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于漪读后感读后感

于漪读后感读后感

《于漪》读后感在阅读《于漪》这本书后,我对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人生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我被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热忱所感动。

她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生命,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她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关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这种对教育的敬畏和热爱,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于漪老师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她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这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使我认识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她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追求高分和应试能力。

她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种理念让我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我被于漪老师的学术追求和研究精神所折服。

她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她的学术成果丰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种对学术的追求和研究精神,让我认识到了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教育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社会的基石。

”这句话突出了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于漪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于漪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格的人。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句话体现了于漪的教育理念。

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谈艺录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艺录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谈艺录观后感1最近学校营造着一种审美的氛围,这促使我去读了一些审美的书籍,前不久跑了国图,好不容易借到了《谈美》一书来看,真是不错!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写于1932年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正值国家危时,可是国内很多人都在为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

中国社会闹得非常糟,朱光潜认为这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于是他在《谈美》开场语中指出,人一定要从怡情养性,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于是朱光潜为青年人写了这本书,通过谈美来净化青年人的心。

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美感与快感,考据、批评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之间的区别。

读了《谈美》,我就其中的两点很有感触。

一是作者对美的整体把握。

作者强调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人只有摆脱了利害关系的网,在观照事物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真正的美。

他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翻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物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以他觉得他的时代里一般的那些忙于当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家以及那些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俗的。

他觉得在人们观照事物时,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态度,一个科学的态度,一是美的态度。

而只有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利害关系时,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美。

当代中国,虽然不是30年代那个动乱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比如官本位主义,拜金主义。

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是事物的实用性。

比如在学术界,真正摆脱功名而潜心自己喜欢的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呢?更多的人写论文、做研究是为了申请教授,得到某一官职或是为了申请国家的科研计划而获得固定的经费。

语文课,来点新鲜的!——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

语文课,来点新鲜的!——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

了呵护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于老师 又手把手地 教我们 :
“ 为了不炒冷饭 , 不让 学生有嚼蜡之厌 , 同一个内容可
结合不 同类型 的写作 , 选取不 同的角度 , 采 用不同的
方法 进行 , 让 学生始 终有新鲜 感 。就 上述 的观察而
y wi s k s @l 6 3 c o m
语 文课 点新鲜的

— —
读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 修订本) 》
浙江省宁波七 中 赖 晓敏
曾有老师 笑谈 , 如果初中三年每年都给孩子们换

趣的源泉 , 孜孜以求 , 挖掘 不已, 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
个语文老师 , 语 文课 岂非年年都 有新鲜感 ?待到初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 , 2 0 0 8 : 5 0 .
古人云 : 借得西湖一池水 , 画出南国三重春。虽然
75
K aI I U C n
开 卷
困难的喜悦。 ” 知识本身就是新鲜的!可是学生却不无 抱怨 , 语文课上讲 的“ 写作要真情实感” “ 观察要仔细” “ 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 ……反反复复 , 翻来覆去的几句 话, 不要说初一讲过 , 小学也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
保 持 对 语文 的新 鲜 感 , 到底 路 在何 方 ?
物无声 中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语文素养 。 阅读教 学是引着学生在语 言文字运用 的新奇情
境 中挖掘宝藏 , 写作教学同样要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
有所得 。于漪老师这样 叮咛我们 : “ 习作讲评 不能形
成凝 固化的程式 , 教师对讲评材料 的评论 剖析不能与 学生的理 解在 同一个平面 上移动 。如果 二者之间基 本可画等号 , 学生就 不易激发起 浓厚 的兴趣和旺盛的

于漪全集》读后感

于漪全集》读后感

于漪全集》读后感
读后感
于漪全集》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XXX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

她用六十六年的时间,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语录、每一个案例,都是思想精华,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于老师的教室中,聆听她的教诲,反思自身言行。

XXX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语文教
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事业。

她的教育思想高屋建瓴,生命力持久,是我们教师研究的好榜样。

在于XXX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鲜明的观点就是“教文育人”。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简单地教授文化知识。

于老
师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主张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
思想品德的教育。

她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基础,以此来决定教学的方法和进度。

同时,于老师也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她认为学生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能依赖教辅和分数本位的教学思想。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心理逐渐开放的特点,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讨论,通过争辩抓住他们探究的动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实现。

总之,阅读《于漪全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

这些都是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教师研究的好榜样。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完于漪老师《语文教育论集》的感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会不会是那种很枯燥的理论书呀?结果一读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于漪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和我拉家常,把语文教育的那些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书里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和人格的培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上课,老师不只是在讲课文,更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还有啊,于漪老师特别注重语文的积累。

她觉得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要到处采集花粉,才能酿成香甜的蜜。

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多读多写的重要性,不能偷懒,要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语文的认识更深了,也更爱语文了。

以前觉得语文就是背背课文,做做题目,现在才知道语文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有那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真心推荐小伙伴们都去读一读于漪老师的这本论集,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收获满满的!第二篇嘿,朋友们!今天来跟你们唠唠我读于漪老师《语文教育论集》的那些事儿。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被于漪老师的真诚给打动了。

她没有那些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全是实实在在、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经验之谈。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要有温度,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害怕发言,要是老师都能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温暖,那该多好呀!而且于漪老师特别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

她觉得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语文,要真正地去欣赏文字的美,感受文化的魅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读书是不是太功利了,只想着考试能用上,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精彩。

还有哦,她提到语文教学要创新,不能一成不变。

这可太对啦!要是每节课都一个样,那多无聊呀!老师得想办法让课堂变得有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带劲。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里面满满的都是智慧和爱。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是一本由刘念园撰写的艺术评论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热情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对于艺术的描述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他对于每一个艺术家和作品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这种热情让我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了解艺术的世界。

其次,我被刘念园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让我对于艺术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他通过对于艺术家的个体经历和作品的剖析,揭示了艺术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最后,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批判精神所打动。

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当代艺术的现象和流派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有内涵的,而不是空洞的噱头和商业化的产品。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反思了一些我之前对于艺术的看法,让我更加珍惜真正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鉴赏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了解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书应是一种享受——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读书应是一种享受——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间。 ”
生命 与 自然共 通之处 的轨迹 。具备这 种特质 的书是 了不起 的。读这样 的书 ,出现 的感 觉是特 有的 ,独 一无二 的 。笔
者 无 时 无 刻 都 在 挑 选 中捕 捉 这 种 奇 妙 的 感 觉 。这 是 一 种 人
( 笔 者 感 悟 :启 发 ! )
书 中第 9页写道 : “ 横 向 借鉴 最重要 的是 “ 以我 为
取 指 导 帮 助 的 重 要 工 具 。 因 此 .语 文 作 为 语 言 文 字 功 能 的
有 一定的数 量才有一 定的质量 .写的 问题 不通过一 定数量
零 部件 ,丢掉 了文章 的灵魂 ……教语 文知识 不能在 名词术
语 上兜 圈子 .应 着 眼 于应 用 ”
( 笔者感悟 :切 中时弊要 害! ) 书中第 1 7页写道 : “ 作 文写得 少 ,想要 手熟 .想要写 出情真 意切 、 内容 充 实、语 言流畅 的好 文章 ,纯属 妄 想
那 一 种 ,也 就 是 符 合 自身 认 知 的 实 际 。 于 老 师 在 书 中所 阐
标 签 ,更不是说 一些连 中 国人也 听不懂的名 词术语 吓唬教 师与 学生 ,而是要在 “ 化”上 下工夫 ,拿 来为我所 用 。借 鉴任 何教 育理论和具体做 法 ,要 牢记母语教 学 的特 点 .符 合 中学语 文教 学的规律……重视 从生活 中汲取。 ” ( 笔者感悟 :关联课 堂通道与社会通道 。 )
主” ,也 就 是 以 中 学语 文 教 学为 主 。借 鉴 不是 照 搬 ,不 是 贴
文高度统一 的绝妙结合 的体 现。 于漪老 师 的 《 语 文教学 谈艺 录》 就是 这样 的 一本 书 , 近年来难得 遇上 。我读它 的过程 ,进展非 常慢 ,一 天读 不 上几页 。要 知道 ,文章 中不 同内容 的结合 ,有无数 种符合 逻辑的可能 。而作者 的选 择 ,只会 是符合 自己实践 经验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让语文课堂更艺术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王颖梅
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

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

教学设计精心了,课堂效率就能提升,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少。

但课堂教学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

于漪老师的建议是”减头绪,削枝强干”,她认为”教学不能搞倾盆大雨,把头绪繁多的教学内容塞进一堂课内,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紧扣教学目标,减头绪,削枝强干,使得课堂眉目清楚,容易理解,容易心领神会。


要删减枝干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需要修剪枝叶,才能呈现个性的、艺术的状态,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

想要呈现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就要以目标为准绳,对教学内容进行
剪裁,决定取舍详略。

毕竟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

所以教学中千万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舍得,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所得。

如牛汉的《滹沱河和我》,这篇课文可教授的点很多——作者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景物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伏笔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景和人之间的有机关联,开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千头万绪。

但教学中,不可能把文中所涉及的手法都放到一堂课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抓主干,舍枝叶,分步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要情动于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那么在教授此文时,可以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最终目标,抓情感变化的主线,由浅入深,由表象向纵深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梯状的呈现教学环节,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宏观上说,不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一个全面的安排,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微观上看,即聚焦到每篇课文每堂课,学到的东西,必须是集中的、扎实的,不能因面面俱到而浮于表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那么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应该怎样去确立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课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的核心价值。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它发表于188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小说清晰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揭示了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这篇小说被编入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

(w w w . f w s i r . c o m)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有了一些接触,并且多数学生对小说怀有较浓的兴趣,也能关注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并且有了一些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那么教师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环节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上,在分析中揣摩人物性格。

再加上八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视角,理解小说主题和作品情感倾向。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感受作者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这个难点的突破,也是建立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切记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而应向前推动一步,指点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教师在重点、难点上点拨到位,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总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去庞杂,强主干,学生学习时就容易收到功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海无涯学为舟,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于漪老师的这本《语文教学谈艺录》带给笔者的思考,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点一滴,需细细品味。

希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前行,打造出适时适切、精致优美的语文艺术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