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原创5: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6.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C )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谢谢观看!
中西方近代历史对比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制度衰落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农耕经济繁荣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奴隶贸易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课堂应用 1.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 2006年中国政府宣 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于( D )
第一单元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形成公社共 有、成员共同劳动、 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甲骨文中的田字
井 田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
的
基 让和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本 特
•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点 •耕地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王缴 纳贡赋。 •鲁国的税制改革——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 建土地所有制。
4.秦《琅玡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矛盾的是( C ) 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封建君主专职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1.农具和牛耕技术: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背景: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分化体系。
封建经济制度就是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以农民的劳动为手段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与财富紧密相连。
1.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是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制。
他们通过抢夺战争、官职授予以及婚姻联姻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
然而,地主们并不直接管理土地,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租赁给农民。
2. 农民的土地使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强制根据地主的土地比例种植植物,而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来种植。
此外,他们通常需要给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租金和税收。
这让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地主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3. 商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也是发达的。
商业往往由部分权贵掌握。
他们往往通过垄断、挤压竞争者以及享受特权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4. 独立于封建主义的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数的商业和手工业都被封建主义占有,但是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独立运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地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山区。
二、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始于东周,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这个周期间,封建经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西周到东周——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西周时期,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旨在使封建主义彼此平等地共同管理土地。
但是,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对土地所有权的私有观念逐渐加强,封建地主也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土地。
2. 春秋到战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中小企业,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封建主义,但这一现象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汇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国经济制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经济制度。
封建经济制度下,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是基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封建地主制度。
这种制度下,土地为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而农民则是无产阶级,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社会逐渐演化为资本主义社会。
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被引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开始崛起,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并开始实行私人财产和自由竞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制度发展的曲折和不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政治的动荡和战乱,中国经济陷入了停滞和崩溃。
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几乎被摧毁。
这促使中国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并逐步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拥有所有制,资源和分配都由国家进行调控和安排。
计划经济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经济制度迎来了新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开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
这一转变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的经济制度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制度转型依然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封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四个阶段。
每一次的转变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制度更是历经多次演进与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商周时期的青铜贸易,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以及清朝后期的租借贸易和近现代的商品经济,中国经历了一段独特的经济制度发展历程。
下面将分别从历史角度和地区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历史角度1.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代,物物交换是普遍的生产行为。
人们通过物物交换获取需要的物品,没有货币交换的概念。
物物交换在固定居住后变得更加繁荣,尤其是陶瓷、青铜、玉器等商品的产生,推动了地区之间的商业贸易。
2. 商周时期的青铜贸易商周时期的经济主要是青铜贸易。
贸易的方式是城市间的往来交易,主要是以青铜器交换,没有现代的市场经济。
商周时期的经济交流,推动了地区之间的商业往来,并且加快了铁器生产的进程,繁荣了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商业繁荣和贸易航海的时期。
商业的繁荣使官府管理日益完善,货币的流通也更加广泛。
同时,海上贸易的繁荣,加快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推动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4. 唐宋时期的繁荣贸易唐宋时期,商品交流范围更广,商业也更加繁荣。
唐代的唐商和宋代的南宋商,代表了古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水平。
唐代的盐铁官营制度和宋代的均输法,制定了国家对商业贸易的管理和规范,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海上贸易航行的繁荣和新兴的驿站、邮递业,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化的交往程度。
5. 租借贸易和商品经济近代以后,中国逐渐进入租借贸易时期,主要的经济领域集中在一些岛屿和港口,这些地方成为连接海外的重要通道。
随着商品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生产,在大贸易场中,经济主体逐渐由国家臣民向个体发展。
地区角度1. 山东地区的鱼盐贸易在古代中国,山东地区的鱼盐贸易是非常繁荣的。
山东地区盐产量丰富,与当时的中国各地进行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山东地区海岸线长,鱼类品质良好,鲜鱼和咸鱼贸易是早期中国海运贸易的特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 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 • 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 的赋役制度。
–公元前568年,齐国“案田而税”。 –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秦国商鞅变法
• 朱筱新撰《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 认识》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期
24
• “以末致财,以本守之。”
–《史记 • 货殖列传》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盐铁论 本议》
“抑商”政策的实质
• 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 • 堵塞商人生财之道 • 重征商税 • 稳定农业生产秩序
汉武帝的“抑商”措施
北魏均田制
•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 田令”: • 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 • 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 • 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 •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 限4头。 • 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
隋朝均田制
• 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 “均田令”: • 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 40亩。 • “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 20亩。 • 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 每头60亩。
思考题二
•如何评价均田制的作用 和影响?
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
• 土地兼并迅猛发展
• “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 吞,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全唐文》卷35《天宝十载• 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 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 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
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
• 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 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 麻3斤。 • 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 年),减调1匹为2丈。 • 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 • 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 五十,免役收庸。”
“以农为本”思想产生的根源
• 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 • 粮食种植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 • 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第一次社会 大分工
• “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
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 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 野蛮人群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 的野蛮人群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 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 兽皮、绵羊毛和山羊毛,和随着原料 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
•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 重,权而取利。明君慎观二者, 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 得。„„故圣人之治也,多禁 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 (遍)用,则境内之民壹。民 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 恶出。”
–《商君书 • 算地第六》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 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
–《贞观政要》卷8《务农》
–《孟子• 公孙丑》
• 汉武帝的“算缗”、“告缗”。
三、中国古代的 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 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 • 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 • 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 的基本框架。 • 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 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 兼并。
“抑商”政策的提出
• “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 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 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 不可得也。”
–《商君书• 外内第二十二》
参考资料
•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 1978年11月版
• 朱筱新撰《从云梦秦简看秦代市 场的管理》
–《中国文物报》1998年6月10、17日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 专题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朱筱新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 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 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类。 其中,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的地 位。 •受小农经济和观念、意识的影 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表现出分 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规模小等 特点。
1、“以农为本”的 社会共识
• “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 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 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 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竟夺尺 寸;虽有千斤之力,亦不能负之以趋。千万 顷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即有兵 燹离乱,背井去乡,事定归来,庐室蓄聚, 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姓张,李 姓者仍姓李。芟夷垦辟,仍为殷实之家。”
• 特点:
–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 土地的一种制度。 –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 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 –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
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
• • • • 以“均田”的名义进行授田。 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次均田。 “均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 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 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 • 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 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 • 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 以便使其提供赋税。
思考题一
•试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古 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参考资料:
–朱筱新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 成及特点》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二、中国古代的 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 的基本特点
•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 与户籍和土地相关联 • 结合“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结构 • 兼顾“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 结构
• 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 依据的赋役制度。 • “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 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云梦睡虎地秦简• 田律》
• “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
–《云梦睡虎地秦简• 法律问答》
•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
–《云梦睡虎地秦简• 徭律》
3、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
• “盐铁专营” • “均输” • “平准” •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返 为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史记• 平准书第 八》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
–《商君书• 垦令第二》
•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 有私者治之耳。有贱丈夫也,必求龙 (垄)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 之。征商自此贱丈夫矣。”
• “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 而齐民无盖藏。”
–《史记• 平准书》 •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 编户齐民。 • 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 “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 为一算。”)、徭役。
4、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
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公田不治。”
–《汉书•食货志》
•“田在草间,功成而不 收。”
–《国语•周语中》
户籍制度的建立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赋。”
–《史记• 商君列传》
•“分土治民。”
–《商君书• 徕民》
2、“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
• 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 • 大量的土地荒芜 • 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 • 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 缚在土地上 • 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二)“重农抑商” 的政策
1、“重农”的思想和政策
• “重农”的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 主阶级。 • 公元前658年,齐国“案田而税(相地 而衰征)”。 • 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 •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 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 • 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
•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 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 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 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知此三者,谓之‘治政’。”
–《通典》卷一《田制》
“重农”思想的实质
• 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 • 强化国家统治基础 • 稳定国家统治秩序 • 使民习劳苦,善劳作
2、“抑商”政策
– 张英《恒产琐谈》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 主。有钱则买,无钱则 卖。”
–袁采《袁氏世范》卷三《治家》
2、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封闭性产生的根源
• 农业生产的劳动地点固定 • 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 • 自保、排外的防范意识
小农经济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的表现
• “男耕女织”的家族(家庭)内 部分工劳作 • “自给自足”的家族(家庭)生 活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唐朝均田制
• 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 授田100亩。内20亩为永业田,80亩 为口分田。 • 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 分田40亩。 •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 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 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
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 • • • • • 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 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 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 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 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 田。
(三)中国古代的 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
• 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 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 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 • 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 (或兵役)三部分组成。 • 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 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
• 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 • 张居正改革有“清丈土地”。
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
• 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均平”的旗号。 • 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 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 口号。 • 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 号。 • 太平天国运动,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 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