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训练
偏瘫后期下肢锻炼方法

偏瘫后期下肢锻炼方法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会导致半身不遂,尤其是下肢活动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下肢功能,下面将介绍一些偏瘫后期下肢锻炼方法。
1. 主动康复训练主动康复训练是指患者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努力,进行各种针对性的运动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强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 踮脚行走踮脚行走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下肢锻炼方法。
患者可以在平地上进行,也可以选择使用步行机辅助。
具体操作时,先将脚跟抬起,然后再慢慢放下。
重复多次,每次10-20步。
(2) 踩步运动踩步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具体操作时,患者可以站立或坐下,双脚交替向前踩步,类似于在原地行走。
每次进行1-3分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适量增加时间。
(3) 单脚站立单脚站立可以锻炼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肌肉力量。
患者可以选择在旁边有支撑物的情况下进行,先用一只脚尽量站立一段时间,然后再换另一只脚。
可以每只脚进行2-3次,每次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2. 功能电刺激治疗功能电刺激治疗是通过电流刺激肌肉运动,帮助恢复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传递电流刺激患者的神经和肌肉,使其产生收缩和运动。
(1) 肌肉收缩训练功能电刺激可以用于对偏瘫患者的下肢肌肉进行收缩训练。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功能电刺激设备对下肢肌肉进行电刺激,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目的。
(2) 步态训练功能电刺激还可以用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
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功能电刺激设备,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模拟步态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下肢的行走功能。
3. 物理疗法辅助治疗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的方法。
在偏瘫后期下肢锻炼中,物理疗法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加速康复进程。
(1)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
患者可以在康复训练前进行热敷,每次10-20分钟。
(2) 水疗水疗可以提供一定的浮力,减轻下肢的负重,降低对受损肌肉和关节的压力。
脑卒中偏瘫上下肢康复训练PPT课件

上肢的康复训练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 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恢复比下肢差 目的:促进运动、恢复功能
一、双手上举训练
患者双手叉握、患侧拇指在上、掌心 相对
取仰卧位或坐位,健手带动患手上举 过头
作用: 恢复肩胛带、肩、肘、手各关节
的解剖关系 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患肢的体位摆放功能位 避免肩关节的拉伤 患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上 尽量使用患侧上肢、患手完成可行的动作
十七、利手交换
尽可能用患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恢 复患手的最大功能,不要废弃患手
因患手功能恢复困难,如患手是利手( 如右利者右手瘫痪)应将手的功能进行 交换,如可训练左手进餐、写字等。
瘫痪下肢 的康复训练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诱发促进 上肢的运动功能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另一手控制膝部 嘱患者主动屈曲并缓慢伸展膝关节 刚开始时患者自己难以完成,治疗者可给一
定力量的协助 下肢屈伸的范围、角度从大到小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

偏瘫功能训练范文偏瘫是一种运动障碍,通常由于中风、脑损伤、脑肿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
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如上肢和下肢、面部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偏瘫功能训练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1.功能锻炼:这是最基本的偏瘫功能训练方法之一、患者通过进行重复训练来促进动作恢复。
这可能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这些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能力定制。
2.使用辅助器具: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独立进行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
例如,使用拐杖、行走器或轮椅来提供支撑和稳定性。
这些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和移动的能力。
3.平衡训练:由于偏瘫患者的一侧身体失去了平衡和协调能力,平衡训练对于恢复功能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坐姿、站立或行走时的平衡练习来实现。
平衡球、稳定板等工具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4.引导性练习:引导性练习是通过手动操作或引导来帮助患者重建肌肉运动的能力。
这可能包括语言引导、手部引导或者身体姿势引导。
这种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康复师来指导。
5.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通过电刺激来促进患者受损肌肉的收缩。
电刺激可以通过贴片或电极的形式施加于皮肤表面,刺激肌肉收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受损肌肉的功能。
6.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的独立性。
例如,通过练习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活动,帮助患者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自理能力。
这些训练方法通常需要在康复机构或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和治疗师应紧密合作,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
除了上述的功能训练方法,心理支持也是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得到家人和治疗师的支持和鼓励。
参加康复小组和与其他患者交流也是重要的心理支持方式。
综上所述,偏瘫功能训练涵盖了多种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影响肌肉和身体部位的功能。
这些训练方法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并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肢体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
其中,运动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训练方法。
一、运动训练一)训练正确的卧姿1、适用对象:卧床的偏瘫患者。
2、目的:防治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3、方法:1)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头枕枕头,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手心向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呈迈步位并放置在枕头上。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头枕枕头;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上举约100度;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并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
3)仰卧位:头枕枕头,患侧肩部和臀部用枕头支撑;头稍转向患侧,患侧上肢伸展,下肢稍屈曲。
该体位尽量少用。
二)翻身训练1、适用对象:卧床时自己不能翻身,或翻身有一定困难的偏瘫患者。
2、目的:提高患者的床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躯干旋转,缓解痉挛,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治并发症。
3、方法:1)向患侧翻身训练:患者仰卧,双手叉握,患手拇指压在健侧拇指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双上肢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带动身体翻向患侧;健侧下肢跨向前方,调整为患侧卧位。
2)向健侧翻身训练:第一步同上;双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用健侧脚钩住患侧小腿;双上肢向健侧摆动,同时伸健侧下肢,借助于惯性带动身体翻向健侧。
三)卧床期常用的训练方法1、桥式运动又称伸髋运动1)适用对象:偏瘫肢体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者。
2)目的: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促进下肢正常运动,训练腰部控制能力,提高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3)方法:患者仰卧、屈膝;将臀部从床上抬起,并保持骨盆呈水平位;训练者可给予如下帮助:一只手向下压住患者的膝部,另一只手轻拍患者的臀部,帮助其抬臀,伸髋。
2、抱膝运动1)适用对象:偏瘫患者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时。
2)目的:缓解下肢和躯干的伸肌痉挛,促进骨盆运动,缓解上肢的屈肌痉挛。
3)方法:患者仰卧,双腿屈曲;双手叉握,抱住双膝;将头抬起,轻轻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训练者可帮助固定患手,以防滑脱。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康复训练

患者取坐位,桌上置一训练用滚筒 患者双手叉握,有健侧带动患侧向前
方滚动滚筒,促进上肢的伸展运动
十二、木钉盘训练
目的: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手眼协调性,提高运动 和控制能力和运动水平
从粗木钉开始,逐渐过度到细木钉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背屈踝训练
十、利用内翻矫正板站立
患者立位 将患脚侧向踩于楔型板上 依靠重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
和内翻倾向 此项练习适用于足内翻、足下
垂严重的患者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讲:神经内科是救人 命,康复科治人病
✓ 康复开始的时间应尽早,康复效果最好 的时机是发病后3个月内
✓ 不能强化屈肌的训练(如:健身球、起 身绳)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 下肢瘫痪可造成行走困难 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其功能性活动
一、良肢位的摆放
髋关节下垫枕,使髋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外侧垫枕使膝关节
保持内收 膝关节下垫枕,使膝关节
微屈曲 脚掌下垫支撑板使踝关节
背曲
二、诱发髋关节内收
此项训练适用与偏瘫早期 患者屈仰卧位,双髋、膝关节
于屈曲位时,增加健侧内收运 动的阻力,诱发髋关节内收
十、手的抓握与松开训练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 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过早训练此动作可加重手指的集团屈曲,应特别注意 抓握的器具应选择直径较大的杯子、球开始,再慢慢
过度到铅笔、火柴棍等 练习抓握的同时,注意练习抓握后的松开训练 治疗者从患手中拉出握住的刷子可刺激屈曲、伸展
十一、滚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偏瘫患者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偏瘫患者的桥式运动训练方法。
你想想啊,偏瘫患者多不容易呀,身体一边不太听使唤了,但咱可不能就这么放弃呀,得想法子让他们慢慢好起来不是?那桥式运动就是个很不错的办法哟!就像搭一座小桥一样。
患者先平躺在床上,膝盖弯曲,脚平放在床上。
这时候呀,就得让屁股使劲儿往上抬,把腰和屁股都抬离床面,形成一个桥的形状。
这可不简单呢,就好像要让身体这座“桥”稳稳地架起来。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啦,这么简单的动作能有啥用呀?嘿,用处可大啦!这能锻炼患者的腰背肌力量呀,让他们的腰部更有劲儿,能更好地支撑身体。
而且呀,这对提高下肢的控制能力也很有帮助呢。
那怎么开始训练呢?一开始,患者可能抬不起来那么高,别着急呀,咱可以一点一点来。
可以先让患者尝试着把屁股稍微抬离一点床面,感受一下那种用力的感觉。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总得先迈出一小步嘛。
等患者慢慢适应了,能抬起来一点了,就可以增加难度啦。
可以让他们多坚持一会儿,或者试着抬得更高一些。
这就好像爬山,一步一步往上爬,越来越高,越来越厉害。
训练的时候,旁边可得有人陪着哟,给患者鼓鼓劲儿,要是有个啥情况也能马上照应着。
就像战场上的战友一样,互相支持,一起努力。
而且呀,这训练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坚持下去。
每天都练一会儿,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养成习惯。
想想看,要是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那时间长了,会有多大的变化呀!咱也别小瞧了这小小的桥式运动,它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
也许一开始效果不明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就像那春天的小草,一点点地生长,最后能铺满整个大地。
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骄傲,每一次的进步都让人欣喜。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每一步,通过这桥式运动,重新找回身体的掌控权,走向健康的未来。
他们一定可以的,相信他们,也相信这神奇的桥式运动训练方法!。
偏瘫康复实用训练技术图解

十、提高生活能力训练
1、进食训练
2、使用自助具
加粗手柄及弯成角的匙、叉
有利于抓握的勺、叉
带盘档的盘子
3、更衣训练
穿开身上衣
脱开身上衣
穿套头上衣
脱套头上衣
(3)穿脱裤子训练 1)卧床患者穿裤子
2)坐位穿裤子
(4)穿袜、穿鞋的训练 1)患脚穿袜子
2)健脚穿袜子
3)穿袜自助具
B,治疗师向前下方压骨盆 以启动行走时腿的摆动 期。(患者在偏瘫腿屈 曲时很难保持健腿的伸展)
C,引导重心向前转移到偏 瘫腿上,防止髋部向后运动。
通过旋转骨盆促进手臂的摆动
在患者身后握住双臂于外旋位
(五)通过旋肩帮助患者摆臂
图A 通过双肩促进手臂的摆动
图B 托住一乒乓球步行,以防止偏瘫 臂的联合反应发生(右侧偏瘫)
(四)椅坐位
(五)坐位平衡训练
1、辅助坐位平衡
2、端坐位平衡训练
3、坐位时的前后平衡训练
4、坐位时的左右平衡训练
动态的坐位平衡训练
A,躯干左右侧屈运动
B、躯干左右旋转运动
C、躯干前屈两手抵大腿之间 D、斜向深前屈、反复交替运动
六、站起及站立训练
(一)偏瘫患者的站起训练
偏瘫患者的辅助站起
偏瘫患者独立站起
A、双足着地,双手交叉,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身体前倾 B、当双肩向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伸展膝关节,站起
(二)健侧下肢负重站立训练
(三)患侧下肢负重站立训练
患侧下肢负重站立,患者将另一只脚放在台阶上(右侧偏瘫)
A、台阶在前面
B、台阶在侧面
(四)站立平衡训练
利用手杖的立位平衡训练
(1)抑制上肢痉挛训练
偏瘫康复下肢训练方法

偏瘫康复下肢训练方法Physical therapy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rehabilitation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suffered from hemiplegia, or partial paralysis, affecting one side of the body. A comprehensive lower limb training program is crucial for those who are recovering from hemiparesis, as it can help improve mobility, strength, and balance.物理治疗对于偏瘫患者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部分瘫痪导致的身体一侧肌肉无力的患者。
一个全面的下肢训练计划对于恢复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力量和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通过适当的下肢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肌肉力量,提高步态和平衡能力。
When designing a lower limb training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hemiparesi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needs and abilities of the patient. The program should be tailored to address the individual's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ir goals for recovery. Additionally, the program should be dynamic and adaptable, allowing for adjustments as the patient progresses in their rehabilitation.设计针对偏瘫患者的下肢训练计划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卒中及康复概述
2010年10月29日世界 卒中日的主题是:
One in Six 这一主题的由来正是 当今世界卒中的发病 现状:全世界每6个人 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 卒中 。
依据
依据
脑卒中偏瘫主要运动功能训练方法*
治疗性运动(therapeutic exercise)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approach )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机器人及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
减重平板运动训练(TTWPBWS)
运动控制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 能康复中的应用试验设计方案报告
报告内容
研究背景 选题依据 研究方案 创新之处 预期进展
预期成果
一
背景
背景
脑卒中(stroke)是指起病迅速的、由脑 血管疾病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 续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 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新死因顺位第一 位为脑血管病 。
依据
Gerdienke等*认为机器人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运 动控制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训练方法,可有效的 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控制和功能水平。 关于机器人及计算机辅助的下肢运动功能训练的 研究较少,Babala等**对3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在站立平衡、步行、 自理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
*Glen Gillen.Stroke Rehabilitation:A Function-Based Approach (3nd)[M].Distributed Product,2010:82-89,9094.
三、
研究方案
暂不公开
1.研究目的
2.简介
3.
技 术 路 线
4.设计方案 患者筛选:
要求。同时实现了康复中患者的主动参与、自主运动的趋
势。它能够控制和量化训练强度、客观的测量在训练过程 中的运动学和力量的变化,提供躯体连续性、重复性、任 务导向性和交互式的治疗。
*Carr J,Shepherd R: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ptimizing motor performance, Oxford,1998,Butterworth-Heinemann
治疗用途运动技 巧训练、作业训 练、认知训练、
评定测试
力量
协调性 本体感觉
耐力
速度
目标准确的运动控制
均引自: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 Practice(3nd)
依据
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长时间躯干控 制、平衡和下肢的传统功能的重复繁重训练,严重影响了 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Carr和Shepherd等*根据运动学习理论提出了五种协助患 者发展运动的最佳化训练要求:口头指令、实物演示、手 动指导、精确及时的反馈、练习的连贯性和重复性 。 计算机辅助运动功能训练这一新兴的治疗方法满足了上述
*Gerdienke B,Prange MS,Michiel J,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robot-aided therapy on recovery of the hemiparetic arm after stroke[J].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06,2(43):171—184. **Banala SK,Kim SH,Agrawal SK,et al.Robot assisted gait training with active leg exoskeleton(ALEX)[J].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9,17(1):2—8.
背景
脑卒中已成为一种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大特 点。
在我国脑卒中后大约2/3 的患者存活 ,但70%以上有 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
1.脑卒中及康复概述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障碍。 是指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为一侧锥体束损害所 致,并常伴有椎体外系损害。 平衡功能障碍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 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平衡功能是人体保持体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平衡功能的改善可减少偏 瘫患者的跌倒风险。 下肢运动功能是偏瘫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以及获得 独立生活能力的主导因素,下肢运动功能的有效 恢复可以明显的提高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 质量。
从一个有扶手的座高约45厘米的椅子上由靠坐位 独立站起,尽可能快地行走 3米后转身返回,再 转身坐下并靠回到椅背上。其中不能给予任何躯 体的帮助,不使用拐杖等步行辅助具。用秒表测 得患者背部离开到靠回椅背的时间。测试3次,每 次间隔3分钟。取其均数作统计学分析。 TUGT不但反映动态平衡,也是反映功能性步行能 力的指标 。
依据
国内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 的神经肌肉主动治疗的计 算机辅助训练设备主要有 MR-Cube 运动控制魔方、 Compass、 Monitored Rehab Systems等,但未 见有相关的临床观察报告, 以及完善的理论基础、实 验程序和系统的应用 。
研究意义
Glen*提出计算机辅助运动控制训练目前没有大的随机研 究,需要搞清理论基础和实验程序。 对基于新技术的智能化运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 改善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为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合理应 用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以及解释相关原理具有现实意义。
*Podsiadlo D, Richardson S.The timed "Up & Go": a test of basic functional mobility for frail elderly persons. J Am Geriatr Soc. 2000 Jan;48(1):104-5.
康复程序中计算机和基于数字信息技术设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交流互联言语
工作辅助
环境控制
教育娱乐
*Joel.A.Delisa,Rehabilitation Medicine:Principles & Practice[M].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NC,1998:657-667
4.设计方案 纳入标准 :
4.设计方案
纳入患者初始运动状况
4.设计方案
病例排除标准:
4.设计方案 评定指标(量表):
4.设计方案
指标评定方法: 评定由同一康复医师评定, 且康复医师不参加治疗,不 明分组情况。 统计软件:SPSS/PC16.0 显著性水平定位:P<0.05。 测试评定数据:以均数±标 准差表示 均数比较:t检验。
Conventional Therapy Technique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Arcb Phys Rehabi.2002 83(7):952-959
基于功能的体现
起立一行走计时测试(time“up & go”test,TUGT)*
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MRP)
依据
神经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
如图所示:运动学习理论 和运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使神经康复的模式发生了 第二次转变 循证医学的证据更多的支 持脑卒中康复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强迫性运动训练、 计算机辅助等新技术的应 用。
图引自: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 Practice(3nd) *Glen Gillen.Stroke Rehabilitation:A Function-Based Appபைடு நூலகம்oach (3nd)[M].Distributed Product,2010:82-89,90-94.
*姚滔涛,王宁华等.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65-570.
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分类
治疗性运动(therapeutic exercise)
传统的运动疗法: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平衡等
神经发育疗法(NDT):如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PNF等
背景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 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 障碍。
平衡和下肢功能障碍 是偏瘫患者存在的主 要问题之一。
平衡和下肢功能是获 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 导因素
平衡和下肢功能障 碍的改善
跌倒风险 卒中后抑郁 生存质量
1.脑卒中及康复概述
脑卒中恢复模式图
引自 王宁华《脑血管意外的运动再学习方法》
背景
生存者功能障碍导致的各 方面沉重负担
依据
2010年EBRSR (证据水平Ⅰ ) *、 2010澳大利亚脑卒中康复指南 (证据水平Ⅱ ) **、2006渥太华脑卒 中指南(证据水平Ⅱ )***等推荐脑卒中 后进行机器人及计算机辅助的运 动控制训练。
*Robert Teasell,Norine Foley,Katherine Salter,Sanjit Bhogal,Jeffrey Jutai,et al: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Executive Summary (13thEdition) [J]. London, Ontario,Canada: Ministry of Health and Long-Term Care and he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Ontario and the Canadian Stroke Network,2010:10-22. **National Stroke Foundation,Clinical guidelin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J], NHMRC.Australia,2010(13):127-157 ***Elliot J.Roth,Don A.Olson,et al.Ottawa panel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J].Stroke Rehabilitation,2006,13(2):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