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三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高中散文阅读解题方法1.明确全文主旨。
通过“题目、开头、结尾”三位一体找文章的主旨。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和有主旨倾向的重要句子。
2.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问的是什么)3.注意研究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2)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5)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4.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从哪儿答)阅读主观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6.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怎样答)根据对应句中相关的重要信息,提炼概括答案。
可采用自组语言表述法(问作用好处的题)、摘取语句组合法、合并同类法、取主去次法、去偏取正法、抽象法、抓中心句法(指出原因、概括特性要点的题)等。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很多人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筛选出来。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2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一.读懂散文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4
文学作品阅 读专题之一
如何快速读懂散文
5
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 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张守仁) 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 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索。(余秋雨)
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使每个
生命表述得更彻底,更有诗意。
6
散文的显著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 “ 形 散 ”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 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 神不散 ”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 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 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13
文章主旨如何表述
用了什么手法
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 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14
另外,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 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 作品的背景、作者等,这些都是 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
15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如何规范,有一 定的答题模式吗?经过摸索,探究历年 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总结出常见的几 种答题模式,供同学们参考仿用。
19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即使是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
贵的;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 宝贵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曾经拥有的灯下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
知身在何处的惆怅;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免失 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二 标题
、 结
段意层意、归纳主题
构 结构思路、谋篇布局
类
三
、 形象内涵
题型突破(一)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3大题型

题
型
一
题
型
二
题
型
三
跟 踪 检 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3大题型
结束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 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高考就此设题的侧重点在“梳 理”上,设问形式亦多样。
[常见设问方式]
(2015· 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 变化。(间接式提问) (2013· 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 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间接式提问)
题
型
三
跟 踪 检 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3大题型
结束
[例一]
(2015· 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 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 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 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题 型 一 题 型 二 题 型 三 跟 踪 检 测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类 3大题型
结束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 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 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直接式提问)
(2)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 的情况。(间接式提问)
题
(完整版)散文阅读答题模式

散文阅读答题模式题型一:“解释”题--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第一种:对重要词语的“解释”--“词句含义”的题型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模式: 1、词语含义及其特殊用法2、所在句子的含义(注:往往和词语的修辞义有关) 3、词句蕴含的情感第二种:对重要句子的“解释”命题形式: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答题模式: 1、表面意思2、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 3、深层含义4、作者的情感态度等题型二:“分析”题--针对文章内容技巧的分析题命题形式:分析“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第一种:从结构(内容)安排上答题(一)结构特点或方式☆答题模式: 1、指明结构特点或方式; 2、具体分析; 3、作用或效果(二)行文思路☆答题模式:(如果没有指出线索的,需要指出“线索是什么”) 1、如何开头;2、中间是如何展开的;3、如何结尾的。
第二种:从写法(技巧)方面答题命题方式:1、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请赏析“……” 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效果+内涵+情感命题形式:2、分析有什么“好处”和“作用”:☆答题模式:(1)答题角度明确--从形式和内容解答: 1、形式:包括A、结构作用,B、技巧效果,C、语言魅力等方面。
2、内容的分析:要答出“表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包括:A、(刻画了)……形象,B、(抒发了)……情感,C、(表达了)……主旨,、D(突出了)……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解题思路清晰--根据题目位置的特点回答“有什么作用”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开篇点题,统领全文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一)练习及答案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夏日里那一片荫凉王政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
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
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
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按的火辣和酷热。
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
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
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淸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上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
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
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淸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岀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淸理掉。
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岀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
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
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淸理了。
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复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
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疑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
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履在地而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
32散文阅读:句段作用分析题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 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 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 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 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第三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 檐”呼应了题目“屋檐”。“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属于记 叙,引出了后面的议论。
【自主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 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 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 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 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 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 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 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 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 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 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 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 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 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 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 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 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 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
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边练边悟(2012·重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
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正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
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正苦(寻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实现梦想);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再寻新梦)。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
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
这种方法叫作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
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
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
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
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有删改)2.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3.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4.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句段作用分析题的阅读与思考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
(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