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论文
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学号:09014210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贾雪指导教师刘桂华职称副教授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摘要地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众多学者关注。
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地名与文化密切关联。
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丰富多彩,有的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有的则反映出特定的宗教信仰,彰显了宗族文化。
根据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挖掘宿州地名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宿州的历史、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意义十分重大。
地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析宿州地名与经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讨宿州地名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意见,以期加强宿州地名命名的规范化,促进宿州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宿州地名文化内涵经济发展ABSTRACT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the culture, have bee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Suzho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Many place names in Suzhou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ulture. The naming style of Suzhou is colorful. Some names after historical events, myths and legends; Some reflects a particular religion and reveal the cla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place naming of Suzhou ,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se nam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show the history , economy, politics, daily life and other aspects of Suzhou. 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comprehensive culture, play a great role in economic promo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ce names in Suzhou and the economic tourism, explo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name management of Suzhou, and gives some target-oriented suggestions with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lace naming in Suzhou,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region.Key Words:Suzhou place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economic tourism目录前言 (1)一、地名含义、功能 (1)二、宿州地名命名方式和反映的文化内涵 (2)(一)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 (2)(二)以古代历史遗名命名 (2)(三)宿州地名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 (3)(四)宿州地名凸显的宗族文化 (3)(五)以地貌特征或地物来命名 (3)(六)再现历史上的经济生活 (4)(七)其他 (4)三、宿州地名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 (4)(一)历史体验价值 (5)(二)特产宣传价值 (5)四、宿州地名的管理及可行性的建议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前言地名,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正因为太常见往往容易被忽略。
发掘流域历史 揭示地名真谛——牡丹江名称含义辨析

2021年第2期(总第185期)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No.2,2021General.No.185-历史学研究•发掘流域历史揭示地名真谛——牡丹江名称含义辨析姚寿鹏(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牡丹江157022)摘要:对于牡丹江这一地名的由来和释义,当下几乎所有论著均称其系满语译音,并非汉语地名。
然而,按照地名学的要求,追溯历史、考察语源,并对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民族、文化、地理、气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则可以得出:牡丹江这一地名是汉语地名,“牡丹”就是指牡丹花。
牡丹江这一地名,是在列强侵略中国、东北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的时代背景下,由清代学者祁寯藻根据唐代渤海国曾广种牡丹这一史实所起的。
这个名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美好寓意,更赋予了牡丹江流域作为祖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内涵。
关键词:地名;牡丹江;满语;沙俄;祁寯藻;渤海国;牡丹花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21)02-0095-14牡丹江,既是城市名,又是江名,市名源于江名。
对于牡丹江这一地名的由来和释义,当下几乎所有论著均称其系满语译音,与牡丹花没有任何关系。
笔者按照地名学的要求,查阅文献典籍,追溯历史、考察语源,并对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民族、文化、地理、气候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却与现有成说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牡丹江这一地名是汉语地名,“牡丹”就是指牡丹花,牡丹江不是满语“弯弯曲曲的江”的意思。
上篇牡丹江作为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林林总总20余个。
唐代称奥娄河或敖罗河,后称忽汗河;宋代仍称忽汗河;金代称呼里改江或鹘里改江;元代称窝多里江,又称忽尔哈河;明代称胡里改江,还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火儿哈河等;清代先称库尔堪江、胡尔哈河、宁古塔河,晚期则称牡丹江,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牡丹江早期名称的含义,绝大多数史料记载,是由满语hfirha音译而来,体现于“忽汗河”作者简介:姚寿鹏,1953年生,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干部。
地名文化调研发言材料范文

地名文化调研发言材料范文
大家好,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对地名文化的调研结果。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和调查。
首先,我想谈谈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许多地名都与当地的历史和传统紧密相连,它们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演变的记忆。
通过访谈当地居民,我了解到许多地名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过去的追忆。
其次,我发现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知。
许多地名都来自于周围自然景观的特点,例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并且增加了我们与自然的联系。
除了历史和自然因素,地名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我的调研中,我发现许多地名与宗教、神话或者神灵的相关性很高。
例如,在一些景区,我们可以看到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山脉、湖泊或者寺庙。
这些地名体现了人们对信仰的尊重和对神灵的崇拜。
最后,我想讲讲地名对于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地名可以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象征,它们是地方特色的一部
分,有助于吸引游客和展示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地名,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
总之,地名是一个地区历史、自然、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地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
地名的价值研究——以“南阳”为例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地名的价值研究—以“南阳”为例完成人:班级:学制: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0.引言 (1)1.地名价值研究的内涵 (1)地名的价值 (2)地名价值研究的任务 (2)地名价值研究作用和意义 (2)2.南阳的地名价值 (2)南阳地名的文化价值 (3)南阳地名的旅游价值 (4)南阳地名的品牌价值 (6)3.南阳地名价值的保护与开发 (6)参考文献 (10)Abstract (11)地名的价值研究——以“南阳”为例摘要:地名作为各个地方、城市第一符号,给人的感觉认知,就是人们对各个地方城市的第一印象。
各个地方为了提高招商投资水平,提升城市影响力,有不少地方纷纷在地名上下功夫,借以提高地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影响力。
但地名形成不是人为作用的,是有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和地域性。
因此地名的更换要有严肃性。
本文通过对地名各种价值探寻和说明,以便人们加以对照,加深对所在地的地名价值认知,以及改用地所应考虑到的方面,更好发挥地名的潜在价值,促进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字:地名;地名价值;地名价值保护;地名价值开发0引言人们在开拓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不断为环境中的地理实体命名,地名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成果和标志。
地名既是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也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更被联合国称为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城市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当下,打造基友深刻内涵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地名文化,越来越成为各个城市政府的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地名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名价值研究的内涵地名的价值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给予一定地理实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民族的变迁与融合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地理、社会等信息。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
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
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
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
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
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
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
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
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
基于地名对所处历史文化的解读

基于地名对所处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家乡略阳为例12文化产业管理成海军 1211031003 摘要:略阳,虽是陕南山区之县,地处陕、甘交界毗连之处,是汉人与氐羌人的杂居之地,亦是蜀道中的一段,历代兵戎常争不断,文人及商贾往来,南北东西政权交替,在此都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演绎出了太多的历史剧。
岁月交替,社会变革,文化遗存信息日渐湮灭,今日之略阳人,很少知晓略阳昨日事,或有数典忘祖之忧。
为使厚重的略阳历史文化,不至于淡出世人的视野与社会生活,使年轻一代能继承略阳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开拓略阳更美好的明天。
引言:当下的网络对于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都有着各种解读,但对于我的家乡(一个不起眼的西北小县城)不知是何种原因,在网上却很少搜集到一些比较官方的资料,所以我便萌生一个念头: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弥补这个缺憾。
立足自己的专业,探索我的家乡陕西略阳县以及下辖的接官亭镇和峡口驿镇地名的来历以及过去的历史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这也是算对家乡的一些贡献吧。
对资料的搜集比较仓促,有的也未经考证,但我想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能在寒假走访当地史馆和学者弥补不足,完善百度百科关于这几个地名的解读。
略阳地方史志最早见于《永乐大典》记载,《大典》卷9764引《沔州志》,应为南宋禧三年(1207)至明洪武七年(1374)时期的州志(时略阳称沔州);《大典》卷11981引录《武兴集》为古武兴现略阳的又一本地方文献,但可惜未发现有存世版本。
明清时期,略阳县利用档案编修志书较为兴盛,留传下来的旧县志现档案馆有7种版本,建国编辑有两种县志。
一、“略阳”的来历1)明嘉靖《略阳县志序》说到:“略阳汉之属邑,为古梁州之域,星分舆鬼之次,旧属沔州,复俱为县。
其地多山水,平原川壤绝少,民俗朴质。
先代以来,亦有名贤隐士。
其来历、兴废、改迁之由,详见於篇,兹不复赘。
物产之饶,由大江通於川蜀,其可志者多矣。
故阙而无徵,残而未备,有待於今日,非偶然尔,盖亦有数也耶。
地名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小议地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更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条件的,只有吸收中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中国文化才能变为民族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本上现有的课文教学之外,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教育。
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运而生,并且追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发展。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们对具有特定位置、范围、类型的地理实体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如山河湖海、陆地岛屿、平原高原等,也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地名,如国家、部落、城镇、社区、街道甚至各类建筑物等。
它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交往起到了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因此说地名是浓缩的历史,地名是缩写的文化,中国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下面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对地名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研究。
一、地名与重宗族的观念汉族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
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的名字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村庄以姓氏命名。
表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例如,以“李”姓为名的地名就有:李村、李庄、李家店、李家镇、李家集、李家山、李家寨、李家湾等;再如“王”姓地名: 王村、王庄、王家营、王村堡、王家屯、王家坪等;其他如:张家营、陈家湾、郑家屯、徐家埠、胡家寨、毛家冲、冯家岭、石家庄、周家冲、宋家镇、宋家岭等。
在中国, 姓氏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地名冠以姓氏,正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古人的迁徙也往往以宗族为单位,通常是整个家族。
只有家族兴旺发达,个人才能长足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姓氏冠名就不足为奇了,这既是对宗族兴旺的良好祝愿,也是宗族显赫的一大标志。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

关于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
地名调查报告。
根据我所在地区的地名调查,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首先,我发现许多地名都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有一条街
道被命名为“文化大道”,这表明这条街道可能曾经是当地文化活
动的中心地带。
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地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
比如,有一片森林被称为“青松林”,这表明这片森林以青松树为
主要植被。
此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地名与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民间传
说有关。
比如,有一座山被称为“龙脊山”,据说山上曾经出现过
龙的传说。
通过这次地名调查,我不仅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还深刻体会到地名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名称,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相信,通过深入挖掘地名的
故事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让人们
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地名调
查中,共同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论文1研究区概况汾河中游位于山西中部,东为太行山脉,西为吕梁山脉,东南为太岳山脉,中间夹太原盆地,汾河贯穿而过。
汾河中游地处传统农牧分界线交错地带,是华夏各族杂居融合之所。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孕育了包容兼蓄的流域文化。
这个点在地名上也有反映,例如,芮城这个地名,《通鉴宋纪》胡三省注:“芮芮,即蠕蠕,魏呼柔然为蠕蠕”,芮城因北魏时柔然(茹茹)族集居此地而得名。
2.1数据来源沧海桑田,历史在发展,时间在变,空间在变,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地名更是复杂万端,所有的地名都将成为“历史地名”。
但是,县级和村级地名的变化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千百年来,其数量、名称、辖区范围基本保持稳定。
本文以1998年《山西省行政区划与自然村标准地名手册》的地名为基本数据,统计出汾河中游包括太原市的市区(尖草坪、万柏林、杏花岭、迎泽、小店、晋源)、清徐、阳曲,晋中市的榆次、寿阳、祁县、太谷、平遥、介休,吕梁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18个县(市、区)的村级(含自然村)地名5140个。
将数理统计与地图(采用1∶250000地形图)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汾河中游流域的村级地名,按照地形、地貌与地质、动物、植物、水文与气候、姓氏与人物、方位与对称、军事、经济与交通、图腾与宗教、方言、意愿、数字等实行分类,分析各类型地名与流域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寻其内在的规律。
3地名中透视的流域文化特征分析地名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在理解、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有学者称之为“山水文化”。
本文认为用“流域文化”可能更为贴切,因为流域包括大气、水、地形、地貌、岩石矿物、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山、水仅仅其中的一部分。
流域是人、动物、植物等各种生物的生存空间,是人与自然在空间和时间上耦合最为显著的地理单元。
3.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宗教信仰文化与地名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在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反映。
如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即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而宗教信仰则认为万物皆有灵,表现为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食物、祖先、生死、社会群体的祈求敬拜,如对天、地、日、月、山、河、植物、动物、图腾、祖先和英雄崇拜等。
地名的产生与流域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文化内涵孕育其中。
3.1.1流域地形、地貌与地质古代人类的活动受限于流域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和地质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对地名的形成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汾河中游流域的地貌单元属于黄土高原,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18种地貌形态,类型齐全。
所以,汾河中游的地名与地形、地貌和地质的关系非常紧密,表达地势高低的词汇丰富,共有40个之多,涉及地名2385个,占所有地名的46.4%,居首位。
使用频率超过50次的有沟、头、山、岭、坡、石、坪、垴、峪、口(咀、嘴)、底、窊(洼、凹)等,尤以“沟”最多。
可见,人类居住地的最佳选择是地势较高,较为平坦,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
而腰、峡、壑等比较危险的地带,人类一般不会将其选作居住之所,所以在地名中出现的频率很低。
这些地名的变迁与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研究的结果相符,汾河中游已发掘的190处新、旧石器遗址,无一例外都处于汾河及其支流的台地上或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较高,所处的海拔高度在1000m~1300m左右。
夏商周时期,发掘的193处人类遗存,分布高度逐渐下降到海拔900m~1000m左右。
反映出人类文明从山地向山麓演进,人类的活动足迹逐渐从山地→山前台地→山前丘陵→平缓的冲积平原→盆地中心扩展的脉络。
3.1.2动植物汾河中游流域地名中涉及的动物达22种,地名有187个。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马、牛、羊、鱼等使用频率较高,反映出地名与畜牧业和渔业的关系相当紧密。
特别是马,出现的频次最高,这不但因为马是人类劳动最重要的畜力,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马是重要的战备物资,从最初的马拉战车,到后来的骑兵,马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另外,虎、豹、狐、狼等兽类和鸟类、鱼类也出现在地名中,这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老虎,对栖息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能够满足它的生存,说明汾河中游流域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物种多样,生态系统稳定。
植物组成的森林和草地群落是人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汾河中游流域地名中涉及的植物种类达35种,地名有440个。
据汾河中游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析,仰韶文化时期,汾河中游的台地上,原始种植业逐渐兴起,种植以粟为主的谷物。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比以前有所提升,原始种植、养殖业均有很大进步,并开始栽桑养蚕,栽种枣树等。
3.1.3水文与气候全新世以来的很长时段,汾河中游流域的太原盆地是湖荡泉水沼泽遍地的水乡泽国。
汾河中游地名中使用的词有29个,涉及483个地名。
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有13个,其中河、泉、湾、水、曲、池、涧、滩、湖、流等表明汾河中游流域水资源丰富,存蓄水体的形式多样;洪、泥等表明汾河中游的河流发生洪水和携带泥沙的情形;会、交等表明河流众多,相互交会,形成复杂的水网。
风、雨、霖等则反映了地名与气候的关联。
3.1.4天然色彩天然色彩是人类眼睛所能感觉到的,常见的9种颜色均出现在地名中,共有207个。
其中的白、黄、红、青、黑、兰等使用频次较高,主要是与汾河中游流域的地貌、土壤、岩石、动植物的颜色等结合使用,反映出汾河中游流域的自然风光。
3.1.5姓氏与名人古人在建设村落时,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代表他们家族的姓来命名的。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以姓氏命名地名这个风习的延续,这样做不但体现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而且表示人们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
历史(含传说)杰出的人物,如尧、禹、狄仁杰、太原名门王家、刘胡兰等,他们的姓氏和名字都被用于地名。
汾河中游流域以姓氏命名的村有1589个地名,占全部地名的30.9%,涉及150多个姓氏,其中出现10次以上的有47个,其中王姓使用频率最高,达122次。
3.1.6图腾与宗教图腾是古人崇拜的对象,其意义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宗教是人类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同时也是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汾河中游流域关于图腾与宗教的词有14个,涉及地名256个。
关于龙的地名达69个,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豪。
后世的人们把龙凤作为吉祥之物,而加以崇拜。
宗教尤以佛教居多,寺、庙、塔、佛、禅、庵、和尚、僧等都是关于佛教的。
中国的多神崇拜也有体现,如神、姑姑等。
3.2黄河流域文化与地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其流域文化是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为根基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汾河流域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阴阳五行理论、语言、军事和经济等文化特征在地名中表现显著。
3.2.1儒家思想与文化儒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指导思想,倡导道德理性,修身养性,主张以道德感化、教育人。
内容主要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恕、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黄河流域的地名中也深深地留下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烙印。
如“义”出现21次,“贤”出现20次,“善”出现17次,“良”出现11次,使用频次很高,表明儒家思想是古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最高原则、标准和境界。
人们用儒家思想规范日常行为,希望能安居乐业、身体健康、事业兴旺、老人长寿、子孙孝敬、品德贤良、没有忧愁等,相关词汇有29个,涉及地名342个。
“安”的使用频率最高,达65次,这与汾河中游流域在太原盆地的河道变迁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中游干流、潇河和文峪河在历史时期发生多次迁徙,这些使用“安”的地名全部位于河流变迁频繁的区域。
3.2.2阴阳五行中的方位、对称与数字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涵义其实很简单,向着太阳为阳,背着太阳为阴。
后来引申到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远近等。
哲学家进而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中存有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一切现象,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给地名命名时,确立了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称性思想,也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喜欢采用对称和方位的词汇规划建筑物、聚落,给村庄命名,经常使用东西、南北、东南与西北、西南与东北、前后、上下、远近、内外、阴阳、新旧、大小等词汇。
尤以方位使用频次最高,以自然的地物为参照,反映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人类对自身周边环境的理解,提供了村落在空间上比较直观的相对位置,有利于确定其准确的位置。
采用方位和对称的地名有2224个,占43.3%。
东、南、西、北、上下和大小使用频率较高,超过100次。
对应反差最大的是阳与阴,阳有66个,阴只有4个,说明温暖、避风且向阳的地方是古人建造村落、房屋的最佳选择。
古人在使用数字时也有偏好的因素包含在其中,汾河中游的地名中使用的数字有15个,涉及地名144个,其中三、五、六、四、十的使用频率超过10次以上。
每个数字地名并不是对数字的简单机械排列,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数字地名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典故。
3.2.3军事文化历史时期的山西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替控制的区域,战事持续,地处汾河中游流域的晋阳(今太原)发生战事50次。
战争中使用的武器、防御的工事在地名中多次出现。
汾河中游的村名中使用的关于军事方面的词汇有13个,涉及491个地名。
其中堡、寨、营、关和屯等的使用频次较高,这些军事壁垒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抗击了强敌的入侵,也成为汾河中游流域地名景观的一大特色。
3.2.4经济文化汾河中游流域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开发最早的区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达。
汾河中游的经济涉及农业、工业、矿业、交通、集市、城市建设等方面,地名中使用的词有39个,涉及地名584个。
城、里、道、桥、窑、井、店、田、园、街使用频率均超过20次,反映出汾河中游流域店铺林立,交通发达,农田广布,城乡建设繁荣的景象。
“桥”在地名中大量出现,说明汾河中游河流纵横,需要借助桥来通行,而这些村庄就位于跨越河流的桥梁旁边。
“窑”不但指煤窑,而且包括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和轻工等工业部门的各类窑,如陶瓷窑、石灰窑、玻璃窑、砖瓦窑等。
“窑”共出现68次,说明汾河中游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发达。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井就成为人类聚居区的特有景观。
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
”汾河中游含“井”的地名出现36次,反映出汾河中游地下水资源的丰富,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