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篇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

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

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

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

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

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

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

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

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

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

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

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

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

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

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

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

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

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

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

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

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

莲蓬,

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

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

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

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

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诗歌鉴赏十二讲: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

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

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

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

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

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

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

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

有奇趣,有画意。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

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

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

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

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

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

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

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

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

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

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

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

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

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

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

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

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

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

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

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

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

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

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

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

的醉人气息。

诗歌鉴赏十二讲: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

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

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

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

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

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

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

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

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

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

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

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

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

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

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

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

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

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

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

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

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

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

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

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

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

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

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

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

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

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

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

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

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

等的开阔!

诗歌鉴赏十二讲: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

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

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

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

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

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

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

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

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

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

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

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

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

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

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

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

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

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

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

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

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

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

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

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

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

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

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

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

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

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

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

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

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

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

【篇二:2016高考三轮复习《古诗词题材分类鉴赏要

点》学案和教师版】

2016高考三轮复习《古诗词题材分类鉴赏要点》学案和教师版

2016高考三轮复习《古诗词题材分类鉴赏要点》学案和教师版

田园诗

例:《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常见风格:宁静淡泊、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小桥、流水、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不满现实,追求淡泊,安贫乐道,超凡脱俗

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山水景物诗

例:《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山水景物、自然景象、花鸟虫鱼

常思感情:

常用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

例:《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常用表现手法:

咏物诗

例:《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等各种物象

常见思想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折射品

性常用表现手法:

咏怀诗

例:《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香草美人,流水清风,烟云明月,花开叶落,常用典故。常见思想感情:表爱国进取,思建功立业,恨年华易逝,叹壮志未

常用表现手法:联想象征,抑扬对比,直抒胸臆,起兴,用典

边塞诗

例:《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中不还。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

常见思想感情: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羁旅诗

例:《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看。

常见风格: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抑郁悲苦

常用意象:

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常用表现手法:

送别诗

例:《送明卿之江西》(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常见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感、洒脱旷放

常用意象:

常见思感情:或依依难舍,缠绵伤怀;或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常用表现手法:

怀人诗

例:《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常见风格:深情眷恋,情浓味长;或蕴藉隽永,或语质意深。

常用意象:寒雁、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落月、停云、黄叶、霜天、邮亭、阳关

常见思想感情:

常用表现手法:

情爱诗

例:《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常见风格:婉深挚,缠绵绮丽,或含蓄有致,或明快热烈

常用意象:芍药、红豆、青鸟、明月、罗衫、玉栏、珠帘、绮窗、鸳鸯、莲藕常见思想感情:抒写相思,表达爱情

常用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明暗正侧,双关比兴,联想想象,烘托象征

悼亡诗

例:《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常见风格:哀感凄切,不堪卒读

常用意象:琴瑟、奁[lin]镜、绣帐、翠袖,往日的一颦一笑,亡者的种种遗物常见思想感情:怀念逝者,寄托哀感,物在人亡,情思难禁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明暗正侧,双关比兴,联想想象,烘托象征闺怨诗

例:《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常见风格:缠绵婉,悲怆幽怨

常用意象:寒月、青灯、空房、孤枕、杨柳、黄花、梧桐、清霜

常见思想感情:孤独伤感,忧闷惆怅

常用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明暗正侧,双关比兴,联想想象,烘托象征

感事诗

例:《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常见风格:寄寓感慨,忧思深切

常用意象:各类时事,天灾人祸,边衅战乱,生活万象

常见思想感情:即事兴感,认识生活,世事纷纭,人生沉浮,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常用表现手法:渲染铺垫,描摹议论,虚实结合,即事感兴,以小见大,直抒胸臆讽喻诗

例:《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农工士商,民间疾苦,政治得失,官府豪奢

常见思想感情:

常用表现手法:欲抑先扬,寓贬于褒,曲笔逆笔,用典白描,言此

意彼,侧击旁敲,常带讽刺,亦有呼号

哲理诗

例:《悟道诗》(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常见风格: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论诗诗

例:《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常见风格:朴质雅健

常用意象: 诗人诗篇及各种文学潮流、各类文艺现象

常见思想感情:谈艺论文,或批评感喟,或肯定赞扬,或发明新见,

给人以真率、诚挚、深刻之感。

常用表现手法: 议论为主,偶用比喻,即事见义,发人深思。

弄清几个概念:

借景抒情——借用景来抒情

寓情于景——把情包寓在景中

情景交融——情与景交织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是写景还是抒情,可

以说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前两者达到的效果)

即景抒情——由于某种景的触动而抒发感情。(一般为前一句写景,后一句抒情)托物言志——借某物(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

生命的)来表情达意。古诗词题材分类鉴赏要点(教师版)

田园诗

例:《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常见风格:宁静淡泊、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小桥、流水、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不满现实,追求淡泊,安贫乐道,超凡脱俗

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山水景物诗

例:《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常见风格:清新优美,萧索荒寒

常用意象:山水景物、自然景象、花鸟虫鱼

常思感情:热爱山水,倾心自然,惜春悲秋,寂寞伤感

常用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喻拟人,渲染烘托

咏史(怀古)诗

例:《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直抒胸臆

咏物诗

例:《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常见风格:含蓄隐喻

常用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等各种物象

常见思想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折射品性

常用表现手法:比拟象征,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咏怀诗

例:《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常见风格:或含蓄深沉,或慷慨激越

常用意象:香草美人,流水清风,烟云明月,花开叶落,常用典故。常见思想感情:表爱国进取,思建功立业,恨年华易逝,叹壮志未

常用表现手法:联想象征,抑扬对比,直抒胸臆,起兴,用典

边塞诗

例:《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中不还。

常见风格:或慷慨雄奇,或悲凉伤感

常用意象:大漠、朔风、关塞、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常见思想感情:不畏艰险,杀敌报国;环境艰苦,厌战思乡;雄奇

大漠,美丽风光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

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羁旅诗

例:《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看。

常见风格: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抑郁悲苦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

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环境,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比拟铺垫,虚实

相生,对比抑扬,烘托映衬

送别诗

例:《送明卿之江西》(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常见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感、洒脱旷放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泪、云、南浦、灞桥、长亭、古道

常见思感情:或依依难舍,缠绵伤怀;或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常用表现手法: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借物起兴,比拟联想,托物

寄意,借景抒情,即景抒情

怀人诗

例:《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篇三:《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古典诗歌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难点:

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学习方法设计:

1、朗读吟诵。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

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

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

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

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

中所寄托

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

特点:幽清、明净。

2、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景

是和谐的。

3、那么写人的活动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

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

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探究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

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

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

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

的怡然之情。

七、学习小结: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

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八、当堂练习

阅读鉴赏,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

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

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九、预习作业

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送别惜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

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抒写了大量

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

名篇佳作。

三、学法指导

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

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

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

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

别绪的意象。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寒蝉、船(舟)、阳关、古道、

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诵读,初步感知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

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

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五、课堂讨论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

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六、拓展探究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七、学习小结

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八、当堂练习

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

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

来找不到停泊

的处所。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

依惜别之情。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

着分析其主题。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

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军旅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

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

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

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法指导

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

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

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

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

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

所扩展紧密关联的。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

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四、诵读,初步感知

从军行杨炯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诗歌鉴赏 按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讲义(四) 按题材分类 2018、3 (一)山水田园诗 1.概述 山水田园诗就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与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得诗歌.陶渊明就是田园诗得开创者,南朝得谢灵运就是山水诗得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得范畴,这类诗歌得主要特点就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得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得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得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得厌倦,对现实得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与得归隐生活、闲适恬淡得田园生活得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得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得感悟,禅意得寄托。 4、练习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就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就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得?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得思想感情?(6分) 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得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您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3)您如何理解诗中得“闲”字?(3分) (二)边塞诗 1。概述 边塞诗就是以边塞风光、军旅与战争生活为题材得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得边塞战争题材得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得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2.常见情感内容 1)对塞外迥异于中原得风光得赞美之情。 2)对家乡与亲人得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与人民带来得痛苦与灾难,表现了征人得怨恨与厌战情绪。有时流露出对统治阶级得不满。 4)表现戍边将士忠勇敢战得献身精神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得豪情。 3.常见得意象及其作用 1)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等意象:边塞恶劣得自然条件,表现边塞苦寒.

诗歌题材内容分类整理

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 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 1、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2 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教案 【篇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 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 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 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 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 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 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 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 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 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 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 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讲义(四)按题材分类 2018.3 (一)山水田园诗 1.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4.练习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二)边塞诗 1.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 ft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一、ft水田园诗 1、内容 ft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ft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ft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2、意象 常见意象有溪水、ft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3、思想情感 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 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例题: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8、全联视听结合(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 分:答全得 2 分,少 1 关键词扣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 分:答全得 4 分,2 条3 分,1 条2 分。) 例题:2、钓船归 贺铸

古诗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

2019年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详细版

对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思考 李钦瑜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极具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中能够寻找到突破口,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本文针对全国卷近五年高考(2013年至2017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思考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在高考中突破自我、稳定发挥,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一、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征分析 1.朝代特征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卷中命题率最高的就是唐、宋两个朝代,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宋朝。经过调查,自从运用新课程后,宋朝诗词就占了所有朝代的56.34%,而唐朝则占据了26.76%,这说明了这两个朝代是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极度青睐的。为何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这两个朝代呢?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无论是在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尤其是宋代诗词,继唐朝的诗歌发展后,宋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径,进行多方面的尝试。2017年高考全国卷就选了欧阳修的律诗,由此可以预见2018年延续律诗和宋词,尤其是宋词的几率较大。 2.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将近五年高考语文卷中所出现的诗歌进行统计,笔者发现作者的重复率极高,其中不乏学生在高中课堂了解的著名诗人,当然,也有高中课本中未出现过、未涉及的诗人。综合统计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考题发现,全国卷不会避开名家名作,其中出现的诗人有杜甫、李白、岑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这些诗人均是学生较为了解的、课本中也经常出现的,所以高中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者。当然也有学生不熟悉的,如2014年全国卷就有无名氏的词,这也就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一味地对名家、名篇进行关注,不然则会导致常规思维陷入窘境。因此,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学生应该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重视日积月累的功用,提前为高考做好准备。 3.选材特征分析 在近几年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选材范围几乎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都涵盖了,而这其中,又以写景抒情居多。如2014年无名氏的《阮郎归》,2015年岑参的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知识梳理】 概念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代表诗人南朝的灵运、东晋的渊明。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白、杜甫、宋代有成大等。 思想容 厌弃官场黑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 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揭露封建剥削。 艺术特色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盛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情与景,写景技巧。此类诗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范例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 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 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 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 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 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 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 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 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 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 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 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 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 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 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 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 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 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 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 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 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 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 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 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 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 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 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 ①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②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③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的种类

诗歌鉴赏 ——诗歌题材及思想情感鉴赏 按题材的不同,古诗词分为: 1、咏史怀古诗 2、惜别送别诗 3、爱情怨女诗 4、思乡怀人诗 5、咏物抒怀诗 6、边塞征戍诗 7、山水田园诗 一、咏史怀古诗 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诗歌举例 a、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越台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b、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嵬①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②,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③上多! 注:①马嵬:即马嵬坡。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肋迫下,勒死杨贵妃。②长恨歌:

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分类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第一节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瑟瑟。”“枫叶”、“荻花”、“”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节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复习课程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针对练习(含答案) 板块 1 咏史怀古 1、(201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题考查“炼字”。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怀古之作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一般都以古今对比来抒发对今世的不满或昔盛今衰的哀怨。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所用景物的意蕴:“锦帆落”“玉箫寒”“空楼月”“古殿风”“暮笳”等景物都表现出如今破败萧瑟的景象。与“梦儿中一度繁华”的对比更显出昔盛今衰。 【参考答案】(1)“寒”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之声。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千古兴亡、江山易主)的伤感。 2、(2010·湖北五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复习)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复习) (一)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手法: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 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 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 二首。吴松,即“吴淞” ,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 、“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 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 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 :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 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 “鱼惊荡桨跳” :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 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 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 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

诗歌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 诗歌题材及思想情感鉴赏 一、咏史怀古诗 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1.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诗歌举例 a、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越台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b、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嵬①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②,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③上多! 注:①马嵬:即马嵬坡。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肋迫下,勒死杨贵妃。②长恨歌: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③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 作者在这首诗中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看法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二、惜别送别诗 1.把握惜别送别诗的思想内容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2、诗歌例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