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历史速记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2017)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提纲新⼈教版第⼀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知识⽹络】⼀、隋朝1. 建⽴:581年,隋⽂帝杨坚建⽴隋朝,定都长安2. 统⼀:589年,灭掉陈朝,统⼀全国3. 开通⼤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化交流4.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来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5.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唐朝1.建⽴:618年,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2. 唐朝治世⑴“贞观之治”——唐太宗⑵中国历史上唯⼀的⼥皇帝——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⑶“开元盛世”——唐⽞宗3.盛唐⽓象⑴经济繁荣①农业⽣产技术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等⽣产⼯具的推⾏②⼿⼯业发展⽔平⾼,以唐三彩为代表;商业繁荣⑵民族交往与交融:实⾏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成公主⼊藏⑶多彩的⽂学艺术①⽂学:唐诗盛⾏,诗⼈以李⽩、杜甫、⽩居易为代表②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③绘画:阎⽴本、吴道⼦4. 中外⽂化交流⑴中⽇交往①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学艺术、建筑技术等,对⽇本社会的发展产⽣深远的影响②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学绘画等,为中⽇⽂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⑵唐与新罗的交往:派遣使节和留学⽣来唐学习;仿唐制建⽴政治制度;朝鲜⾳乐传⼊中国⑶⽞奘西⾏贞观初年,⽞奘西⾏天竺取经,并将见闻记录⽽成《⼤唐西域记》5. 衰亡⑴安史之乱:755~763年,使唐朝由盛转衰⑵黄巢起义:黄巢率领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⑶灭亡:907年,朱温建⽴后梁政权,唐朝灭亡6. 五代⼗国时期:北⽅社会动荡,南⽅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基础知识梳理⼀、隋朝的统⼀与灭亡知识点1.隋的统⼀1.隋朝建⽴: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帝。
2.隋朝统⼀:589年,隋⽂帝灭掉陈朝,统⼀全国。
3.隋的发展(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政效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知识点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的统一【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3)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开通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米。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被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弟,不注重才能【萌芽】隋文帝废除前朝官制,注重考查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确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意义】(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的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618年,隋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5、唐朝的建立【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国号“贞观”。
6、贞观之治【背景】太宗统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房谋杜断)。
【措施】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知识网络】一、隋朝1.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 统一: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 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来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5.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二、唐朝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 唐朝治世⑴“贞观之治”——唐太宗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⑶“开元盛世”——唐玄宗3.盛唐气象⑴经济繁荣①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的推行②手工业发展水平高,以唐三彩为代表;商业繁荣⑵民族交往与交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⑶多彩的文学艺术①文学:唐诗盛行,诗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②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③绘画:阎立本、吴道子4. 中外文化交流⑴中日交往①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术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②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⑵唐与新罗的交往: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唐学习;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朝鲜音乐传入中国⑶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并将见闻记录而成《大唐西域记》5. 衰亡⑴安史之乱:755~763年,使唐朝由盛转衰⑵黄巢起义:黄巢率领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⑶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6.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基础知识梳理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隋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的发展(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1.2.开通者及时间: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凿。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下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1课隋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⑵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⑴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⑵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概况:①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②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③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⑷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⑸影响 |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⑴创立:①隋文帝时,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⑵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推行暴政,618年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⑴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房谋杜断)⑵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贡献|措施的作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经济繁荣农业先进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手工业闻名中外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商业长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关系友好1、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促进吐蕃经济发展,增进汉藏友好关系。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1.1 隋朝隋朝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隋朝统一了中国,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隋朝的政治改革: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设立均田制,以促进国家的治理和经济发展。
隋朝的工程: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由于过度征税和劳役,导致了百姓的反感和起义。
1.2 唐朝唐朝的建立:唐朝由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开创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的经济发展:唐朝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
唐朝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
唐朝的对外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有广泛的外交往来,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1.3 唐朝的灭亡安史之乱:唐朝中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导致了唐朝的严重内乱,对国家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唐朝的衰落:由于连年战乱、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原因,唐朝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907年灭亡。
第二单元:宋朝时期2.1 宋朝的建立宋朝的建立:宋朝由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今开封),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临安(今杭州)。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文官治国”的政策,注重士人的地位和作用。
宋朝的经济: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活字印刷等经济创新。
2.2 宋朝的文化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活跃。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知识点详解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2: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起。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1:贞观之治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
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2:开元盛世统治者:唐玄宗。
措施:任用贤能,改革吏治,励精图治。
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和同为一家”知识点1:吐蕃的发展统一: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
发展:8世纪初,吐蕃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2:文成公主入藏时间:641年。
目的:为了加强与吐蕃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知识点1:科举制的诞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诞生: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知识点2: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学生。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1:安史之乱时间:755-763年。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 隋朝的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时间:605 年开始。
-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 科举制的创立:- 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 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治国思想: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 政治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 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 3 课盛唐气象。
1. 经济的繁荣:-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

⼈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单元知识点归纳⼈教新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特点:繁荣⼀时,⼆世⽽亡)⼀、隋的统⼀1、隋朝的建⽴:年,杨坚()夺取政权,建⽴隋朝,定都。
(隋⽂帝杨坚,年号,史称“”)2、隋朝的统⼀:(1)年,隋⽂帝灭掉,统⼀全国。
(2)意义: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1)措施:(2)结果:4、隋朝统⼀全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1;○2;(2)主观条件:○1;○2。
⼆、开通⼤运河(重点)1、开通者:2、⽬的:3、时间:4、⼤运河的规模:○1⼀中⼼两点:○2共分四段(从北到南):○3连接五⼤⽔系(从北到南):5、地位:全长多公⾥,⼤运河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6、意义(影响):7、评价隋朝⼤运河○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后果):(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亡国)三、开创科举取⼠制度(隋朝)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采⽤的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2、隋朝诞⽣科举制:(1)政治:(2)社会:4、消极影响:束缚了⼈们的思想,扼杀了⼈们的聪明才智。
科举制的创⽴,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上的权⼒,扩⼤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直维持了1300多年。
★★古今考试制度对⽐:(1)相同点:○1○2○3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1)(2)(3)2、起义:⾸先在地区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
3、灭亡:年,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建⽴与贞观之治(重点)(⼀)唐朝的建⽴1、年,(唐⾼祖)建⽴,定都。
2、⼆代皇帝是:,年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思想上:(2)政治上:○1;○2;○3;○4(3)经济上(赋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北周。
581年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编订户籍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统一南北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炀帝,605开始,历时六年(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自北向
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吏选拔有上层贵族垄断,选官只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2、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的确立。
4、科举制的影响:①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的选拔
范围、③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
侈无度。
起义军首先在山东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
2、李世民的治国思想:他吸取隋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魏征是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把魏征比作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
5.李世民改革的措施: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决策程序、制定
法律、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重要的
科目、注重吏治。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军事:突厥控制漠北和西域,李世民发兵反击,击败东西突厥。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为“贞
观之治”。
7.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在位期间。
打击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
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为
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8、唐玄宗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整
顿吏治、裁减冗员、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
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1、唐朝农业的表现:垦田扩大、农业技术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筒车用于农
田的灌溉。
2、唐朝手工业水平很高,纺织业种类多、蜀锦丝织品文明全国。
3、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4、唐朝时期四大城市是长安、成都、洛阳、扬州。
长安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5、唐太宗时,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
向唐朝求婚。
6、唐太宗把文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
交流,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7、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唐穆宗时,签订盟约,并刻会盟碑
8、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9、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当时的妇女读书、打球、拔河、射箭等,再受到西
北民族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笔力险劲
12、阎立本擅长画人物故事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代表作《步辇图》
13、吴道子画的特点: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14、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
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1、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2、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把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艺术、建筑等
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
3、鉴真东渡日本的目的:传播佛教一共东渡6次,并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
寺”。
4、鉴真东渡起到的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5、玄奘西游的时间:贞观初年。
目的:到天竺求学佛经。
佛学最高学府“那烂
陀寺”
6、有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和社会习
俗。
7、玄奘西游的影响:促进了大唐和天竺的友好交流,为研究中外交流做出贡献。
8、玄奘西游的路线:沿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节度使渐集
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
763年被平
定。
3、安史之乱的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
4、黄巢起义的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②宦官专权③人民赋役繁重
5、907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
权,以及南方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7、周世宗,即位后实行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
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消弱地方兵权。
影响:使后周强大起来,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