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编7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爱情观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爱情观

《西厢记·长亭送别》: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元代,被尊为“曲状元”的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璀璨明珠。

其中,《长亭送别》一折更是被誉为“花间美人”、“天下夺魁”之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观。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起源于普救寺的邂逅。

在那个佛门清净之地,一见钟情的爱情种子悄然萌发。

崔莺莺的内心,早已被张生的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所打动。

然而,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家族的期望,她深知这段感情充满了艰难与险阻。

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崔莺莺的情感起伏与内心挣扎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更是成为了整部作品的灵魂。

在长亭送别的场景中,崔莺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她深知,张生的离去,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然而,她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对爱情的信仰。

她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来表达她对爱情的珍视,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念。

在她眼中,真挚的爱情远胜于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

崔莺莺的爱情观,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满足。

她对爱情的坚守,更是基于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送别的路上,她吟咏出“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的诗句,暗示着她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关心着周围人的命运。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唤醒人们对真挚情感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

《长亭送别》所展现的爱情观,不仅仅局限于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更上升到了对人性、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爱,超越世俗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中,《长亭送别》所蕴含的爱情观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爱情时,应坚守初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它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心灵的交融;它教导我们,爱情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无关物质的永恒与纯洁。

综上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所展现的爱情观是深刻而独特的。

京剧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

京剧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

京剧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段经典描写,它是一个承载着深情厚意的场景。

在这一段中,张生和莺莺相互承诺相爱一生一世,然后张生离别,莺莺在长亭上送别。

长亭送别,似乎成了古代文人墨客们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

长亭作为离别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于别离的思念和不舍。

而在《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更是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眷恋。

张生是一个才子佳人,而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

他们在相思之中相识,彼此倾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公开相爱。

于是,他们只能在西厢这个私密的地方相会。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爱情依然充满了坎坷与隐忍。

在《西厢记》的剧情中,长亭送别是他们分别前最后一次相见的场景。

这一场景中,张生与莺莺相互表达了对彼此的深深眷恋和相守一生的决心。

正是这份深情厚意,使得长亭送别成为了《西厢记》中最为动人的一幕。

长亭上,张生和莺莺相互依偎着,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和不舍。

张生说:“我将去远方,但我的心与你相连,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想念你。

”莺莺轻轻地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低声回答道:“我也会一直想念你,你是我的唯一,我愿意与你相伴一生一世。

”长亭上的风吹拂着两人的衣袂,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离别。

他们的身影逐渐远去,但他们的心却永远相连。

长亭送别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他们对彼此的深深眷恋和相守一生的承诺。

长亭送别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段凄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一种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段描写中,京剧表演者们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将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情感传递给观众。

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跳和眷恋。

正因为长亭送别这一段描写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使得京剧《西厢记》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更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珍惜。

长亭送别,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

长亭送别,是一段让人动容的场景。

它寄托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眷恋,也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纯真和美好的一面。

长亭送别(剧本)

长亭送别(剧本)

*** 小二用布头蹭蹭手,匆匆忙忙跑过去。

*** 老板娘算盘算账。

【老夫人】这茶水少了,再添点来。

【小二】好嘞,老夫人。

*** 小二把茶壶端走,住满了些又呈了上来。

*** 红云斟茶。

*** 张生转头看着崔莺莺发呆。

*** 红云把脸凑到崔莺莺耳旁。

【红娘】小姐,你看,哪里有个书生盯着你呢。

*** 崔莺莺惊奇,偷偷朝张生的方向看了一眼,又马上把头转了回来。

*** 张生连忙把头低下。

【旁白】张生见到崔莺莺容貌俊俏,不禁在心里赞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却也知自己刚刚那番盯着别人看,有失礼节,饮了几口茶便匆匆离开。

【张生】小二,结账。

【小二】一共是两文钱。

*** 张生从口袋里拿出两枚钱币,一枚不慎滚落,直到莺莺脚边。

*** 红云弯腰去捡,抛回给了张生。

*** 崔莺莺回头看发生了什么。

*** 张生对着莺莺、红娘尴尬的笑笑。

【老板娘】钱收好了没啊,小霖子,又在折腾啥呢!*** 张生收回目光,离开。

----------------------------------------------------------------------------------------------------------------------<音乐- 佛寺>*** 地点:普济寺花园*** 张生上,停立在月光下。

【张生】(念)银河倒泻影,花荫布满庭。

【崔莺莺】红云,开角门。

【红娘】是啦!*** 红娘捧香盘上,开角门设香案。

*** 崔莺莺随上。

【红娘】小姐,香案摆好了,烧香吧!【崔莺莺】一炷香愿亡父早升仙境。

二炷香愿老母长寿康宁;三炷香——三炷香——<音乐渐停……>【红娘】小姐呀,每晚你祝到这三炷香,怎么都没有下文呀?* 崔莺莺羞无语。

【红娘】我来替小姐祝告吧!* 崔莺莺笑着看着红娘,好奇、嗔怪的样子。

* 红娘也拿起香,学样叩拜道。

【红娘】愿小姐早配个如意相公。

【崔莺莺】(羞)红娘,羞得调皮!心中无限伤情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作品思考领悟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作品思考领悟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杂剧作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君瑞在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与离别的痛苦。

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思考领悟: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作品展示了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以及崔夫人对婚姻和礼教的坚持。

这种冲突体现了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是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崔莺莺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她不畏礼教的束缚,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幸福,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地位。

离别的痛苦:作品通过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离别的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体现在崔莺莺和张君瑞身上,还体现在其他人物身上。

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的艺术价值:《西厢记·长亭送别》作为一部经典的杂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总之,《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欣赏该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爱情、人性、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悟人生的真谛。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以形衬情的手法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以形衬情的手法

简述西厢记长亭送别以形衬情的手法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元曲中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而其中的长亭送别场景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亭送别正是通过形衬情的手法,将人物情感与场景描写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幕,情节发生在离别之际。

柳永和玉环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他们只能在长亭上相会,表达彼此的离别之情。

这一场景通过对长亭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长亭的描写给人一种离别之情。

长亭作为离别的背景,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伤感的氛围。

长亭高耸入云,与天相接,使人感到无尽的遥远和无奈。

同时,长亭四周的景色也增添了离别的伤感,比如长亭外的杨柳依依,仿佛在诉说离别的哀愁。

这种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离愁别绪。

长亭的描写也衬托了人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柳永和玉环在长亭上相会,彼此倾诉离别之情。

长亭作为背景,使得他们的离别之情更加鲜明。

他们站在长亭上,相互凝望,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和眷恋。

长亭旁的杨柳也仿佛在为他们的离别而黯然神伤,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在这一场景中,作者还通过描写人物的举止和言谈,进一步衬托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柳永和玉环相互依偎,低声细语,表达着彼此的惜别之情。

他们的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这种形衬情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场景通过形衬情的手法,将人物情感与场景描写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离别之情。

长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同时也衬托了人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对人物举止和言谈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读者对他们情感交流的感受。

这种形衬情的手法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这一离别之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2.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示例: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

(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3.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4.话剧西厢记之长亭送别
第一幕外景白天
角色安排:老夫人,长老,崔莺莺,张生,红娘
老夫人: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和小姐来到。

话外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语毕,张生,崔莺莺,红娘上场
红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崔莺莺:你哪知我的心里啊?见安排着车马,不由的让人生气,有什么心情打扮得娇滴滴的媚。

到了长亭,表演拜见老夫人的动作
老夫人: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

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往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考取一个状元回来。

张生:小生托老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把取得官职看得像从地上拾取一根小草一样容易。

长老: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红娘进酒
话外音: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崔莺莺:我见他眼泪汪汪不敢掉,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

(长叹一声,假装整理衣服)话外音: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老夫人:小姐,把酒斟满。

红娘斟酒,崔莺莺端起酒杯。

崔莺莺:请吃酒,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深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离别情更增十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娘:姐姐不曾吃过早饭,饮一口汤水。

崔莺莺:红娘,什么汤水咽得下!
话外音:拿来的酒和饭,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老夫人:套上车儿,俺先回去,小姐和红娘随后来。

[老夫人下,张拜别]
长老: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留意,鞍马上保重![长老下]
第二幕崔莺莺张生红娘
崔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间?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啊。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崔莺莺:你不要担忧,“齐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么会生此念啊?有违情意如同此杯!
崔莺莺:夫妻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归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

(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

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

(欲行)
莺莺: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拿出手帕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鸳鸯啊!
话外音: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