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 九上 语文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课题: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编)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和要点,提取并运用文章信息,完成相关的语言运用任务。
2.能够分析文言文中的文体特点,熟练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能够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写出优美、准确、生动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部编版内容。
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践、练习。
3.教学重点:解读文言文、运用修辞手法。
4.教学难点: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运用修辞手法写作。
三、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1)教师自我介绍。
(2)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2.文言文阅读理解(1)教师先导入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
(2)教师给学生发放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3)学生独立回答问题,并将答案讲解给全班学生听。
(4)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3.文言文语法练习(1)教师给学生布置文言文语法练习题,并解释相关的文法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3)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答案,并给出正确答案。
4.修辞手法运用(1)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
(2)学生阅读给定的文章,并找出其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
(4)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写作练习(1)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用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文章。
(2)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并在小组间进行互相修改和讨论。
(3)学生将自己的文章朗读给全班学生听,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
四、教学资源:1.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部编版。
2.辅助教学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文语法练习题、修辞手法案例。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准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3.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写出优美、准确、生动的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中“不戴盖而出者”的故事;2.掌握《孟子》选段的阅读技巧;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孟子》选段的阅读技巧;2.难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孟子的形象以及与朱熹的对比来引入本单元学习的主题。
2.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孟子》选段的背景和意义;•学生分组阅读选段,并理解其意义;•小组讨论选段中的修辞手法;•选择一名学生代表进行诵读。
3. 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4. 指导学习•分组讨论选段中的修辞手法;•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选段中的人物形象。
5. 合作探究•学生们分成小组,各自选择不同的选段进行阅读,然后交流归纳各自选段的特点;•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察。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其在选段中的运用;•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归纳总结。
7. 小结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重点复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堂引导、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并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形象。
通过此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孟子》有了初步的了解,还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掌握《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3.理解《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鉴赏《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2.难点:掌握《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李白·月下独酌》的诗句和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配套教案全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配套教案汇总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题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1. 课文研究:通过精读和泛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文字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
2. 题练:设计不同类型的题,涵盖课文的语法、词汇、理解等方面,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 写作训练:提供多种写作题材,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分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利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互相帮助,提高研究效果。
3.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
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讲解。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辅助教具:准备相关的辅助教具,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以上是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教材中的课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朗读、理解课文;2.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短片等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4.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5.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6.实践法:通过课外作业、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Unit 1:课文导学(1课时)课程目标:通过教师的导学,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关于课文内容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讲解课文背景知识:通过给学生讲解课文背景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学生提问阶段: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并进行讨论与思考。
4.小结与导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并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Unit 2:课文阅读与理解(4课时)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与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课文朗读与讲解:教师为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读课文,与组员交流,互相学习;4.问题导入与思考: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5.学生发言与总结:学生就问题进行答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一:《红楼梦》第一回阅读及赏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主动思考,及时解决问题。
2.提供合适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小说的欣赏,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2.理解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红楼梦》第一回文本、小组分工表。
学生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谈谈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
二、导入活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小说封面,以及第一回的标题和开头,推测故事内容。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整体预测。
三、阅读与解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回,注重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贾雨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各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并汇报结果。
四、欣赏与分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对小说语言艺术的感受,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第一单元教案1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时间如同流水一样快,转眼间,又是新学期的开始了,咱们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写教案备课的吧,知道九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希望您能喜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积累感悟文中精彩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掌握本节课的论证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反思。
顺势导入课题。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
(讲解一两个即可)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提问: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总——分——总。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开头领起全篇,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
第二部分(2-8):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别谈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设置小组讨论)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案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赏析一词:我认为“”一词好,好在……描绘一句:“”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明确:“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明确: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
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
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评古为论今作铺垫。
,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七、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毛泽东景:江山多娇(望)评:古代帝王(惜)颂:人民大众(主旨)八、教学反思: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
”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