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
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草书联赏析

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草书联赏析近现代林散之草书七言联立轴水墨纸本136.5×21.5厘米君艺编号295释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甲子年四月中旬日书为君匋先生法家正之,八十七叟林散耳。
钤印:“大吉祥”朱文长方印,“散之私玺”朱文方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了一股书法热潮,而伴随着这股热潮,对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随之论争不休。
三十多年过去了,让我们重新回顾那一批生于十九世纪末,成名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书法大家,或许可以为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视角。
他们那一代正处于传统中国文化结构开始瓦解,西方新知开始大量涌进之时,而他们的晚年正好连接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书法热,重新认识那一代,重寻那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历程,我想对于反思当下会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今天介绍的林散之,便是那个时代很典型的一位草书大家。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以字行,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县。
1930年入黄宾虹门下学习,书画皆善,犹精草书。
在二十世纪的书坛,林散之绝对可以算得上领军人物。
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他,正接续着晚清的碑学热潮,所以必不可免地会受到碑学的影响,但林散之的一生与沈尹默、沙孟海等先生很不一样。
首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下的知识人,没有受过新式教育,而且成名较晚,一生的学艺历程可以说是极其纯粹,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内在转换的代表书家。
这件林散之草书对联为其晚年精品,整件作品从使转到布局一气呵成,可谓酣畅之至。
林散之先生自谓:“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窃谓林老晚年书法颇得王觉斯纵横之气,看这件作品,可以想见林老挥洒之际,神采飞扬,飘逸萧散之态。
联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为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颂扬先祖林和靖而作,最早放于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的放鹤亭内。
北宋诗人林和靖性格孤高自傲,不趋荣利,喜恬淡,于是隐居西湖,结庐孤山,放鹤种梅花,一生不仕不娶,过着散淡的生活,有“梅妻鹤子”一说。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草圣精萃——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精品也分上中下,精品的争论往往在于精品和非精品的边缘地带。
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先后4次出版。
作品刚柔相济,浓淡并生,结构巧妙,单款精裱,品相十全,是林散之书中之精品。
欣赏“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一个绕不过、避不开的题目,就是精品。
每个收藏家都喜欢收藏精品,最好自己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作品都是精品。
那么,林散之先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精品又有什么标准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立轴,尺寸为 136×67㎝,约 8平方尺。
盖有“不残老人”(朱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九五品相。
正文内容是:千峰竞秀白云开,西坞人家特地来。
爱煞晚枫斜照里,有人倚石画青梅。
从字体的形质和运笔的气势来看,这幅草书《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与六十年代的作品相比,弱化了中规中矩的书法风格。
超出法度,左右张望,连画连字明显增多。
如“峰”、“秀”、“有”是笔画相连,以符号替代偏旁。
“枫斜”、“有人”这两组是字字相连。
此外,这幅草书作品的枯笔用得恰到好处。
如“人”、“特”、“来”中的缕缕白丝,似断若连,枯中有润,枯湿相生。
末行“画”字已呈枯笔,但林老仍坚持连写了“青”字的上半部分,然后再蘸墨续写出“青”字的下半部分“月”,接着又写出“梅”,表现出墨色浓枯的强烈节奏对比。
从“有人倚石画青梅”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开合有致,提按分明,布白疏朗,行通气顺。
因此,我们把这幅草书作品《自作诗太湖东山一首》定性为林散之七十年代的精品之作。
精品,是一个集合概念,泛指一类作品。
这个类,不是几件,而是更多件作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一般指的是林散之先生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或者是有特点、有风格的作品。
林散之先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精品,在艺术高峰时的精品与他晚年时的精品不一样,也不好比。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大校研究林散之书法艺术数十年,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百篇,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
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4)方笔之冠――林散之书法精品《七言联叠石》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收入大学书法教科书,编入《近现代书法史》。
以方笔为主,如斧劈刀削,展玩品嚼,尤见风神。
作品先后7次著录。
同样是傅抱石的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格差距很大;同样是钱松堑幕,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价位大不一样。
从近几年的拍卖行情和画廊交易来看,林散之书法作品的价位还处在“齐步走”的初级阶段,价格没有拉开,或者说拉得距离不大。
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尤以草书名闻世界,被称为“草圣”、“三百年一散之”。
随着时空的远去,林散之的草书和非草书的价位一定会拉得很大。
同样是草书,尺幅、年代都一样,有没有“身份证”(权威出版)价格大不一样。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大校研究林散之书法艺术数十年,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百篇,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
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七十年代的作品和八十年代的还要拉开距离,精品和一般作品的价差将进一步增大,特别精道的作品不是按尺论价,而是按质考量。
林散之七十年代的草书作品是主体,精品是主角。
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价格井喷。
我们要收藏像《七言联叠石》这样的佳品。
书法《七言联叠石》,立轴,尺寸为131×31M×2,约8平方尺。
落款林散之,印有“林散之印”(白文)、“长寿”(朱文)。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2次着录: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旷世鸿篇——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李白草书歌行》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瘦劲迟涩,刚柔相济;奔放纵逸,腾跃跌宕;鲜妍滋润,血肉分明;疏密交错,浑然天成。
手卷超长特精,先后 5次著录,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极精之代表作。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纵 32公分,横 225公分,落款散之。
印有“林散之印”(朱文)、“长寿”(朱文)。
水墨纸本,半透明状的皮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品相中等。
正文具体内容是: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栈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诗仙李白诗中赞美的怀素,姓钱,字藏真,长沙人。
737年生,幼年出家,修禅之暇,学习写字。
怀素买不起纸,便效法古人,种了一万多棵芭蕉,以叶代纸。
他又做了一个木盘、一方板,用来练字。
写了擦,擦了再写,以至把盘板写穿,终于成为草圣。
怀素的草书秀颖超群,跌宕起伏,精妙绝伦,独树一帜,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 101件,可是流传至今却只有几件,如《自叙帖》、《藏真帖》、《千字文帖》。
古往今来赞颂怀素草书的诗歌数不胜数,只有李白的这首《草书歌行》影响最大。
林散之先生对李白、怀素十分崇拜,1973年1月创作草书长卷《李白草书歌行》,作品先后著录在《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与〈自叙帖〉》、《中国书法》杂志2002年第6期、《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和《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欣赏如此佳作,主要应把握三个方面。
瘦劲迟涩的线条林散之草书艺术形式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线条美。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联中大件——林散之书法精品《八言联万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这副八字对联当属红色题材,先后4次出版。
线条以圆为主,苍健遒劲,枯润相发,以白计黑。
如此大尺幅的对联,林散之先生写得很少,可谓联中大件,藏家当宝存之。
林散之先生穿越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历经战争与和平、破坏与重建、旧社会与新社会,可谓饱饮苦难,但对诗书画的研习从未间断。
他在《林散之书法选集》的序言中写道:“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
”又云:“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
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
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风雨之后见彩虹!林散之先生苦尽甘来,终使“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独步当代,饮誉世界。
人称“所作草书为思白、觉斯之后第一人”,“一代草圣”。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副书法对联为“草圣”林散之先生 1975年所作。
尺寸为 179×44㎝×2,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白文),这方印是著名画家陈大羽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
论文《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获奖宝典》第 565页,2010年 12月,世界文献出版社)专门分析过这幅作品。
论文认为,《八言联万山》“既精又长”。
这一观点也是多位名家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
2009年 12月,他看到这幅作品后说,是精品之作。
为了防止以后有人造假,林筱之在作品的背面盖上了特制的防伪印章。
通观书论,千百年来,有造诣的书法家都认为,笔法尚圆,过圆则若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无逸。
笔圆而用方谓之遒,方体而用圆谓之逸。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他的《指意》中写道:“以心为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笔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

堪称神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赏析王罡/文赏析提要:与林散之草书成名作《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同样内容、同样布局、同样精彩,是代表之作,曾2次出版。
作品笔走龙蛇,瘦劲欹侧,奇境横生,连绵盘郁,摇曳多姿,奔放飞动,加之纵横的书卷笔意与“风景这边独好”的词意交相呼应,彰显出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诗境。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40年前,林散之先生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名扬京城。
书法大家郭沫若、赵朴初称赞林散之的草书代表中国,后来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先生带病下床向作品三鞠躬。
不久,林散之的名字威震东瀛。
日本书法家甘愿俯首称臣,“中国书法中心开始向日本转移”的言论顿时化为乌有。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法代表团访问南京,16日下午拜见林散之,日本书法巨擘、代表团团长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从此,“草圣”林散之的美誉传遍东南亚,传遍世界。
40年后的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与林散之成名作同样内容、同样时间、同样布局、同样精彩的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作品尺寸为105×35㎝,约3平方尺,落款是聋叟。
盖有3方印章:林散之印(白文),生在戊戌(朱文),长寿(朱文)。
立轴,裱工精细,十全品相。
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是林散之先生用长锋羊毫笔醮浓厚的宿墨破水之后在生宣纸上创作而成的。
气息高华,碑帖交融,刚柔并济,笔走龙蛇,瘦劲欹侧,连绵盘郁,奇境横生,是代表作。
特别是瘦劲盘郁的线条和左摇右曳的布白,构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风景。
翻遍了林散之先生所有的作品集,查看了雅昌网,能有如此线条和布白的实在太少,所以说“风景这边独好”!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这幅草书作品的线条。
作品中的“晓”、“行”、“踏”,以及“城外”、“高峰”7个字的笔画,这线条是林散之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才换来的“绕指柔”,柔中有刚,圆劲飘逸,流畅舒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
力透纸背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秋思》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从数千件作品中选出近 500件佳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 180件,草书《自作诗秋思》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中锋用笔,瘦劲苍遒,力透纸背,两次著录。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秋思》,立轴,1979年作。
尺寸为 135×34㎝,约 4平方尺。
落款散之,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九五。
正文内容是:
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
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
1973年 9月 24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
《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
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
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
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
“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正如
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
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
详细地说就是下笔时用逆锋,中间运笔时涩行,到笔画的末端收笔时用回锋。
林散之先生一生坚持悬腕中锋放笔,要求学生也是如此。
有一次,庄希祖拿了自己的书法作业请老师点评。
林老看后便说,手腕要悬起来,要用中锋。
庄希祖先生听后十分震惊,心想:他又没有看到我写,怎么就知道我的手腕没有悬空?!真了不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要成为一个书法家,连手腕都不能悬空,又怎么能行呢?从此,庄希祖先生坚持悬腕写字,中锋用笔,书法技艺大进。
这幅草书《自作诗秋思》是体现“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转动灵活,生机勃发。
腕不着案,凌空取势,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然细若游丝,却极具力量,笔笔如铁钩银画。
请看第一行中的“案”、“诗”,线条厚实,内涵丰富。
第三行的“为”、“有”,特别是“有”中的最后一画,看特写将更加清楚。
“草圣”林散之大笔如椽,笔力千钧,极具穿透力。
“事”、“此”等字,看上去用墨不多,但是墨已透过纸的背面。
如果我们把这幅作品反过看,
或者反过来对着光,就会看到作品的背面有不同的墨迹。
林散之中锋用笔的作品一定会透,而且透得匀称。
1997年 9月,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中的后记这样写道:“从经眼的数千件作品中选拍了近500件佳作,并经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林老24岁至逝世前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作品 180件,精印成《林散之书法集》。
”《自作诗秋思》是其中的一件,可见,这幅草书作品是精品佳作。
说草书《自作诗秋思》是精品,还因为与《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同类作品相比,这幅作品更好一些。
《林散之书法选集》是林散之先生在世时出版的,是林散之所有书法作品集中最具权威的一本,入选的作品都是林散之先生亲自审定的不同时期的精品。
《林散之书法选集》中的第 56页、78页、80页、92页中的 4幅作品与草书《自作诗秋思》为同一时期,相比之下都没有这幅作品写得出彩。
草书《自作诗秋思》先后两次权威出版。
一次是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 123页,古吴轩出版社。
一次是 2012年 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91页,文物出版社。
相关链接: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0)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1)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2)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3)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4)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5)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6)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7)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8)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