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狗之歌》教学设计蒋军晶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教案一:《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 能够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CD或MP3,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3. 学生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氛围。
3.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步骤2:导入新课 (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向学生介绍《流浪者之歌》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3. 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3:学习歌词和旋律 (20分钟)1. 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抚摸旋律。
2. 逐句教学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
3. 分段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歌。
步骤4:合唱演练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
2. 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展示个人风格。
步骤5:欣赏评价 (10分钟)1. 分享一些学生演唱的精彩瞬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意义和传达的情感。
步骤6:作业布置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练习并复习《流浪者之歌》。
2.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本堂音乐课以《流浪者之歌》为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分组合唱和个人演唱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表现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整堂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狗之歌》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细节的把握深入感知诗歌。
②体会叙事服务于抒情的写法。
③感恩于伟大的母爱,由动物到人。
尝试朗读
叶赛宁
《狗之歌》
把握脉络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 们。
把握细节
这个故事有没有省去的情节? 省去了哪些情节? 能否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省去的情节? 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
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 人溺死。 作者为什么要省去这些情节?
赏析意象 作者在描摹主要对象“母狗”时通过一些精妙的意象营造出了
非常富有诗意的氛围,你能找出来并进行赏析吗?
思想情感
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和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得子之喜-失子之虑-丧子之哀
——《狗之歌》满篇都写哀愁,但都包孕在画面之中, 没有一句言论,也没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表情性词语。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 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 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动物的母爱
在一场森林火灾后,消防人员在一棵大树下看见一只 已经快被烧焦的母鸟,他们很奇怪鸟为什么不逃走,一 位工作人员上前看看,这时,在母鸟的翅膀下,
唧唧喳喳的钻出几只毛茸茸的小鸟,原来,
那只母鸟为了保全自己还不会飞翔的孩子,
《狗之歌》精品教学设计

《狗之歌》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应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悲悯情怀。
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构建高效、开放的课堂。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诗歌鉴赏知识,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另外,本班学生朗读能力较强,兴趣较高,能有效调动则会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
三、教材分析:《狗之歌》是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之第二单元第三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狗之歌》就是典型代表。
本首诗歌讲述的是一条母狗痛失幼子而却没有得到人们同情的悲惨遭遇。
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凝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品读去鉴赏。
根据诗歌特点,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风格,正确把握诗歌节奏,有感情朗读诗歌。
2、理解母狗的形象,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把握关键诗句和主要意象,涵泳文字,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主要意象,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田园诗人,大家会想到谁?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那么在俄罗斯也有一位田园诗人,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乡村的最后一位诗人”,他和陶渊明他们一样,热爱自然、追求本真,只不过他的田园牧歌更多了几分哀婉的味道,以及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就是叶赛宁,这节课我们就步入俄罗斯诗歌的殿堂,欣赏一下天才诗人叶赛宁的《狗之歌》。
(标题课件)(师:板书课题:狗之歌叶赛宁)(二).走近作者欲解其文,先解其人,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叶赛宁。
《狗之歌》教案

《狗之歌》教案(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叶赛宁(189~192)俄罗斯诗人。
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191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924至192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等。
192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
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狗之歌》教学设计(衣丹精品课)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现代诗《乡愁》、《再别康桥》、《我爱着土地》、《也许》,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诗歌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对诗歌的把握趋于系统性。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确:诗中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理解文题《狗之歌》
“歌”是什么意思?狗没有牛的任重、马的道远、云雀的高翔、海燕的预见,可诗人为什么选择狗作为歌的对象?
明确:“歌”就是歌颂、讴歌。
4、迁移《鸟》
5、小结
可以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他的诗超越了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他在用写人的感情来写动物。《狗之歌》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示了鲜活的生命!真实的母爱!一颗伟大的爱子之心!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诗歌鉴赏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另外,本班学生朗读能力较强,兴趣较高,能有效调动则会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
因此本设计将从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这一突破口入手,由浅入深,由内容到方法最后深层次的把握本诗的情感和表达的主旨,从而达到方法技巧的掌握和艺术手法的领会。
《狗之歌》教学设计

《狗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通过现代诗歌简单表达对动物或植物的喜爱。
教学重点:1.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歌曲《亲爱的狗朋友》。
狗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狗是他们的玩伴;对于盲人来说,狗是他们的眼睛;对于被困者来说,狗是他们的救星!亲爱的同学们,想必你们也养过小狗,或者和小狗一起玩耍过,你能说说你的小狗,你和小狗之间的故事吗?你们都如此喜爱小狗,有没有为你的小狗写写诗文呢?写过作文,但是没写过诗,其实很多大家的笔墨中都有狗的身影。
陶渊明写过“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李白写过“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狗之歌》。
二、作者介绍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俄国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开始写诗,他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
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
三、鉴赏诗歌1.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大家注意字音。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限制大家的思想,下面的时间大家自由诵读诗歌,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试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朗读,同桌提意见。
4.品读诗歌当我们朗读时有抑扬顿挫,轻重缓和,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至于谁是谁非,就让我们一起来带着问题品读诗歌。
利用批注的方式小组间共同学习交流。
《流浪狗之歌》教学设计蒋军晶讲课稿

《流浪狗之歌》教学设计蒋军晶
精品文档
五年级借景抒情练习
——《流浪狗之歌》绘本写作
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教学目标:
1.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借景抒情,练习环境描写
2.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感受写作要把握基本的写作基调
教学思路:
1.第一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交流阅读感受
2.第二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观察重点画面
3.如果给无字绘本配上文字,你会选择给哪一幅图配文
4.师生共同为其中一幅图配文,交流合作中分享写作“技巧”
5.学生选择一幅图独立写作
6.分享、点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流浪狗之歌》教案

一、导入
小朋友,在上课之前老师请问你们对“狗”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看到“流浪”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接下来请拿起你们手里的书,再观察一下这本书和其它的书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本书没有字)就是因为没有字,所以叫它“无字书”。
它虽然没有字,但是它有颜色和图案,每一个图案都告诉我们一个特别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狗之歌》这本无字书。
二、进入正文
1、浏览全文,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绘本浏览三遍,谈谈你的感受:
(1)看懂了什么?
(2)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有什么地方没有明白?
老师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小组讨论解决(一个小组一个小纸条):
(1)本书采用黑白相间的颜色有什么目的呢?
(2)你能读懂书中的线条吗?
(3)你的情绪是怎样随着画面变化的?
2、迷你课程演示。
(第一次练笔)
这几幅图中流浪狗与小男孩会有什么表现?将画面写活就要写出什么呢?(启发对话、心理活动、动作、外貌、神态
的描写)
3、分组讨论
(1)任务分工。
按照“被抛弃——追车子”“过马路——酿车祸”“去流浪——到城市”“遇男孩——得温暖”四个场景分组讨论,要求孩子从对话、心理活动、动作等角度去完成故事内容。
(2)讨论
4、重新分组。
每个小组重新编排,每个小组必须有四个场景的同学,共同完成完整的故事。
讨论交流。
三、阅读后
1、反思:这本书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除了叙述角度的变化,增加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之外还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2、讨论交流。
3、总结方法,注重引导如何读绘本的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借景抒情练习
——《流浪狗之歌》绘本写作
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教学目标:
1.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借景抒情,练习环境描写
2.在为无字绘本配文的过程中感受写作要把握基本的写作基调
教学思路:
1.第一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交流阅读感受
2.第二遍“观看”无字绘本《流浪狗之歌》,观察重点画面
3.如果给无字绘本配上文字,你会选择给哪一幅图配文
4.师生共同为其中一幅图配文,交流合作中分享写作“技巧”
5.学生选择一幅图独立写作
6.分享、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