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珠联璧合——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书风古朴典雅,形质苍劲老辣,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
先后4次出版的草书极品《毛泽东词浪淘沙 ·北戴河》是诗艺和书艺的完美珠联,是名词与名书的巧妙璧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盛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办公,下榻在刚建好的一号楼。
一天下午,风雨大作,海面上波涛汹涌。
毛泽东极目幽燕,抚今追昔,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念。
卫士长李银桥连忙劝阻,他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毛泽东不但下了海,而且在大海中畅游了一个多小时。
第一次畅游大海,第二天就写成了这首不朽之词。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了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
毛泽东喜欢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伤悲,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3)书中瑰宝——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绝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先后 8次著录,是林散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代表作,是研究林散之草书的范本。
极度奔放、圆劲浑厚、流畅柔韧的线条如同万岁枯藤,凝重盘郁,奇险峻拔,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这幅作品创作于1977年,立轴,尺寸为96×34㎝,约3平方尺。
落款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双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作品正文内容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林散之先生认为,线条在草书创作中十分重要,要中锋用笔,只有中锋用笔,线条才能直,尤其弯曲的时候要写得直。
“意到圆时更觉方”,就是说线条圆中带方,方中有圆。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反复研习,搅翻池水,把一池水写光,才能成为像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
林散之一生把学习古人的书法作为做学问的基础,活到老学到老。
64岁临《颜真卿书李玄靖碑》,67岁临《礼器碑》,68岁临《石门颂》,72岁临《孔宙碑》,75岁临《熹平残石》,76岁临《淳化阁帖王羲之书》,77岁临《孙过庭书谱》。
林老在《自序》中十分感慨地写道:“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他还对学生陈慎之说:“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
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都写穿了,可见苦练的程度。
也正是如此,千年不倒。
”大草《自作诗论书绝句》,中锋放笔,疾涩方圆,游丝连绵,奔放潇洒,流畅的线条极具动感、力感,又似万岁枯藤,展现出神奇的飞动之美和刚健之美。
正文一共28个字,有13个字相连,开头的“笔从曲”三个字是连笔,一次书写完毕。
“笔”字的中间一长竖和最后的两短横,写得像金龙绕玉柱,龙头向上,龙身环绕,紧紧锁住高高的玉柱,龙尾顺势抛出,构成了“从”字的第一画。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
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著录于 1997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1999年出版的《艺术大师丛书林散之》、2000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精品集》、2012年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和2013年10月《华人时刊》杂志第10期。
作品是镜片,1987年作,尺寸为 360×192㎝,约 62平方尺。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林散之草书赏析(33)

林散之草书赏析(33)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33-2、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局部).jpeg33-1、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36×6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jpeg (162.04 KB, 下载次数: 1)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
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
作品6次出版。
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1987年即兴而作。
尺寸为36×64㎝,约2平方尺。
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正文内容是:清静。
这幅作品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
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
“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
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
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
“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
“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
“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
“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
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
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
这幅作品布局奇特。
“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
“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
“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
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
“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7)世纪经典——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
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两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
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约10平方尺。
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之印”(朱文)、“七十年代”(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品。
作品先后2次着录: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91页,古吴轩出版社。
2012年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35页,文物出版社。
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是林散之先生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具体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气势磅礴。
作品任意恣肆,力压乾坤,节奏铿锵,跌宕起伏,极具张力,非常壮观。
观后令人震撼,令人拍案称绝!二是牵丝引带。
“风雨送春归”5个字是“一笔书”,字的单体结构在这幅作品中基本被打破!你连我,我靠你,笔画相靠,字字相连,形成了一个个既独立又联系的有机体。
三是欹正相依。
作品第一行中的“飞”、“春”,第二行中的“百”明显偏离中轴,但这些字又紧靠着旁边的字,如“飞”字看似偏离,但是和“雪”在一起,又觉得不是太偏。
“百”和“丈”也是如此,欣赏者既感到新奇又不感到突然。
四是结体多变。
每行字数不一,大小相配。
“归”、“来”、“到”等,字特别大,大得出奇,而“不”、第三行的“春”、“待”则小得微妙。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39)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美妙绝伦的线条,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雄伟高深的意境,两次权威出版的狂草《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博物馆级的精品。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上是林散之狂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1973年前后创作。
纵 130公分,横 33公分,约 4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散之无恙”(朱文)、“曾登太白”(朱文)。
单款,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整绫挖裱,品相十全。
作品于2012年 1月发表在《华人时刊》杂志第 1期,2012年5月收入《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文物出版社出版。
只要你稍微懂得一点草书,只要你了解一点“草圣”林散之的书法,看到这幅狂草就会眼睛一亮,甚至血脉膨胀,心跳加速,为“草圣”林散之这惊风雨、泣鬼神的线条激动不已。
这线条是经典的“锥画沙”!如“断”、“到”、“万”、“山”的最后一笔,十分自然,非常有力。
近百年来能写出这种线条的书法家寥若晨星,然而林散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这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是林散之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练就出来的。
在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锥画沙”的线条,但是就一幅作品而言,没有哪一幅有这么多的“锥画沙”,造型各异,潇洒飘逸,真是“锥画沙”线条的集结地。
又如“汉”的第一画,“何”、“龙”的最后一画,还有“峰”、“耳”等等。
这幅作品的线条与林散之先生其他的“锥画沙”又有一些不同,细而圆,多而长,用墨少,若隐若现,欲跑欲飞,动感十足。
如果离得稍远一些,眯起眼睛,那“云”、“断”、“龙”等就像不同造型的风筝,这些字的最后一画又仿佛是风筝的尾巴,随风飘荡,时有时无,妙不可言!再看这幅作品的布白,叫你为“草圣”林散之高超的技艺拍案叫绝。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
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1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2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3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4
林散之草书书法作品5
草书的发展渊源:
从古到今,草书的典籍异常浩繁。
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皆赵构一人所书。
明神宗朱翊诏辑特颁的《草韵辨体》,是编按《洪武正韵》纂辑。
金张天赐《草书韵会》、清陶南望《草韵汇编》等书皆集历代草书家之字形,全以韵部排字。
清石梁集《草字汇》、现代洪钧陶编《草字编》等书都以偏旁部首为属部分类编排,便于读者查找。
不管是韵部分类,还是偏旁分类,皆“采聚群帖,仅便检寻,省变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于提倡草书,遗传名家的手迹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汇编,对于草书的组织系统及结构规律尚未认识。
符号在草书中的作用也未被认知。
清李滨《草说》十四卷以部首编排前人草字,少数字国以笺注解说,即该书《草书编类序》中所说的疏解。
第十五卷着文叙
文字之演变,草法之源流。
书末附《草书编类》,其中“一笔”“省点”“省戈”“缺左”“删损”“籍笔”等是例举草字的删繁省变之法;“篆变”叙草字借用篆体形势而立;“起手同”“辨微”“半体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
主要栏目“偏旁同文异形”、“偏旁异文同形”则例举各家之字说明偏旁草书之混乱。
此《编类》虽触及草法之皮毛,亦认识到草法之混乱,但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无能为力。
这个时期,尽管草书符号已经形成并在书写中普遍地使用,但编纂者却毫无知觉。
这个集字时期也就是草书符号的盲知时期。
我们也看到,在集字时期中还涌动着一股可喜的潮流。
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或简称《草诀歌》前人伪托王羲之撰),是编专叙草书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
是编虽未言明“符号”,却把相近的符号(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别。
如“宀头无左畔”,“长短分知去”等等。
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费解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但是“水”字的草书字形却无点,仅比“言”字略短一点,造成“水”与“言”无别的错觉;“左阜页丁反,右刀寸点弯”,也造成了学者草书字形“阜、贝”无别,“刀、寸”无别的错误遂后又多书与之“商讨”。
首先,明范文明《草诀辨疑》就《草诀百韵歌》举例所未及者,列举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进行辨疑,意在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
清朱宗文(学古)《草圣汇辨》,取《草诀百韵歌》逐字辨明其误。
汪由敦撰《草诀偏旁辨疑》,则增订改编《草诀百韵歌》为四百言。
民国初,王世镗曾修订《草诀百韵歌》作《增改草诀歌》(后又加以删定,易名《稿诀集字》),纠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见,并在汉
中刻石印行。
“以上这些典籍仅供初学,偏旁以例举,尚未自成系统,正如刘延涛先生所云:“草诀百韵(歌)仍为列举的,而非系统的。
且于草书形联之微妙变化处,无以阐述。
”显然这时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的初知阶级。
现存最早的书学论文东汉赵壹《非草书》,以及晋索靖《草书势》、梁萧衍《草书状》直到明清草书论着,皆叙书史,叙流变,叙书家未见有论及草书结构及符号者。
发现草书构成规律和符号者,于右任为古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