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链接从初中所学的得失氧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到从元素化合价升降观点理解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或偏移。

(2)重新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及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思想,知道化学概念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化学知识又服务生活服务社会,体验化学概念从生活经验到理性规范的演变过程。

二、【教学重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三、【教学难点】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四、【课时设计】氧化还原反应共2课时,五、【教学策略】讲授法、教室多媒体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图片:①3Fe+2O2Fe3O4;【回顾设问】在九年级,我们把以上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做什么反应?【观察、思考、回答】氧化反应。

①从科技图片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反应入手,更易于学生理解②复习九年级教材中氧化反应的概念,为本节课的提升做铺垫。

【过渡】还有这个反应我们也很熟悉。

思考、回顾九年级教材中还原反应的概念。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复习九年级教材中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同时,为后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提供素材。

【过渡】在九年级,我们先学习了氧化反应,再学习还原反应的,那么这两个反应有没有必然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聆听、思考承接学生原有知识,设置疑问,引入本节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节为高中化学必修一(鲁科技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教材依据】【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本节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活动探究,总结得出结论。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本节课通过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探讨氧化还原的本质。

教材分析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中学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并能根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但是,没有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更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由于得氧失氧并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本节课引导学生直接从化合价的层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认识化学中常用的元素的化合价,有能力分析清楚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也初步了解了电子转移对元素化合价的影响。

为课堂上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来自各个初中,讨论问题能力参差不齐,但是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前期培养,分析,讨论的能力有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②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掌握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过程与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陈薇)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陈薇)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二中学陈薇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分类方法的学习我们知道,不仅物质可以分类,化学反应也可以分类。

【思考与交流1】(1)请分析下列反应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将序号填入下表:①H2+CuO △H2O+Cu ②2Cu + O2△2CuO③H2 + Cl2点燃2HCl ④CaO + H2O === Ca(OH)2⑤HCl + NaOH === NaCl + H2O ⑥Fe + CuSO4 === FeSO4 + Cu⑦CaCO3△CaO+CO2↑⑧CO + CuO△Cu + CO2⑨2KClO3△2KCl+3O2↑⑩NaCl + AgNO3 === NaNO3 + AgCl↓表1:(2)除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学反应还可以根据物质得失氧的情况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问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还原反应?【学生】①是还原反应,⑤是氧化反应【教师】在H2+CuO △H2O+Cu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铜,发生还原反应,而氢气得到氧变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都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⑤可以看作是H+得了O,能否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③没有氧参与反应就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过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早期化学家们以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作为出发点,认为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分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化学研究的需要了,因此,我们需要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 请你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将序号填入下表:表2:【教师】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反应分成两大类: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讲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oxidation);反应物所含某种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为称为还原反应(reduction)。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

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

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通过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能画出其交叉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能提高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1.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2.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分类依据不同,而使用范围不同。
3.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作业
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得氧失氧(起源)——化合价化(特征)——电子转移(本质)
选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的。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分析3个氧化还原反应,找出共同具有的特征并得出: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通过习题设置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新标准,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提炼
从化合价角度判断2个氧化还原反应,总结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原理。
学生阅读总结,
教师动画演示
通过阅读教材36页3、4两个自然段总结内容及动画的演示,分析电子转移引起化合价的变化的原因。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观察铁铜原电池实验中电流表的偏转,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对其反应进行电子转移的分析。
给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总结回答,
教师提炼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变化,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培养学生知识概括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讨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用数学“维恩图” 或“交叉分类法”表示)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摘要:本文对化学课《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做了教学设计关键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1.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目标,行为动词是能认识,学习水平是认识,学习内容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认知目标,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水平是了解,学习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教材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为主线,很好的体现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学情分析:优势: 学生已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依据;及化合价的知识。

劣势:从原子结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确定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为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教学流程: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健康小提示:近期猪牛羊肉价格较高受到冷落,海鲜类产品倍受青睐,专家忠告“不能同时大量食用海鲜和青菜。

”猜测不能同时大量食用海鲜和青菜可能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化学,创设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合理饮食教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二、合作解疑,尝试新知【提出问题】1、请列举几个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发生的吗?(以H2+ CuO= H2O + Cu为例从得失氧角度说明)【阅读、交流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巩固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练一练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若是,请标出得失氧的情况?(1)Fe2O3 +CO = 2Fe + 3CO2 (2)2Na + Cl2 = 2 NaCl【发现问题】(2)没有氧的得失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角度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思考、交流2】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升降情况的关系?如何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板书】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特征)【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重新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范畴进行思考。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教师活动1.展示小车,并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动。

2.引导学生思考电子转移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学生活动1.回答问题,尝试解释小车启动的原因。

2.探究电子转移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小车为什么会动,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层面间的关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环节三:实验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活动1.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学生活动1.进行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结果,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教学环节四: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

2.指导学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引导学生思考绿色环保的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

2.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思考绿色环保的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五:课堂总结,知识回顾教师活动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回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3.提出下节课的研究任务。

学生活动1.听取教师总结和回顾。

2.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

3.接受下节课的研究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和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研究做好准备。

将小车平放在桌面上,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通过对比加酸前后小车的运动状态,讨论小车启动的原因。

研究任务2:从元素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评价任务2:检测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水平,包括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和微粒水平。

研究任务3: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来建立认识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教学过程(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
引入新课课堂探究
提出问题随堂检测展示:部分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图
片。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所反应出来的变化应
该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展示:活动一: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
展示:Fe+CuSO
4
═FeSO
4
+Cu这个反应是不是
氧化还原反应?
展示:活动二: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
评价展示:
特征: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
是氧化还原反应。

观看图片,自主思考。

(1
分钟)
请阅读教材P35页第一段
内容,并结合思考与交流
完成下列问题:(2分钟)
1、请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
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
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
什么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学
案【自我完善】并请一位
同学呈现。

(2分钟)
自主思考。

请结合教材P35页思考与
交流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3分钟)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学案
上的【自我完善】并随机
呈现(5分钟)
请用已学知识,判断以下
两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氧
化还原反应?请标出反应
中各元素化合价并加以分
析。

(2分钟)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
热情。

从初中已
有知识出
发,从得失
氧角度深
入的了解
和认识氧
化还原反
应。

延伸思考,
氧化还原
反应的变
化特点,总
结氧化还
原反应的
特征。

培养学生
的自我总
结能力。

巩固已学
知识,并为
下个活动
的开展进
行衔接。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
提出问题
成果展现反思提升展示:活动三: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
展示:NaCl和HCl的形成示意图
评价展示: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和偏向)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展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请大家结合教材P36-37
内容思考化合价的升降是
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在
上述两反应中表达出来?
(3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及所
学知识与小组成员讨论交
流,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5分钟)
请各小组将讨论结果综合起
来,并选一名代表上台分析化
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7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学案上的
【自我完善】。

(3分钟)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教
材P37页——学与问。

(5分
钟)
自我总结(2分钟)
通过问题的
思考,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
法,从而掌握
氧化还原反
应的本质。

让学生能够
理解并掌握
氧化还原反
应特征与本
质的关系。

培养学生
的自我总
结能力。

让学生利用
已学知识,拓
展延伸应用。

课堂小结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作业布置学案课后练习:1,2,3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