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经典诵读内容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定稿 八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及文本内容

定稿 八年级经典诵读篇目及文本内容

八年级经典诵读目录1、《桃花源诗》节引“相命肆农耕……斑白欢游诣。

”陶渊明2、《虞美人》李煜3、《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宋)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5、《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6、《送别》李叔同7、《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泊秦淮》杜牧8、《书愤五首·其一》陆游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10、《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1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12、古诗中的“雨”《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山居秋暝》王维13、古诗中的“雨”《水槛遣心》(其一)杜甫《春夜喜雨》杜甫14、古诗中的“雨”《芙蓉楼送辛渐》(其一)王昌龄《清明》杜牧15、古诗中的“花”《诗经•周南•桃夭》《榴花》韩愈16、古诗中的“花”《赏牡丹》刘禹锡《北楼樱桃花》李绅17、古诗中的“花”《蔷薇花》杜牧《菊》李商隐18、古诗中的“花”《山园小梅》(其一)林逋《北陂杏花》王安石19、《与施从事书》(吴均)20、《记游松风亭》(苏轼)2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2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眺2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24-26、《世说新语•容止》六则刘义庆27、《却东西门行》曹操28、《斗鸡诗》刘祯29、《静女》《诗经》30、《野有蔓草》《诗经》31、《木瓜》(诗经)32、陶渊明传节选(萧统)33、滕王阁序(节选)(王勃)34、《汉乐府》之《上邪》《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35、《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李白36、<<陈情表>> (1) 李密37、<<陈情表>> (2) 李密38、<<陈情表>> (3) 李密39、<<陈情表>> (4) 李密40、《论语》之《学而篇》(节选)41、《北方有佳人》李延年《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42、《苏幕遮·燎沈香》周邦彦43、《论语》之《为政篇》(节选1)44、《论语》之《为政篇》(节选2)45、《七哀诗》王璨46、《咏史》(其二)左思47、《蜀相》杜甫48、《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49、《论语》之《述而篇》(节选)50、《短歌行》曹操八年级经典诵读篇目:1、《桃花源诗》节引陶渊明(魏晋)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人教版.ppt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人教版.pptx

精读细研
赏析这首词。 这首词上阕写景,着意在借景抒情。开头两句写词人登
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第二句“倚清秋”,谓在秋 色中倚西楼而眺望,“清秋”二字点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 暗示了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 的景象,用落日和逝水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阕抒情,用 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以及他渴望收复 中原的心事。
精读细研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从而“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藕花深处”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词人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 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才“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 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主旨归纳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 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采桑子
目 录
CONTENTS
1 走近作者 3 精读细研
2 整体感知 4 主旨归纳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政 治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 永丰(今属江西)人。主张文章应“明 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 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 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精读细研
本词中的“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 是说他们在北宋灭亡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 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和斥责。 最后一个长句,紧接上文词意而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寄 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主旨归纳

初二国诵第九至十六课时

初二国诵第九至十六课时

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第课时教学目标:1、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集体诵读。

(时间5分钟)二、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①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②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①不畏危:不惧怕危险。

②佚(yì):同逸,休整充分。

三、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两遍。

(时间10分钟)四、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诵读。

(时间10分钟)五、要求学生小组诵读展示。

(时间8分钟)活动总结(时间2分钟)优胜小组:组组初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第课时教学目标:1、导学生熟读经典,感受经典氛围。

2、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熟练朗诵经典。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诵读,提高诵读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经典中出现的生字,使学生流畅朗诵。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中的名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集体诵读。

(时间5分钟)二、结合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出示本节课内容。

(时间5分钟)孙子兵法第二章作战篇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①师则国用不足。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

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全)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理解和背诵经典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还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 针对每部作品,分为若干个课时,每个课时包含以下内容:- 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解读重要章节或片段- 学生诵读经典语段或段落- 分析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教学方法1. 教师导读: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读和分析作品的重要章节或片段,并互相讨论。

3. 朗读练:提供经典语段或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调整。

4. 语言分析:通过分析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典作品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诵读和讨论中的积极度和参与度。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的发音、语音语调和流畅度。

3. 文学素养:评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 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课本和参考书籍:提供作品的背景介绍、重要章节解读等材料- 录音设备:用于学生朗读练和语音评估小结通过进行初中经典诵读教案,学生将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增加词汇量,并提升阅读能力。

这将为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完整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完整版)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朗诵前言中华文化广博精深,积厚流光,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培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等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难得的精神记忆,能够告诉我们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广博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

为此,我校依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朗诵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入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

我们的目标是:一、传承中华美德。

经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指导青少年办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健全人格。

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如影随行,对他们的一世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现在,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不仅在文化涵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相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能够培育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铸造精神。

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觉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育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办优秀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登攀,为培育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倾尽全力专注研究、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激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添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达者!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矗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隆发达,矗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分而又崇敬的!《经典朗诵》校本课程编写组目录一、爱国篇满江红 /8示儿 /9过零丁洋 /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 二、劝学篇劝学(孟郊) /14劝学(荀子) /15三、励志篇草屋为秋风所破歌/29少年中国说 /30《岳阳楼记》 /34《诫子书》 /37《前出师表》 /37《兰亭集序》 /39《爱莲说》 /41《师说》 /42四、感恩篇《游子吟》 /463《纸船——寄母亲》/48《再别康桥》 /49《我爱这土地》/51《乡愁》 /52五、红色经典《贺新郎》 /53《忆秦娥娄山关》/53《长征》 /54《沁园春·雪》 /54《人民解放军占有南京》/55《西江月·井冈山》/55《七律·长征》/58《卜算子·咏梅》/59《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9一、【爱国篇】满江红岳飞怒气冲天,凭阑处,潇潇雨歇。

经典诵读备课初中教案

经典诵读备课初中教案

经典诵读备课初中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3. 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 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语。

3. 讲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 拓展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分享自己的见解。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诵读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

3. 个人练习:让学生个人诵读课文,体会诗词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意境。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诗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拓展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电子版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
春江花月夜(其一)
年代:唐代
作者:张XX
体裁:宫体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读xiá,这种音压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里的斜读xié)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中经典诵读及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及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及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3.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经典诵读篇目:《论语》十则、《道德经》选段、《诗经》选篇等。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作品,理解其中的哲理。

3.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经典诵读篇目,进行朗读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三、课堂展示(2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经典诵读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2.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讲解经典(15分钟)1. 教师针对经典作品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学生跟读,强化记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化学习(15分钟)1. 教师针对经典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实践拓展(2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经典诵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拉素镇初级中学八年级必背古诗文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3虽有佳肴《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半”。

其此之谓乎!4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7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9.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2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列子》13.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4.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5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xiǎo)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不再有能欣赏它的妙处的人)。

18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0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