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反思

合集下载

《弟子规》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3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以下是《弟子规》的几篇读后感。

篇一、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 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篇二、弟子规读后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

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

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精选8篇)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

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流传下来的处世哲学与诸多的生存智慧。

《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们背《弟子规》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后来,在孩子读译文的时候我却被其中的道理和感悟深深的吸引了,这其中的寓意和指导方向不正是我天天思考的如何培养孩子正确成长的育儿经吗!。

尤其是里面三字押韵的节奏,更加让人明了易懂又清晰好记。

那一个个催人警醒的小故事,那一句句谙世谨身的警句忠言,让我流连忘返,感受颇多。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刚刚学完这一段,孩子就明显的改变了挑食的坏毛病,以前吃饭挑三拣四的身体瘦弱多病,慢慢的,不仅长胖了,还长壮了,亲戚们还问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来《弟子规》就是偏方;“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这一段对我儿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就爱摇腿扭腰,没有一会儿闲着的时候,后来,他一闲摇的时候我就念这一句,再后来,他自己一摇晃自己就会想到这句,渐渐的,他就板住自己了,现在,他同学的家长还夸他长大了,老实了,我认为是《弟子规》让孩子成长成熟了。

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非浅。

《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

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弟子规》读书心得通用15篇

《弟子规》读书心得通用15篇

《弟子规》读书心得通用15篇《弟子规》读书心得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弟子规》。

这本书讲的是做人的基础,要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

要认真学习,诚实做人。

要热爱劳动,整洁卫生。

孝顺篇:是讲要孝顺父母和长辈,还要爱护帮助比你小的人。

尊长篇:就是讲的要尊敬长辈,比如说,在坐下或走的时候要让长辈先,自己后。

大人叫你的时候是应该及时回答的,不能慢慢吞吞,或不回答。

慎行篇:穿衣服的时候,要穿的整齐,在小时候是不能喝酒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应该叠好被子,才能下床。

下床之后,还要刷牙和洗脸等。

交往篇:做人是不能胡说八道的,而要诚实,也不能撒谎说谎话,做事的时候不要急。

学习篇:在学习的时候,是要一心一意的,而不能三心二意。

在看书的时候要安静,而不能吵闹。

在写字的时候要写得漂亮,而不能写的很丑陋。

借来的书,看完的时候,如果还想看的话必须先还回去,再借来看。

这本书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

希望同学们都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不信不立”。

作为一名高级动物,一个人讲究诚信是最基本的。

“信”穿透人的躯体,穿透人的灵魂,让它夺目和耀眼。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本句话虽然短小精练,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想大家都撒过谎吧,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但如果张口就骂人,瞪眼就说谎,那样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敬而远之,最后彻底不和你接触。

我希望大家说话要注意,都要说实话,但也不能太实在了。

我想六中对于口才教育是非常合格的。

在六中的课堂,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嘴儿好,更应该诚实。

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每天都有演讲来锻炼我们的勇气,有时候轮到了自己演讲的时间而没有准备这又成了失信。

《弟子规》还教会我们吐字要清晰,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保持洪亮的嗓音,声音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应该让师长们听见。

犯了错误要及时承认,要敢于面对缺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过能改,归于心。

倘掩饰,增一辜”。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

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

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

“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

《弟子规》及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

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人人发了一本《弟子规》,听老师说,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教诲而编成了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自从老师发下这本书,我就天天读,读完以后,妈妈说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为我在路上看见垃圾就会自觉捡起来,看见有人摔倒了,我会把他扶起来;在家里,妈妈让我帮忙拿东西,我就会赶快去拿,以前我没学《弟子规》的时候,在路上见到垃圾我踢来踢去,也不听妈妈的话,我现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错了。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2篇)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2篇)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2篇)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2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1起先,我们非常不耐烦,每日所诵的东西太多了,一下子文言文一下子语文书的,绝对容不得再加一个弟子规了。

周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不情愿,信誓旦旦地和我们解释道:“弟子规读了好的,你们可以从中悟得一些道理。

现在可能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没过多久,你们绝对会迷上弟子规的。

”周老师的话让我们对弟子规有了些兴趣,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嘿!的确,周老师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真的对弟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天上课前同学们都会认真的诵读。

弟子规也确确实实地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让同学们举止都变得文文雅雅的。

比如,弟子规中有一句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我感到非常惭愧。

因为平常喜欢玩电脑,即便是爸爸妈妈在喊也懒得动身。

学了这一句之后,我开始改变了这种坏习惯,爸爸妈妈每次一喊我,我就马上过去,一点都不拖延时间,爸爸妈妈连连夸我是好孩子呐!我脸红了。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这都是因为受了弟子规的影响啊!我还买了一本弟子规的书,上面不仅有释义还有典故,使我很受启发。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句的典故。

就是在东汉有个孩子才九岁,他叫黄香,因为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的身体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太冷,他都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亲上床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他就先拿着扇子把床搧凉,再请父亲上床睡觉。

看了这个典故,我非常感动,也懂了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黄香是不是只有做冬温夏凊?当他有时时去关怀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生活起居,他都会尽心尽力去付出。

弟子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弟子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弟子规教学反思(精选3篇)弟子规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教学反思1 “弟子规”讲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

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幼儿对《弟子规》的学习,从培养兴趣入手。

在开展《弟子规》教学时,我先让幼儿观看视频,对着视频用手比划着,指点着上面的文字,大多能读出上面的文字。

每当学习《弟子规》时,他们便跑到老师身边兴奋地说:“让我来读,让我来读吧!”这样一来其他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了。

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也能保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班在教授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比如《弟子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

我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

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午睡前诵读几遍。

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

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利用读音的轻、重、快、慢、高低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几个字,幼儿读最后一个字;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趣味性。

1、学生行为习惯的明显好转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出现老师喊没人应、打打闹闹、乱扔东西等不良现象,我们就从品德教育入手:当家长来接,老师及时提醒幼儿《弟子规》中父母喊自己时,应该怎样做?这时全班齐声喊:“我们要赶快答应。

”那些不听话的,即使不情愿也会很快地跑到老师和父母身边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我们学“冬则温……”时,要求幼儿回家给长辈洗脚,捶背等,真正理解经典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有了关心大人的行为了,他们非常感动。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弟子规》读后感1在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弟子规》,感到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原名为《训蒙文》。

正如名字所说,它是能告诉我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信》篇中的“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因为这几句话说明了凡是开口说话,就首先要讲信用,那些欺诈不实的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比如说,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与别人约好的事,要时刻记在心中,一定要做到。

我们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还学过宋庆龄奶奶的一个小故事“我不能失信”,介绍的是宋庆龄奶奶小的时候因为答应了下午教小珍叠花篮,没有去她最想去的伯伯家,没有去看她最喜爱的鸽子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诚实守信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你失信于他人,那么别人就不会信任你,你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碰钉子”、“摔跟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而如果你诚实守信,那么恰好相反,你做什么事情都会顺利,哪怕做错了也会有人来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弟子规》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所以,我以后要多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懂它,还要按照书中的礼节做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2弟子规这本书读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我读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弟子规这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从我身上你就可以体会到了 .我姐姐在暑假回来了,我和姐姐半年没见了,一见面就拥抱,可没过几天,我们就和往年一样吵起来了。

妈妈自然就不高兴了,一直在批评我。

如果我和姐姐不吵架,和睦相处,一家人就其乐融融,妈妈爸爸高兴,对他们的孝道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在“余力学文”中说道:一味的读死书,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但如果一味地做而不读书,也是不对的。

正所谓孔子写的《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了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即明白了如何做人,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弟子规谨篇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想5篇

[弟子规谨篇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想5篇

[弟子规谨篇读后感]弟子规心得感想5篇篇一: 弟子规心得感想5篇1.弟子规心得感想作文《弟子规》的“亲仁”里有那么几句话: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人,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几句话说: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

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得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

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就能得到熏陶,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久而久之,而我们就可能被接近和同化。

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一个人人生的失败。

正如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

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课堂教学反思
新飞大道小学杨智会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

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

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

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

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

语文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学习需要。

教学《弟子规》,也应该如此。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教学契机,给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新授内容太少,十几分钟学生很快就学会背熟;拓展的故事和本节课的内容不太符合,如果是尊敬长辈之类的故事会更好;最后安排了欣赏《弟子规》歌曲,用时十几分钟,时间太长。

今后努力方向:
认真钻研教材备课是挖掘找结合点是上好课的前提,关键是要靠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增强《弟子规》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用主题来感染学生,优秀作
品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志趣。

而这一切功能又集中的表现在作品的主题上;二是用人物形象来打动学生。

教材中塑造众多感人的人物想象,如:刘备、花木兰。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美、内在美,使学生受到感动之时,灵魂也得以净化;三是用故事情节激励学生,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表现人物美德的情节,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激动、向往,从而情动于衷,深受感染;四是用强烈感情陶冶学生,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准确的揣摩和把握故事的感情,以包含激情的讲述、以生动的表情动作把人物的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弟子规》教育。

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的敬仰他、尊敬他。

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养。

‘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

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

《弟子规》课堂教学反思新飞大道小学杨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