾐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仇。
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袍:长衣。
②王:周王。
③作:行动起来。
译文:
这是一首描写秦国百姓应秦王征兆你早,相约从军,共同抗敌的歌谣。
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片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变奋起反抗。
此诗大概就产生于这一背景。
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土深木厚,民性醇厚正直。
从《史记》和《汉书》等史料记载来看,秦人有尚武好勇的风气,正是凭着这种民风,秦国从一个经常受西戎侵略的弹丸小国,发展成一个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大国。
秦国为了抗击西戎,百姓毫无怨言,慷慨从军,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无衣》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才用了“赋”和“兴”的手法,全诗基本都是用“赋”,但“赋”中有“兴”。
以“同袍”兴“同仇”,以“同泽”兴“偕作”,以“同裳”兴“偕行”,字里行间充满了战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同仇敌忾的气势。
在这首《无衣》里,隐隐约约感觉到秦已经有一统天下的气势了。
秦国将士这种同仇敌忾、尚武好勇的精神,我们今天从兵马俑的整齐列阵,坚毅的表情中依稀还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