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精彩教案最新

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精彩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主题为“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
2. 学会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3.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电子转移的理解。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如铁生锈、电池放电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反应。
2. 知识讲解(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
(2)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及电子转移过程。
4.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氧化还原反应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特征。
2. 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
4.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理由。
(2)分析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及电子转移过程。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但部分学生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防腐蚀、电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氧化还原的概念;2.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3.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4.能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与配平教学设计:【基础知识复习】一、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2.本质:反应过程中有。
3.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
例1.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A. 2Na2O2+2H2O=4NaOH+O2↑B. Cl2+H2O=HCl+HClOC. ICl+H2O=HCl+HIOD. 2KMnO4+16HCl(浓)= 2KCl+2MnCl2+5Cl2↑+8H2O4.电子转移表示法:(1)双线桥法——“谁变谁”双线桥法:分别用两条箭头表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可以表示出同一元素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意义)。
注意: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②箭号起止为同一元素;③在线桥上要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得失电子数目应相等。
例2.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 NO↑+ 4H2O(2)单线桥法——“谁给谁”单线桥法:用一条箭头从失电子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①箭号起点为失电子元素,终点为得电子元素;②在线桥上只注明电子转移的总数不标得与失。
例3.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例4.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1)Zn + 2HCl== ZnCl2 + H2↑是点燃(2)CaO + H2O = Ca(OH)2否S + O2 === SO2 是通电高温(3)2 H2O === H2 ↑+ O2↑是CaCO 3=== CaO + CO2↑否(4)Mg(OH)2 + 2HCl == MgCl 2 + 2H 2O 否★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优质课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质课--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类氧化还原反应。
张吉林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能够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氧化还原反应,从最初的氧的得失特征到表面价态的升降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本质,学习由外到内的抽象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价涨落和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价态教学的主线:得失氧升降电子转移表观理解特征理解本质理解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介绍]1。
将刚去皮的苹果与放置了很长时间的苹果进行比较。
颜色的变化是什么?2.浸泡过的绿茶在静置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学生活动[答]1。
苹果由粉绿色变为黄棕色;2.绿茶的颜色久而久之会变深。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例子中介绍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复习初中所学的知识,请列出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讨论和交流这种反应的分类标准。
【思考与讨论】氧化反应:2mg+O2=2MgO还原反应:CuO+H2==Cu+H2O分类标准:得氧和失氧巩固初中所学知识【过渡】请再想一想:上述两个反应中是否只有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例如:CuO+H2==Cu+H2O[总结]可以看出有收益也有损失。
如果一种物质获得氧气,另一种物质就必须失去氧气。
换句话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我们称这种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什么?教科书第33页有三个关于思考和交流的方程式。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复习》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专题三氧化还原反应考纲要求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辨析例1.【2017 天津卷】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变式探究1】(2016·上海,13)O2F2 可以发生反应:H2S+4O2F2 →SF6+2HF+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是氧化产物B.O2F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若生成4.48L H F,则转移0.8m o l电子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变式探究2】Na2S2O3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其还原性较强,在溶液中易被C l2氧化成S O,常用作脱氯剂,主要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
工业上可利用反应Na2CO3+2Na2S+4SO2===3Na2S2O3+CO2 制取Na2S2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2S2O3 只有还原性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每生成1m o l N a2S2O3,转移4×6.02×1023个电子D.标准状况下,每吸收4m o l S O2就会放出22.4L C O2考点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性质强弱规律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元素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可从“热>冷”(温度)、“浓>稀”(浓度)、“易>难”(反应条件、剧烈程度),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电池原理、电解池中离子的放电顺序等角度判断;还要学会从化学反应方向的角度判断“剂>物”(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2.反应先后规律同一氧化剂与含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即强者优先反应。
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详细内容包括:4.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4.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4.3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4.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
2. 学会使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正确标注化合价变化。
3. 能够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解释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难点:双线桥法的应用及化合价变化的标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化学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属腐蚀、燃烧等氧化还原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①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②介绍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并进行示例分析。
③讲解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并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5分钟)演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2. 双线桥法的表示方法3. 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注化合价变化。
(2)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
2. 答案:(1)[答案略](2)[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程度,以及双线桥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公开课教案】《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高考说明中的要求及要求层次氧化还原反应(层次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层次Ⅰ);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层次Ⅱ);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配平反应方程式及有关计算(层次Ⅲ)。
2.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始末,高三学生站在已学习完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的高度上,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层面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全面整理、归纳、提升。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高三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的台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方法为主线。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六人,组长负责制。
技术准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具体如下:①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
②用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得出反应原理(5分钟半开放) 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
②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后记录、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反应原理并交流,填写在学案上。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秀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秀1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
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启发讨论[复习引入]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问题情境]标出2KBr+Cl2=Br2+2KCl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学生活动〗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强调提醒]a.“e-”表示电子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学生活动〗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问题情境]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4)NaOH+HCl=NaCl+H2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如下:〖教师活动〗[拓展视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优秀5篇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优秀5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穿插在高一化学第四章囟素中进行学习的,这节内容的学习,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反应、理论及应用。
如: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化学电池等。
只有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直观地理解反应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包括两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还原的本质,其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种概念极容易混淆。
如按教材的授课顺序,不能最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本人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重组了新的知识网络:通过从三个角度分析教材,从而掌握四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三个角度:得氧失氧的角度、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得失电子的角度。
体现了在二期课改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通过断裂旧的化学键形成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这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反应行为,人的肉眼是看不到了,反应速度也是极快的,为了让微观的世界行为以宏观的形式反应出来,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反应过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结合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3、氧化还原理论,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弱势,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失去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张吉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
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 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片面)
2、特征认识: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3、本质认识:电子转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