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区域集中供冷探讨

合集下载

利用发电蒸汽余热集中制冷供冷的思考与实践

利用发电蒸汽余热集中制冷供冷的思考与实践

利用发电蒸汽余热集中制冷供冷的思考与实践摘要:能源的高效转化利用是节能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已实现集中供热,南方地区在夏季也可以探索实行集中供冷,这样不仅可以节能,还减少占用建筑空间。

利用电厂蒸汽余热制冷,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关键词:集中供冷、制冷机组、蒸汽、能源利用能源的转化利用,一定是集中的、大规模的转化利用效率高,分散的、零星的转化利用效率低。

例如,北方的冬天取暖,以前家家户户烧小煤炉的热效率只有15%至30左右;后来是一个片区或一个单位大院烧小锅炉,热效率在70%左右;现在为了环保,小锅炉全部拆除,改由热电厂集中供暖,电厂的锅炉热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差距为什么这样大呢?电厂作为一个专门机构,会安排专门的人才利用最新的技术不断改进锅炉的燃烧效率和热吸收;电厂为大量用户供暖并收费,能承受采用新技术的资金;提高锅炉热效率,相当于降低经营成本,电厂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所以集中供热的效率要远高于分散供热的效率。

另外,从环保的角度,政府可以要求热电厂对燃煤(天然气)产生的废气进行环保处理,但政府无法要求每个家庭对煤炉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

在北方可以集中供暖,那在南方是否可以集中供冷呢?至少从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

现在每个家庭用几台小空调机制冷,每栋写字楼自建制冷机房为本栋楼供冷,能源转化效率都不高。

如果效仿北方集中供暖,在南方尤其是制冷需求集中的大城市建设大型制冷站,向周围用户供冷,那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成本。

如果制冷站还能采用新技术、新理念那就更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了。

深圳妈湾电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集中供冷,经济可行妈湾电厂地处海边,有6台燃煤机组,已全部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在离电厂大约2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型工业园区,园区内有一个小型数据中心(IDC)需要大量供冷,另外还有其他办公楼、厂房需要供冷。

数据中心(IDC)的对冷量需求稳定,但对供冷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

热电冷多联产方案(三)

热电冷多联产方案(三)

热电冷多联产方案热电冷多联产方案是一种通过综合利用能源资源,实现热、电、冷多能联产的技术方案。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对热电冷多联产方案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能源供应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迫切需要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

热电冷多联产方案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成为了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工作原理热电冷多联产方案主要通过热电联产技术和吸收式制冷技术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热电联产技术:利用燃气或生物质等能源,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同时驱动发电机发电。

通过热电联产技术,可以将燃料的能量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2. 吸收式制冷技术:利用废热或低温热能,通过吸收剂对制冷剂进行吸收和脱附,实现制冷效果。

吸收式制冷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剖析能源需求:对目标区域的能源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热能、电能和制冷能的需求量、负荷特点等。

2. 能源资源整合:结合目标区域的能源资源特点,确定适合的能源资源整合方式,包括燃气、生物质等能源的利用。

3. 设计系统架构: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资源整合方式,设计热电冷多联产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热电联产装置和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布局和参数设计。

4. 实施建设: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热电冷多联产系统的建设和设备安装。

5. 运营管理:建成后,进行运营管理,包括设备运行监测、能源消耗管理等。

四、适用范围热电冷多联产方案适用于各类能源需求较大的区域,如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大型建筑等。

在这些区域中,能源需求集中且多样化,通过热电冷多联产方案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五、创新要点热电冷多联产方案的创新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资源整合:通过整合不同的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互补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系统优化设计:通过优化热电冷多联产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发展研究

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发展研究

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发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集中供热供冷技术是指通过中央设备对建筑物进行供热和供冷的方法,是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室内舒适度的需求不断提高,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将主要从集中供热供冷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集中供热供冷技术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得到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集中供热供冷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不少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集中供热供冷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室内环境。

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在运行管理、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为后续的技术概述、技术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奠定基础,为读者全面了解集中供热供冷技术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1.2 研究意义集中供热供冷技术是现代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解决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意义。

研究该技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能减排: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暖。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可以将环境中的余热余冷充分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传统的分散供暖方式往往会造成燃煤污染等问题,而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可以减少燃煤燃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市民的健康。

4.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集中供热供冷技术是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研究集中供热供冷技术的意义在于推动能源清洁利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是当前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vb区域供冷(DCS)系统及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评介和探讨

vb区域供冷(DCS)系统及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评介和探讨

vb区域供冷(DCS)系统及区域供冷供热(DHC)系统评介和探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供冷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特点、运行影响因素及在国内的主要研究现状和在发展区域供冷供热中需要解决的一切实际问题。

关键词:区域供冷;区域供冷供热;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ea the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regional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effect factors and the main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ling heating in all the practic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Key Words: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regional cooling heating;区域供冷(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是指由集中机房生产并向各类建筑提供空调冷水的系统。

冷水由连接集中机房和各建筑的管网输送。

区域供冷供热(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 ,DHC)是指由集中机房生产并向各类建筑提供空调冷水,热水的系统。

区域供冷或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在中央制冷站制取冷水,而后将冷水沿一条双管系统输送到用户。

此种系统类似于区域供热系统。

二是在用户或靠近用户的房屋内使用区域供热热能来驱动制冷机制取冷水。

1.区域供冷的优点(1)区域供冷的环保效益区域供冷的环保效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使用氨制冷剂(2)LiBr吸收式制冷机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无公害的物质(3)可以减少城市中心区由于空调冷凝热而产生的热岛效应。

冬季集中供暖存在问题及措施

冬季集中供暖存在问题及措施

冬季集中供暖存在问题及措施:
冬季集中供暖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分散:在一些中小城市,主要采用小工业电热厂分散供热的方法进行供热,由
于缺乏集中的供热规划,导致供热不均匀,并且也缺少一些其他的配套设施,造成很严重的环境污染。

2.规划不合理:由于城市中各个地区的职能不同,热用户也比较分散,如果城市的规
划部门在进行城市布局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供热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因为规划不合理而造成供热不均的问题。

3.热网建设问题:热网建设也是影响供暖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集中供热:通过建设大型供热厂,实现集中供热,提高供热的效率和质量。

2.合理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供热基础设施纳入考虑范围,合理规划供热布
局。

3.加强热网建设:对于热用户分散的地区,应加强热网建设,提高供热覆盖面积和供
热质量。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5.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供热行业的监管,确保供热行业符合规范和标准。

6.增强用户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增强用户的环保意识,让用户了解节约
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7.多元化能源供应:在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同时,可以多元化能源供应,如太阳能、地
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以减轻集中供热的压力。

关于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机房电气设计要点

关于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机房电气设计要点

关于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机房电气设计要点摘要:随着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工程在国内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开始接触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工程机房的相关设计。

以下内容根据本人多年的设计经验,阐述了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工程机房电气设计的要点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供同行业设计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电气;集中供能;集中供冷供热;水源热泵一、引言随着矿物类能源的减少及自然环境的恶化,节能环保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一栋建筑物的耗能比例中,空调类负荷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如何将空调能耗降低,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关键。

近些年,水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的使用解决了传统空调空气换热效率低的难题,但受制于冷热源的局域性,无法规模化应用。

但区域性的集中供能模式让这种新兴技术得以大规模推广。

所谓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工程是指在某一地块中建立一个目的旨在为周边建筑或者周边地块建筑提供冷(热)媒水及生活热水的暖通系统工程,其冷热源一般使用河水源、海水源及污水源。

此种供能模式较寻常供能模式有系统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管理方便等特点。

国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已是主要节能产业之一。

我国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开始发展这一模式。

二、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机房电气设计要点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工程规模大,专业性强,在对区域性集中供冷供热机房(以下简称“机房”)进行电气设计时,往往会发现较以往建筑电气有较大不同。

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设计要点。

1.供能负荷等级的确定(1).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附录A表中的各类建筑物中对空调的供电负荷级别要求进行划分。

(2).根据各个供能对象的重要性进行划分,其划分原则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中3.2节内容要求。

确定供能负荷等级时应按照上述2点内容进行确定,一般来说,向重要场所供能的水泵用电负荷等级是容易确定的,难以确定的是供能主机的用电负荷等级,因为一般整个供能系统采用总管制的接管方式,各个主机产生的能量都汇集在总管里,然后通过各个分区二级泵传输至各个区块或者建筑。

集中供冷原理

集中供冷原理

集中供冷原理集中供冷是一种通过中央冷水机组将冷水供应到建筑物内部各个区域的制冷方式。

其原理是将冷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区域的末端,然后通过末端的冷水机组将冷水传递给空调末端设备,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

集中供冷系统由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水箱、管道等组成。

冷水机组是集中供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将水冷却到所需的温度。

冷却塔则是将冷却水循环利用的设备,通过将冷却水喷洒在塔顶,利用空气对水进行冷却,从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水泵则是将冷却水从冷却塔中抽出并输送到冷水机组,水箱则是储存冷却水的设备,管道则是将冷却水输送到各个区域的末端。

集中供冷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节能环保:集中供冷系统采用中央冷水机组,相比于分散式空调,其能够实现能源的集中管理,从而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集中供冷系统采用水作为制冷介质,相比于空气制冷,其对环境的污染更小。

2.维护方便:集中供冷系统采用中央冷水机组,相比于分散式空调,其维护更加方便。

由于中央冷水机组集中在一起,维护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维护和保养。

3.空间利用率高:集中供冷系统采用中央冷水机组,相比于分散式空调,其占用的空间更小。

由于中央冷水机组集中在一起,其占用的空间更小,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建筑物内部的空间。

4.舒适度高:集中供冷系统采用中央冷水机组,相比于分散式空调,其可以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总之,集中供冷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维护方便、空间利用率高、舒适度高的制冷方式。

在未来的建筑物设计和建设中,集中供冷系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集中供冷系统现状和发展探讨

集中供冷系统现状和发展探讨

集中供冷系统现状和发展探讨在分散式空调成为夏季供冷普遍选择的今天,带来的噪声污染、能源浪费、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也在困扰着人们,这种能耗高、污染大的制冷方式亟待转变。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标准愈加严格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提高,一种已在国外发展成熟的供冷方式——集中供冷进入了国内并迅速发展。

一、集中供冷系统的构成集中供冷是指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办公楼、工业和住宅等各类建筑提供空调冷量,实现居住的舒适要求或生产的工艺要求。

它一般由冷源、制冷站、输配管网和末端用户4个基本部分组成。

集中供冷和分散式供冷相比,具有能源使用效率高、环境热污染小、空调维护费用少、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二、集中供冷的的现状(一)国外1961年商业化集中供冷工程诞生于美国的哈特富德,6年之后登陆欧洲大陆。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中供冷在欧美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成的集中供冷工程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瑞典及日本等国,仅美国投资建设的集中供冷项目就有斯汀多蒙商业中心、第18空军基地等约130个。

采用电驱动制冷机的冷端为冷源的技术最多的国家是法国,因为法国在夏天有比较低的核电价格。

仅在巴黎,Climespace公司就拥有7个供冷站,年生产冷量305000MW·h,通过70多公里的供冷管网为卢浮宫、国民议会大厦、香奈儿、法兰西银行等475个终端用户供冷。

采用水源热泵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瑞典,其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利用海水免费制冷,仅采用该制冷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就能满足用户要求,系统整体能效比高达12~14,而普通的空调制冷能效比一般仅为2.6~3.4,因此其节能效果是其他供冷系统难以比拟的[1]。

冷热电联产技术1978年发源于美国,之后逐渐被其他国家接受。

目前,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天然气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均超过了20%,通常采用冷热电联产的大系统。

在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集中供冷事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1970年在大阪举行的世博会和当时日本经济的繁荣共同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大型集中供冷项目在大阪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各地区供冷天数的确定涉及多种经济政 策因素 ,我国未规定不同地区供冷天数 、集中供冷 的起止时间 ,需由当地政府部门 、热电厂 、热力公 司 、电网公司协商确定 。 7) 对削减夏季尖峰电负荷的经济评价
评价可削减的电负荷时涉及到经济评价 、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 、社会综合效益评价 、效益的归属等多种因素 。 削减夏季尖峰电负荷的社会效益和污染物减排环 境效益的资金价值体现是否应计入 ? 应怎样计 ? 将是工程经济分析的焦点 。 4 限定范围和条件 4. 1 适宜的使用地区和一些限定条件
热力站和制冷站集中设置在热电厂内 ,通过共 用管网直接将热媒和冷媒输送至各不同供暖 、空调 用户 ,适用于小型热电厂 。热电厂供冷距离不大于 2 km。 3) 热电厂向外供高温水 (间接连接) 系统
适用于大 、中型热电厂 。热电厂设置热网首站 和一次管网 ,将高温供暖热水供应区域内各不同供 暖 、空调用户附近 ,设分散式热力站 、制冷站 ,热电
热电厂区域集中供冷探讨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康 慧 ☆
摘要 探讨了影响热电厂区域集中供冷的因素 、限定条件 、实施要点等问题 ,并提出技术 建议和政策建议 。
关键词 影响因素 限定条件 实施要点 建议
Dis c us si o n o n distri c t c o oli n g b y c o g e n e r a ti o n p l a nt

厂供冷范围与供热范围相同 。 4. 3 推荐的系统型式
图 1 所示的系统 ,热电厂向外供高温供暖热 水 ,距离可达 20 km ,凝结水可回收 ,适于大 、中型 热电厂的区域供冷 。
图 1 推荐的热电厂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原理图
5 热电厂运行 5. 1 对供热汽轮机组热负荷的限制
应限定在 130 ℃以下 ,低于城市热网直埋保温 材料的耐温上限值 。 2) 管网建设
利用已有的城市管网 ,新建或改造城市管网涉 及的因素过多 ,花费大 ,难度过大 。 3) 用户收费问题
用户收费问题涉及社会因素 ,是热电联产和热 电冷联产的难点 。 4) 制冷机的投资
对于新建项目 ,应在热电联产规划中确定需要 区域集中供冷的范围 ,并在建设中要求房地产开发 商按区域集中供冷的要求采购用户设备和制冷换 热站的设备 ;对于改建项目 ,不可能采用统一的行 政命令在集中供冷区域内把电制冷设备更换为吸 收式制冷设备 ,因此 ,制冷换热站设备投资难度大 。 5) 电价
1) 热电厂以蒸汽作为供热介质时 ,制冷设备 可采用双效机 ,但由于蒸汽在输送过程中压损大 , 使得汽轮机抽汽或排汽的参数提高 ,机组效率下 降 ;输送距离小 (不大于 5 km) ,凝结水不好回收 。
2) 热电厂以热水作供热介质时 ,可使汽轮机 抽汽或排汽的参数降低 ,机组效率提高 ,输送距离 增大 (可达 20 km) ,凝结水可回收 ,但制冷设备只 能用单效机 。
①☆ 康慧 ,男 ,1953 年 11 月生 ,大学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 65 号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 公司研发中心
(010) 58388345
E2mail : hkang @cpecc. net 收稿日期 :2009202225
欧洲由于气候原因 ,没有区域集中供冷的必 要 ,主要靠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热电冷联供解 决空调问题 。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有区域性燃 煤热电厂 ,但夏季气温低 ,区域集中供冷无必要 。
2) 基本沿用已有供热电厂的冬季运行条件 , 即为四不变 :热网首站的设备不变 ,运行调节方式 不变 ,送出的热媒介质不变 ,送出的热媒温度不变 。
3) 热电厂不属于拟关停的 ,在运行寿命期间 内 ,运行管理水平较高 ,距供冷区域的距离合适 (20 km 以内) 。
4) 供冷范围与原有 (或新建) 的供热系统范围 一致 。 4. 2 系统型式
热电厂运营方可以在满足全年总发电量不变 且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 ,通过上网电量优化调度 , 确定一个夏季最佳上网电量值 ,并以此值作为夏季 最大上网电量值 ,采取“以电定热”的原则 ,利用供 热机组在夏季进行区域供冷 。
假定某电网中的 1 台 300 MW 抽凝两用型供 热机组 ,冬季额定供热量 382 MW (对应此状态的 最大进汽量为 945 t/ h) ,此时发电量 230 MW ,在 冬季 ,电网以 230~270 MW 调度其上网电量 。
调负荷每年以 10 %左右的速度递增 ,高于电力负 荷增长约 5 % 。
我国目前的空调基本上以电为动力 ,大量空调 室外机的热量排放 ,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据南
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 目前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 、允许的热源
温差 、品种规格 、加工制造质量 、售后服务 、维护运 行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国内已有知名制造厂商 。
热电厂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有多种型式 。在 实际工程中 ,应根据热电厂规模容量 、供热热媒介 质形式 ,选择相适应的系统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主 要型式有如下三种 。 1) 热电厂向外供汽
热电厂以向区域供应生产用汽为主时 ,利用区 域供汽管网 ,引支管至各不同供暖 、空调用户附近 , 设分散式热力站 、制冷站 ,热电厂供汽距离不大于 5 km ,凝结水不易回收 。 2) 热电厂向外供热 、冷水 (直接连接) 系统
③区域高峰负荷存在不平衡现象 ,由于电网

范围内不同地域高温出现的不同时性而造成地域 高峰负荷不同时 ,电网的供电区域越大 ,相互调剂 的能力越强 。 2) 供冷热区域内空调冷负荷与热负荷的匹配
由于供冷热区域内各建筑物的冬季热负荷与 夏季冷负荷量不一定一致 ,供冷 、热区域内的各建 筑物的业主是否愿意接入城市热网也难以确定 。 这些将使热电厂区域供冷时接网复杂化 。 3. 3 其他影响因素 1) 热网的最高供水温度
供热机组夏季热负荷大小将影响供热机组的 运行 ,空调热负荷过小 ,机组无法满足空调制冷需 求 ;空调热负荷过大 ,则机组不能经济运行 。
对最小空调热负荷的限定值是应大于供热机组 冬季供暖工况的 43 % ,夏季最大热负荷的限定值是 机组铭牌发电量 75 %~85 %时所对应的供热量。 5. 2 供热机组夏季上网调度优化
对于电网来讲 ,过大的空调用电量是极为不利 的 。季节性空调负荷的低负荷率 、高负荷及负荷的
以燃气作为燃料 ,燃煤热电厂少 ,主要发展燃气型 的小型分布式冷热电系统和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 。
快速增长 ,增加了发电装机和电网建设的规模 ,造 成电力成本上升 ,社会资源的占用和耗费增加 。
目前以民用供热为主的区域热电厂只在供暖 期采用供热工况运行 ,而其他季节由于缺少热负 荷 ,不得不采用非供热工况运行 。这是造成热电厂
B y Kang H ui ★
A bs t r a ct Discusses t he f act ors i nf lue nci ng dist rict cooli ng , li miti ng conditions a nd p ractici ng key
p oi nts of coge ne ration p la nt . Puts f orwar d s ome tech nical a nd p olicy suggestions . Ke yw or ds i nf lue nci ng f act or , li miti ng condition , p ractici ng key p oi nt , suggestion
热水型机组的参数为90~180 ℃(入口) ,允许的热 源温差可到 60 ℃,已能够满足电力行业大范围 、大 批量使用的要求 。
如果在特定的地区 ,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 、政 策措施 ,把热电联产改造为热电冷联产 ,将会带来 较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 2 热电冷技术发展简介
从气候和地理位置角度看 ,具有热冷联供需求 的区域只在北纬 33~40°和南纬 33~40°这两个环 形带 。南纬33~40°环带内大多是海洋 ,北纬 33~ 40°环带包括我国的中东部 、欧洲南部 、美国中部 、 日本 、韩国 、朝鲜 、伊朗 、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 。考 虑到经济和人口因素 , 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 要集中在美国 、日本 、欧洲 。日本的热电冷联产多
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有供冷和供暖的 双重要求 ,这一地区的大中城市大都设有集中供热 设施 ,适宜采用热电冷联供 。但热电厂区域集中供 冷涉及因素多 ,为了具有针对性 ,更为明确 、更为简 化 ,作如下限定 :
1) 全部利用已有的设备和管理机构 ,即为三利 用 :一 ,利用已建成 (或新建) 的区域热电厂的热网首 站 ;二 ,利用已有的城市供热管网 (一级网 、二级网) 和换热站 ;三 ,利用已有的供热运行管理机构。
京市 2004 年夏季实测 ,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平 均高 3 ℃以上 。
随着发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日趋增多 ,我国 电网容量逐渐扩大 ,电力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 ,电 力系统和发电厂的调峰任务更加繁重 。目前 ,各大 电网的峰谷差高达最大负荷的 50 %以上 ,还有进 一步增大的趋势 ,这就要求 300 MW 及以上大容 量单元机组参与调峰 ,我国单元机组多采用低荷平 带方式调峰 ,即将机组暂时稳定在某一负荷下 (一 般在 50 %~100 %锅炉最大连续工况) 运行 ,以适 应系统或发电厂负荷调峰的需要 。在一个电网中 , 如果空调用电量过大 ,将导致调峰电厂容量增加 , 过多的电厂采用低荷平带调峰方式运行 ,将会降低 调峰电厂的效益和经济性 。
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 ,天然气和电的价格相对 低廉 ,人口密度小 ,没有大型燃煤区域性公共热电 厂 ,区域集中供冷 (尤其是以燃煤电厂为热源的) 的 优势不大 。主要发展天然气小型分布式热电冷系 统和以个体建筑为主的热电冷联供系统 。
针对国内现状 ,笔者认为热电厂区域集中供冷 符合国家政策 ,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但目前存在以 下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