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中刻石印行。“以上这些典籍仅供初学,偏旁以例举,尚未自成系统,正如刘延涛先生所云:“草诀百韵(歌)仍为列举的,而非系统的。且于草书形联之微妙变化处,无以阐述。”显然这时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初知阶级。现存最早的书学论文东汉赵壹《非草书》,以及晋索靖《草书势》、梁萧衍《草书状》直到明清草书论着,皆叙书史,叙流变,叙书家未见有论及草书结构及符号者。发现草书构成规律和符号者,于右任为古今第一人。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一、从基本功入手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楷书与行书联合。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二、推荐范本“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三、三大创作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 楷书与行书联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

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冷静愉快做到稳健、轻巧重笔势(即趋向)凭据字形巨细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崎岖。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清闲;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

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结构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外于冷清。 5、作品整体结构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优劣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向此结构之妙也。 五、十个誊写要害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

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万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竣事笔毛回复,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爽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突然爽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历程。 5、中侧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焦点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各种书法字体毛笔的选择

各种书法字体毛笔的选择 一、楷书用笔 楷书是为规范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成,其结体呈平稳方正、典雅端庄,用笔归之于“永字八法”,即点、横、竖、撇、捺、挑、钩和转折,十分强调用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讲究相互之间的长短结合、曲直并举、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楷书一般来说是静态的书体,运笔速度较缓慢,注重笔压的加力,因此必须选用笔锋尖齐,笔腰较强健的毛笔,所以以狼毫和羊毫制成的兼毫笔为主。兼毫笔之笔锋柔畅,笔腰有力富弹性,在于点划、转折方面,容易收放。纯羊毫毛笔笔性较柔,除特别嘉好者,甚少人用来写楷书,欲用纯羊毫毛笔写楷书,必须功力足,运笔认真,才能达成效果。 临摹各家字体亦需选笔,写柳体字,最好用狼毫毛笔,其次用兼毫毛笔,欧体字用笔亦以狼毫毛笔、兼毫毛笔较适宜,若选用笔锋笔颈部位较细直的更易发挥字韵。颜体字大都藏锋圆浑、厚重,以兼毫笔较宜表现,如使用狼毫笔则必须选笔锋、笔项较丰盈饱满者,只要轻按即可,若以细直的笔锋毛笔写颜体,必须加重用力,在落笔、转折、收笔之间,有深厚根基者方能达成,否则写出的字往往枯涩单调,无法显露颜体之美。

二、行书用笔 有人以为行书是从楷书中衍生而来。其实不然。行书和章草都是在正楷创立之前就已发明了,是与楷书并行不悖的书法。行书的结体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则称“行楷”,近草者则称“行草”。行书用笔比楷书活泼,而又没有草书的放纵,运笔生动灵活而富有生气。 行书的运笔速度较快,有缓急的变化,笔划的抑扬变化较多,笔顺也稍改变,而笔划由一笔进入另一笔时,往往以线连贯,仅具脉络,而不清楚分界线。为了把握住字体的气韵、高雅,除书家的用心外,选用的毛笔以狼毫、兼毫毛笔较适宜,以便较易把握顿、挫、停、收、放。如使用兼毫毛笔,则以混合狼毛及其它加健物所制者,亦相当好用,但所表达风味不同,文字的优美较柔畅、圆润。纯羊毫毛笔在书写行书时,往往不易控制,非有深厚功力者很少尝试,若深知笔性,运笔速度快,喜好多项变化,增加浮沉或抑扬者,以纯羊毫毛笔来写行书可谓顺畅流利,另有一番风味。 三、草书用笔 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而行草因间于行书与今草之间,故一般又附于今草之中。 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其结体较为简约,运笔既有草书的笔画,又有隶书的笔意,其主要特征是上下独立而不连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1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2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3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4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5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

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 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关于应祚智的介绍

关于应祚智的介绍 应祚智(1957—),字若愚,安徽合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艺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特约书画家,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国学名誉会长,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主席。有“世界华人领袖(King Cat)之一”、“世界画坛巨匠”、“书画大师”、“杰出篆刻家”、“猫王巨擘”、“著名慈善家”、“金石书画鉴定家”等盛誉。在国际上倍誉崇隆,影响巨大。 1人物经历 世界画坛巨匠应祚智在画猫、山水画、工笔人物画、动物画、金石、书法及中国水墨画 大写意方面独树一帜,罕有匹者,被誉为世界画坛巨匠,“世界猫王”、“东方猫王”,著名书法大师赵朴初在欣赏完他早年创作的《百猫铁骨英姿图》后,曾欣然作诗赞曰:君师散之翁,象外得其趣。应怜蝶恋花,好遣狸奴去。[2003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赵朴初韵文集》第453页收录赵朴初“题应祚智君《猫蝶图》”。 其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新闻》、《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政协报》、《大众科技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香港)中华书画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欧洲时报》、《意大利新华时报》、《澳大利亚时报》、《世界日报》、《世界名人网》等都刊登应祚智巨匠的书画作品。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多家栏目纷纷报道应祚智巨匠的艺术成就。应祚智巨匠80年代师从前辈艺术大师赵朴初和林散之先生十年之久。代表作《百猫图》被誉为“近代所无”。被美、英、法、德、澳、日、韩、意大利等多国的艺术馆及有识之士收藏。作品《双猫清趣图》在美国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展中展出;《猫趣图》等8幅书画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馆收藏;《回眸图》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上获得“世界艺术金奖”(最高艺术奖);《回眸清趣图》等66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得国内优秀作者联展金奖(世界杰出 《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选》、艺术家)。新华出版社连续分别出版《中国著名画家应祚智画集》、 《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画集》等;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分别出版发行《中国邮政明信片——中国书画百杰·应祚智作品选》、《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作品选》明信片;中国邮政局出版《当代国画名家应祚智作品选》邮票一套;广州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国画卷》、《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书法卷》、《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评介卷》。2004年2月《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中英日文本] (全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同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收藏。该书是广州地区2004年出版的2.78亿册图书中影响巨大,排列前5名的图书。(来源:2005广州年鉴, 399-400【页】出版事业概况)。近年来,世界画坛巨匠应祚智先后荣获了“中国书画杰出大师”、“人民功勋艺术家”、“最具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6月,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三个单位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军人物”。从1985年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应祚智首次个人书画展取得巨大成功起,世界画坛巨匠应祚智的个人书画展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画坛巨匠应祚智个人传略和作品也多次被选编《世界美术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世界美术作品大画册》、《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国际人物辞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传世名画鉴赏》、《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 《中华骄子应祚智》、 《二十世纪末中国美术家丛书》、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 《2004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年鉴》等等大典。近年来,他在北京、安徽、广东等地向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广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捐赠了价值近9850万元的《中国书画大师应祚智书画集》(全集)精装图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应祚智国画被澳大利亚注册为红酒商标。澳大利亚政府批准了应祚智

[草书书法欣赏]草书法字体

[草书书法欣赏]草书法字体 草书临摹技法 草书的基本特征可用以下二段话来说明: 一、汉崔瑗《草书势》云:“草书之法,盖先简略,应时谕旨,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竦企鸟跬,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驰未奔,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杖;绝笔收势,余纟廷虬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山戏,滕蛇赴穴,头没尾重,是故远而望之,氵崔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即一画不可移,纤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草书肇自秦末汉初,由于秦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时之急,于是就形成一种简便的字体,即隶书。隶书之草率即为“隶草”,此草书之滥觞,其初之意在删难省烦,务从简易,临事从宜。至章帝始有草法,史称“章草”。汉末,草书逐渐脱离实用功能,而具有纯艺术之特性。这是由于一大批士大夫的倾心投入,如杜度、崔瑗、张芝等,有所谓笔法的研求,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含,使本来“急而速”的草书变得“难而迟”了。到东晋王羲之,今草之体基本定型,此时的草书已具备纵情快意的抒情功能。至唐人更发展至极点——狂草。成为书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手段。

草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书写的不确定性,需要书家“临事从宜”,虽然草书也有规定的写法,但由于点画简略,所以不确定,可变的空间仍然极大。在这个大空间中,书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情与字势进行不断地谋合,并在特定的状态下将对自然人生的感发在瞬间以笔墨的形式迹化。这是一个适意畅怀的过程,性情与笔墨形式的相融无间,即“故远而望之,氵崔焉若注岸奔涯; vf g"ajf 就而望之,即一画不可移,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后》云:“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需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点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笔草至献之创为“一笔书”,即一行一笔完成,中间不停顿,又称“连绵体”。特别注重点画及上下字的钩连,就如行进中的龙蛇,有时身体为云气、草木所遮挡,却有首尾连贯之意。用笔的“棱侧起伏”指侧势运腕,点画在使转中起伏振动。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同时草书要有篆隶用笔之意才有古意,才能避免用笔的浮薄。草书可以说是最能寄托书家胸臆的书体,是书法的极则。能读懂草书,才算真正体悟到了书法的真意。 sb?hroe_ 唐孙过庭《书谱》一、用笔特点: 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同时也是书论精典,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对于草书用笔,就先让我们看看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优秀的狂草书法作品,走进狂草那不羁的书法世界中,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1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2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3 中国当代优秀狂草书法作品图片4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

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江苏省情介绍

一、概况 江苏,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省会城市为南京。 江苏傍江临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1%,全省常住人口7549.5万人。连绵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苏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江苏人文荟萃。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这里还产生过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书画家顾恺之、龚开、米芾、唐寅、边寿民、郑板桥、龚贤,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及近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柳亚子、当代作家苏童、黄蓓佳、范小青、毕飞宇。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江其虎等。以刘田依(刘田一)、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程大利、亚明、言恭达、汤永、宋文治、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徐培晨、刘继青、肖娴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大师享誉世界;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更有“百戏之本”的称誉;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淮阴年画、淮阴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器、南通风筝、宜兴紫砂陶器、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等都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精品。 江苏省正式建制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自1983年起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现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连云港、徐州、盐城、淮阴、泰州、宿迁13个省辖市,下辖52个县和县级市,54个市辖区。 江苏境内山明水秀,名胜众多。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省内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3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间天堂苏州。 江苏文化体育事业成就斐然。拥有20多种地方戏剧和15个地方曲种。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1个,文化馆115个,公共图书馆101个,档案馆170个。有历史、艺术和纪念性博物馆91个。其中,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被誉为“娃娃天使”;南京图书馆为中国第三大公共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居全国第三;设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全省基本上实现了省、市、县、乡广播电视联网和村村通有线电视。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775个,其中医院、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3333个,遍布全省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村)。 江苏,一个朝气蓬勃的省份,提出了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争取到2010年,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 二、历史沿革 1368年,改原江浙行省北部为京师(直隶省),直隶于中央,辖境为今苏皖沪;应天府(今南京)为中心。 1645年,改南京(南直隶省)为江南省,辖境不变,省会江宁府(由应天府改得,今南京)。 1667年,江南省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省,领江宁等8府,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苏沪两地,省会苏州府;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省,领安庆等7府,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会寄治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 1760年,江苏省设江宁布政使司,领江宁、扬州、徐州、淮安4府,名义上属江苏省,但设立江宁巡抚。 1853年,太平军改江宁府为天京;1864年,改天京为江宁府。 1912年1月,改江宁府为南京府;4月,江苏省会由苏州迁至南京。 1927年6月,设南京特别市,江苏省省会仍寄治南京。11月,设上海特别市。 1949年5月,改南京特别市为南京市。 三、地理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4,居全国第24位。2004年末全省人口7432.5万人,占全国的5.7%。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列河南、山东、四川、广东之后),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32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四、气候 江苏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特征,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中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全年日照时数(绝对日照)平均为2000~2600小时,大于等于0℃的日照时数平均为1800~2240小时;日照百分率(相对日照)介于48%~59%之间。全省各地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占全年的29.0%~32.8%、20.1~21.3%。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江苏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全省年蒸发量为900~1050毫米。全省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江苏灾害气象主要有干旱、雨涝、热带风暴(台风)、霜冻、冰雹等。 五、交通 江苏跨江滨海,交通十分便利,投资环境得天独厚。境内两条黄金水道长江和大运河十字交错,是著名的“舟楫之乡”。海岸线绵延954公里,沿海和沿江开放港口众多。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密度全国第一,长

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

草书书法作品欣赏天道酬勤

草书书法作品欣赏天道酬勤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欣赏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1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2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3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4 草书书法作品天道酬勤5 狂草书法的收与放: 狂草书是一种高度夸张的线条造型艺术形式。了解、掌握、熟练运用其中的收放规律,对创作出成功的狂草书作品来十分重要。现代着名草书家于右任先生说“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以放纵鸣高,以自由博变为能”。本文仅就狂草书的收放内涵论述如下。 因字设形中的收与放 因字设形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狂草书尤其强调因字设形规律在创作中的运用。在服从于、服务于一副作品整体美的前提下,每个字都表现为整体美中的一个点,这个点的收与放要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即表情达意的阶段而定。如果是起的阶段,以收为主;承的阶段,以渐放为主;转的阶段,以放为主;合的阶段,以更高一层的收放互动为主,并注意与起的阶段相呼应,不可尾不顾头,各自独立。当然,这是运用因字设形规律一般的

把握尺度,具体到一幅作品,即使是同一个字在各阶段的收与放的表现就千差万别了。这种千差万别,并不是这个规律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身体、年龄(主观因素),笔墨纸砚、环境(客观因素)的变化,使因字设形过程中的收放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见,字形结构的变化是动态的,绝对的,收放的规律是稳定的,相对的。 一个墨单位中的收与放 一个墨单位即毛笔啖一次墨后所写出的字到下一次啖墨间的空间和时间。一个墨单位相对于整幅作品来说,它是一个局部;对于本单位来说,它又是一个全局。其中的收与放,具体表现着狂草书家的语言方式、风格、情趣、韵调、节奏、特色。因此,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根线条、每一组线条(即书法语言、也叫语汇)的收放首先要服从这个局部的全局,然后才是这个局部内的收放变化。轻轻重重、轻重轻重、虚虚实实、虚实虚实、长长短短、长短长短、左左右右、左右左右,枯润、黑白等等,或顺势而下,或向背而行,“放纵鸣高,自由博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个墨单位的收与放还要与上一个墨单位的收放有承接、有变化、有对比、有发展,还要区别于左右墨单位的收放,并与其和睦相处,共繁共荣,双赢璧合。能否处理好每一个墨单位的收放是关乎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一环。有时一个墨单位的收与放是表现为表情达意的铺垫之用;有时它的收放是表现为情感的九曲回肠之态;有时它的收放表现为情绪爆发之果。可见,每一个墨单位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收放的起始和结束部分不要相撞,以形成墨色收放关系的对比、均衡,自然产生视觉冲击的错落美、情绪

《乙瑛碑》林散之临本

附《乙瑛碑》原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讚曰:巍巍

行草书法爱莲说

行草书法爱莲说 行草书法爱莲说欣赏: 行草书法爱莲说1 行草书法爱莲说2 行草书法爱莲说3 行草书法爱莲说4 行草书法爱莲说5 草书笔法技法: 中锋用笔的核心是对“主毫”和“正锋”的控锋锋变技巧。侧锋用笔的核心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锋锋变技巧。有些论家对侧锋存有偏见,其结症是在侧锋与偏锋的区别和判断上。偏锋与侧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侧锋与中锋一样,也是笔法技巧中优良的技巧,偏锋则是败笔。侧锋的线形、线质具有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素质,它可以充分表达和烘托作品的风格与气息。偏锋的锋变则有着典型的病笔形态,锋尖与副毫(笔肚)各在一侧运行,其线形必然呈一侧平滑,另一侧锯齿状,线形、线质十分拙劣。侧锋与偏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凡圆笔者,主要是以中锋来刻画的;凡方笔者,主要是以侧锋来刻画的。一个笔画的方与圆,主要体现在笔画的两端和笔画中部的转折处。此外,圆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上;方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棱角、方折处。

方笔的锋变技巧,关键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制,点画的棱角是用副毫和锋尖刻画出来的。在魏碑的笔法技巧中,侧锋的用笔占有很大比重。被认定为“方笔之极则”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笔,就须用侧锋锋变技巧。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回收。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刻画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刻画末端的棱角。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技巧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绝对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 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方笔典型的范例有: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张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赵之谦的行书具有明显的方笔色彩。草书基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量方笔的成分存在。圆笔典型的范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几乎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1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2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3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4 隶书条幅书法作品欣赏5 隶书笔法特点: 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

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书法大家简介

罗钟男,1944年10月28日出生于厦门。著名书画家。罗钟,号云烟居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 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政协书画家室秘书长。现居北京,任北京当代弘文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高级顾问、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国专家学者名录》、《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 学艺 早年随其伯著名书法家罗丹学书、习诗文,深得“罗丹体”之精髓,亦擅草行隶魏各体。 隶书潜心多种汉碑,于《张迁》、《衡方》、《石门颂》、《曹全》致力最勤,融诸碑于一炉,并掺入篆书和汉简之意趣, 饶有金石韵趣;草书宗王羲之,兼涉怀素、孙过庭、吴镇等,并溶入弘一法师之恬淡和于右任之凝练。魏书攻《张猛龙》、《郑文公》、《二爨》,尤喜《嵩高灵庙碑》,近几年来,浸淫于狂草探索,对历代狂草大家,如张芝、怀素、黄庭坚、王铎等无不潜心临摹,渐入佳境。 作品、获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被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个人收藏,以及被镌刻诸多碑石。《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收藏天地》、《文汇报》、台湾《闽光

杂志》、菲律宾《商报》多种刊物曾作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对其书艺亦曾作推介。曾应邀作为书画代表团成员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访问、办展,曾在厦 门、福州北京荣宝斋举办“罗钟书法展”,出版《罗钟书法集》。 4荣誉编辑 近年来,罗钟在《中国艺术典藏》2008.11荣选为封面人物、《美术家》荣选为中国书法20名家提名人物,书法作品在《中国书画》、《北京晨报》艺术典藏、《北京晚报》、《奥运之歌》中国书法名家作品手 迹、《民族团结颂》中国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禅心慧语》中国当代书家墨宝真迹等著名报刊,被多次报道和发表。创作的二幅八尺书法作品——“魏行书郑板桥题画诗自谴”和“…罗丹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对外文化书画交流展,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多种辞书和作品集,香港《收藏天地》、台湾《闽光》杂志等曾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5其人其书编辑 知者有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而要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灵庙.道路十分艰难而遥远。只有具备澄明宁静的胸襟、深切关怀的情感、矫健耐劳的步履和忍耐寂寞的心性的人才能走到那片神圣的净土。我的恩师罗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怀揣对书法艺术宗教般虔诚的执着追求者,并已卓然成为德艺双馨的书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草书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欣赏草书书法作品,首先要对什么是草书书法有一定的基本了解,然后知道草 书书法的欣赏标准,然后再以实际来检验知识,欣赏真实的草书书法作品,草 书书法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法欣赏也是这样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不断进步 掌握欣赏草书书法的基本要领,还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所以在家中挂上 一幅名家书法真迹,可以更好地领悟欣赏书法的真谛,锻炼草书书法欣赏的眼力。 下面的这幅草书书法作品是海丙离先生的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海丙离,男,1934年生,河南郑州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郑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建者之一。 海丙离四尺竖幅草书书法《弘一法师格言》

此书法书写的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内容是:“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书法以草书的形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气呵成,笔法富于变化,在草书的形式上又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此幅作品,挂在书房可自励,挂在企业公司则不仅可以起到管理者与员工共勉的作用,又成提升企业公司的形象和品位,用于礼品赠与他人,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礼物。 王文彬六尺横幅草书书法作品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此作品为王文彬老师书写的一首——“诗圣”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内容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观之王文彬老师的这幅行草《饮中八仙》如饮琼浆,虽无酒亦自醉人。王老师的行草运笔如行云流水,气之所至,一簇而就。节奏鲜明,顿挫抑扬,浓淡有致,韵律和谐,将书法的流畅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之上。是一副难得的上乘之作。 王文彬,号放夫,生于193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擅长行草,其书犹行云流水,气势磅礡,曾在新加坡,韩国举行个人书法展,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及师生书法展数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