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一)1、有关概念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的依据:化合价是否有变化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性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性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被还原: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产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生成的产物2、概念间的关系<height=42>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1)双线桥法1、两条线桥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对准同种元素2、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3、箭头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1、一条线桥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2、不需标明"得"、"失"电子,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

3、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4、单线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colspan=2>(3)分解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就,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colspan=2>(4)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5、常见的氧化剂6、常见的还原剂<>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1)氧化剂2>非金属元素2><width="72%"height=25>非金属活动顺序:f>o>cl>br>i>s<width="72%">同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性增强:cl>s>p<width="13%"rowspan=2>(2)还原性<rowspan=2>金属元素<rowspan=2><height=23>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width="72%">同主族从上往下,还原性增强:mg<ca<ba<colspan=4>(3)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colspan=4height=26>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colspan=4>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colspan=4>(4)浓度、温度、酸碱性等:<colspan=4height=21>如:浓hno3的氧化性>稀hno3,加热时浓h2so4的氧化性增强,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增强等。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3.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教学资源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带有习题和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特征;3. 解释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教师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演示;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3. 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示范实验和讲解内容,完成相关习题;2.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澄清疑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写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 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

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

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教案

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教案

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教案
目标: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根据物质的氧化态变化判断其是否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3. 能够编写和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简单的例子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二、讲解
1. 讲解氧化和还原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氧化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
4. 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
1. 进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物质;
3. 引导学生编写和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四、练习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2. 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
1. 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深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多知识。

六、作业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写一份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2. 提醒学生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教案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 + 3Cl2 2FeCl3H2 + Cl2 2HClCl2+H2O 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 O2↑+ 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主题为《氧化还原反应》。

详细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 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实例。

3. 让学生掌握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燃烧等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及判断方法,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判断方法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实例4. 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理由。

(2)指出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3)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方法以及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移液管、滴定管等。

•实验药品:浓硫酸、亚硫酸钠五水合物(Na2SO3•5H2O)、重铬酸钾(K2Cr2O7)、甲酒(CH3OH)。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整理和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

–配制好浓硫酸溶液(注意安全操作)。

2.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取一个干净的试管,用滴定管将5mL浓硫酸加入其中。

–再加入适量亚硫酸钠五水合物溶液,并轻轻摇匀试管,观察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若观察到颜色变化,则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测定反应物质的摩尔比例:–取一个新的试管,装入10mL亚硫酸钠五水合物溶液。

–用滴定管分别加入2mL重铬酸钾溶液和3mL甲酒。

–摇匀试管,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所添加的重铬酸钾和甲酒的体积。

4.计算摩尔比例:–根据所转化的物质体积和摩尔数之间的关系,计算亚硫酸氧化为硫酸的摩尔比例。

四、安全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实验室规范和安全操作流程。

2.注意使用防护手套、实验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3.高浓度的硫酸具有强腐蚀性,需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4.在进行反应时要保持实验环境通风良好,避免产生有害气体。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本次实验数据分析后得出:亚硫酸钠经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了硫酸钠。

从实验数据中计算得出的物质摩尔比例可以用来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演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该反应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精神。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并将其扩展到更多领域中。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备课教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 掌握氧化和还原的定义;3. 能够正确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氧化和还原的定义;3.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解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剂瓶等;2. 教学资料:化学教材、化学实验手册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 提出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在反应中如何体现?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2. 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3. 指导学生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讨论和解析;3.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

四、巩固(1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点,强化理解;2. 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习题,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正确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1.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概念定义注意点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被氧化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被还原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氧化产物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得的生成物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种产物,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物。

如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中,Fe2O3和SO2均既为氧化产物,又为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的生成物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KMnO4等(4)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 n、Fe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Na2SO3、FeSO4氧化性得到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氧化剂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有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例1]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

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aTiO2+ bCl2+ cC aTiCl4+ c CO ……反应①TiCl4+2Mg Ti + 2MgCl2 ……反应②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④a=1,b=c=2;⑤每生成19.2 g 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 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⑤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①单线桥法。

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

例:2e-MnO2+4HCl(浓)MnCl2+Cl2↑+2H2O②双线桥法。

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

例:得2e-——MnO2+4HCl(浓)MnCl2+Cl2↑+2H2O失2e-——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

例:得5×e3Cl2+6KOH KClO3+5KCl+3H2O失5e②归中反应。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

例:得5e-KClO3+6HCl3Cl2+ 6KCl↑+3H2O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非金属,得到电子还原成非金属阴离子越容易,其阴离子失电子氧化成单质越难,还原性越弱。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规律:反应物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生成物中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物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生成物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如:Mn02+4HCl(浓) MnCl2+C12↑+2H202KMn04+16HCl(浓)=2MnCl2+5C12↑+8H2O后者比前者容易(不需要加热),可判断氧化性 KMn04>Mn025.根据反应速率的大小来判断:如:2Na 2SO 3+O 2=2Na 2SO 4(快), 2H 2SO 3+O 2=2H 2SO 4(慢), 322SO 2O SO 2催化剂∆+ , 其还原性: Na 2SO 4>H 2SO 3>SO 26.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来判断:如:22CuCl Cl Cu 点燃+,S Cu S Cu 22∆+, 即氧化性:S Cl 2>。

又如:O H 2SO Br SO H HBr 2222)(42+↑+∆+浓,O H 4S H I 4SO H HI 8222)(42+↑+=+浓,即有还原性:H B r H I >。

7.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在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的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金属的还原性强。

8.根据电解池中溶液里阴、阳离子在两极放电顺序来判断。

如:Cl -失去电子的能力强于OH -,还原性:-->OH Cl 。

9.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判断:(1)对同一周期金属而言,从左到右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

如Na 、Mg 、A1金属性依次减弱,其还原性也依次减弱。

(2)对同主族的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

如Li 、Na 、K 、Rb 、Cs 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其还原性也依次增强。

(3)对同主族的非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

如F 、Cl 、Br 、I 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其氧化性也依次减弱。

10.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进行判断: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一般来说,同种元素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价越低还原性越强。

如氧化性:Fe 3+>Fe 2+>Fe, S(+6价)>S(+4价)等,还原性:H 2S>S>SO 2,但是,氧化性:HClO 4< HClO 34< HClO 24< HClO 。

注意:①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其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会有所不同。

如:氧化性:HNO 3(浓)>HNO 3(稀);Cu 与浓H 2SO 4常温下不反应,加热条件下反应;KMnO 4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比在中性、碱性条件下强。

②原子的氧化性一般都强于分子的氧化性。

如:氧化性222O O Cl Cl F F >>>、、等。

[例2]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①16H ++10Z -+2XO 4-=2x 2++5Z 2+8H 2O ②2A 2+ +B 2=2A 3++2B - ③2B -+Z 2=B 2+2Z -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

B.Z元素在①③反应中均被还原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3+D.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2+、B-、Z-、X2+常见氧化剂(1)非金属性较强的单质:F2、Cl2、Br2、I2、O3、O2等(2)变价元素中高价态化合物:KClO3、KMnO4、Fe3+盐、K2Cr2O7、浓H2SO4、HNO3等(3)其它HClO、MnO2、Na2O2、H2O2、NO2等常见还原剂(1)金属性较强的单质K、Na、Mg、Al、Fe、Zn(2)某些非金属单质:H2、C、Si等(3)变价元素中某些低价态化合物:H2S、HBr、HI、Fe2+及盐,SO2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配平原则: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2.化合价升降法的基本步骤为:“一标、二等、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指的是标出反应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注明每种物质中升高或降低的总价数。

“二等”指的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为两个互质(非互质的应约分)的数交叉相乘。

“三定”指的是用跟踪法确定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化学式前的系数。

“四平”指的是通过观察法配平其它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五查”指的是在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中可通过查对反应式左右两边氧原子总数是否相等进行复核(离子反应还应检查电荷数是否相等),如相等则方程式已配平,最后将方程式中“—”改为“=”。

[例3]对于反应KMnO 4+HCl→KCl+MnCl 2+Cl 2+H 2O (未配平),若有0.1mol KMnO 4参加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其转移电子0.5molB .生成Cl 20.5molC .参加反应HCl 为16molD .Cl 2是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的五条基本规律:(1)电子得失守恒规律: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2)“以强制弱”规律:氧化剂+还原剂=较弱氧化剂+较弱还原剂;这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3)价态归中规律:同一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态,中间价态可相同、可不同,但只能靠近不能相互交叉(即价态向中看齐)。

KClO 3+6HCl =KCl+3Cl 2+3H 2O 而不是KClO 3+6HCl=KCl+3Cl 2+3H 2O(4)歧化反应规律:发生在同一物质分子内、同一价态的同一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叫做歧化反应。

其反应规律是:所得产物中,该元素一部分价态升高,一部分价态降低,即“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 2十2NaOH=NaCl 十NaClO 十H 20(5)优先反应原理: 在溶液中如果存在多种氧化剂(还原剂),当向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或氧化剂)时,还原剂(或氧化剂)先把氧化性(或还原性)强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还原(或氧化)。

离子反应的类型-5e - +5e - -6e -+6e -四、巩固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一、选择题1.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B .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C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D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2.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B .CaO+H 2O =Ca(OH)2C .Fe+CuSO 4=FeSO 4+CuD . 23CO CaO CaCO +高温3.CaH 2常做生氢剂,其中氢元素是-1价,化学方程式为:CaH 2+2H 2O =Ca(OH)2+2H 2↑,其中水是 ( )A .还原剂B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 .氧化剂D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4.在2KMnO 4==2K 2MnO 4 + MnO 2 + O 2↑中,KMnO 4所起的作用是:( )A .氧化剂B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C .还原剂D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5.黑火药的爆炸反应为: , 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 )A .NB .C C .N 和SD .N 和C6.在下列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含硫物质被氧化的是A . 硫在空气中燃烧B . 铜片与浓硫酸共热C . 红热的木炭与浓硫酸反应D . 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7.下列微粒①Al 3+ ②Cl - ③N 2 ④MnO 4- ⑤CO 2 ⑥H 2O 2 ⑦Fe 2+ ⑧MnO 4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A .①④⑤⑦B .③⑥⑦⑧C .④⑤⑥⑧D .①②③⑥8.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 2+离子,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 2+离子转化为Fe 3+离子,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 2的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 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 具有( )A .酸性B .碱性C .氧化性D .还原性9.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 CuO →CuSO 4B .CO 2→COC .Fe →Fe 3O 4D .KClO 3→O 210.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主要反应为:2Br —+Cl 2=2Cl —+Br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溴离子具有氧化性B .氯气是还原剂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 .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单质强△ 2KNO 3+S+3C====K 2S+N 2↑+3CO 2↑11.根据以下四个反应:(1)H2S+I2=2H++2I-+S↓(2)H2SO3+2H2S=3S↓+3H2O(3)2I-+Br2=2Br-+I2(4)H2SO3+I2+H2O=H2SO4+2HI确定Br-、I-、H2S和H2SO3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H2S>H2SO3>I->Br-B.Br->I->H2SO3>H2SC.H2SO3>H2S>Br->I-D.I->Br->H2S>H2SO312.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 Q+NaCl;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13.已知下列3个反应:2FeCl3+2KI=2FeCl2+2KCl+I22FeCl2+Cl2=2FeCl3KClO3+6HCl=3Cl2↑+3H2O+KCl若某溶液中有FeCl2和FeI2同时存在,要氧化I-而得到FeCl2溶液,应加入适量()A.FeCl3B.Cl2C.KClO3 D.HCl14.3S+6KOH=2K2S+K2SO3+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S原子数之比为A.1 :1 B.2 :1 C.1 :2 D.3 :215.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若有64g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 )A.168g B.42g C.126g D.60g二、选择题1. 用双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降情况和被氧化、被还原情况及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1)MnO2+4HCl(浓) == MnCl2+2H2O+Cl2↑还原剂还原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