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
论杜甫代言体叙事诗

论杜甫的代言体叙事诗摘要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前出塞》、《后出塞》及“三别”中。
关键词:代言体叙事《前出塞》《后出塞》“三别”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曾经困守长安十年并身经安史之乱的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种种弊政、国家疮痍及民生疾苦,写下了为数不少的乐府诗。
这些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社会事件,具有很强的写实品格。
同时,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
一代言体作为一种抒情方式由来已久。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诸篇,以人代神言的方式表达男女神灵间深挚的相思、爱恋之情,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闺怨”、“宫怨”诗中代思妇、弃妇言情的文人创作传统。
代言体抒情的好处是能深入抒情主体的内心深处细致入微地进行揣摩体察,推动了诗歌审美心理体验的细腻化和深刻化。
杜甫之前的代言体主要是作为抒情方式而使用的,但在一些代言体诗中蕴含有一定的叙事因素。
如繁钦的《定情诗》从男女双方的邂逅相遇写起,接着写他们互赠信物,表示了坚贞不渝的恋情,然后写女子屡屡与男子约会,期待他能来赴约,但他始终没有出现;李白的《长干行》从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情谊写起,写到他们的初婚与离别,离别后的思念与焦虑;鲍照的《代东武吟》从一位士兵的转战疆场写到穷老归来。
这些时间进程在诗中起抒情线索的作用,使每一个时空场景中的情感都得到充分表达,形成情感的流程。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皆为联章组诗,各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并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在诗中,代征人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导语:纵观杜甫一生所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叙事诗,以叙事手法开展抒情,成为了他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杜诗的出现既提升了唐诗的艺术性,又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我们从杜甫的叙事艺术中来了解其诗歌的特点。
一、以抒情为主,叙事简单杜甫在前期诗歌创作中,多以抒情为主,其中蕴含简单的叙事痕迹。
这时期,杜诗的叙事成分不重,多以送别诗、游历诗、宴会诗为主。
这些诗歌的抒情性很浓,具有简单叙事的特点,诗中的叙事成分多因为诗歌的抒情需要而被简单化、修饰化。
事实上,诗歌创作者把是某个事件当做现实情形表现出来,而且会以这个事情来表现自己。
即兴诗就是这样产生的,例如杜甫的《行次昭陵》《游龙门奉先寺》等诗反映出了作者为了凸显诗歌主题,会将作诗的目的和事件以动宾结构陈述短语表现出来,完美地融合了诗歌的抒情与叙事两大特点。
另外,杜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景物来客观叙事,以情感来主观表达。
这种以真实景物反映真性情的写作手法要求诗人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境界。
要想写出好的诗歌,不但要精巧创新才能写出特色。
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那些难以描写的景物,于诗歌语言中表现出不尽之意。
杜诗在诗歌中运用描写性语言把这种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描写性语言不同于陈述性语言,其动名词具有说明性和形容性。
诗歌中的实在性和想象性因为这些动名词的巧妙运用而变得更加感人。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这句就以丰富的感情描写出了客观景物,语言也是双重性的。
二、以背景式叙事为主,叙事全面杜诗在诗歌叙事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根据历史事件或者以史诗方式来进行社会全景式描写,不是根据人物或者事件来进行描写,这样更有利于展示整个社会情境。
黑格尔认为西方的该类型史诗不能圆满刻画社会情境,尽管这些描写具有层次性,可是还是不能完整地个别事迹的重点,重点性不突出。
但是,以杜甫诗为代表的中国诗歌都是以小角度来呈现全局观,以诗题来引领全诗内容,而诗歌的重点内容便是根据诗题来进行发散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一、填空题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二、单项选择题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2、“兼爱”是()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①《词综》②《闲情偶寄》③《剧说》④《花部农谈》14.在清代词坛上,()的词作,有部分作品兼有秦(少游)、柳(永)风调。
管窥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色--以“三吏”“三别”为例

管窥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色--以“三吏”“三别”为例王雪【摘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杜诗众体皆备,尤以其叙事诗值得珍视。
在杜甫之前,文人笔下的叙事诗很少,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叙事诗更是少之又少,而叙事诗发展到杜甫,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本文以“三吏”“三别”为例,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杜甫的叙事诗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科技风》【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1页(P226-226)【关键词】三吏;三别;叙事诗;艺术特色【作者】王雪【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杜诗众体皆有,诸体兼擅,无论古体、律体、绝句还是五排、七排,都有其独到之处,代表着唐代诗歌的高峰,誉其为“诗史”。
从1450多首的杜诗中看,他的叙事诗特别值得珍视。
杜甫的叙事诗,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辟了一条“以时事入诗”的创作新路。
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沉痛地抒写了人民经历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愿望和“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社会的巨大变迁。
“三吏”“三别”作为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和叙事艺术方面都胜于前代,下面就以此为例略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杜甫的认识与评价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11、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2、登岳阳楼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21、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出门看一作: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31、绝句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石壕吏的赏析

石壕吏的赏析石壕吏的赏析《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石壕吏的赏析,供大家参阅!石壕吏的原文赏析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的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的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
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理解 他那 忧 国忧 民 的情 怀 和 “ 致君 尧舜 上 ,再 使风 俗 淳” 的伟大理 想抱 负 。相 比而 言 , 原 的浪漫 主义爱 国情 怀 屈 似乎太过 绚烂 , 人有华 而不 实 的错觉 。 让
如 同 样 是 在 国 家 内 外 交 困 的 环 境 下 , 同样 是 忧 国 忧 民 的 思 想 . 情 抒 发 上 也 同样 是 忧 愤 深 广 , 屈 原 和 杜 甫 在 艺 感 但
角度和 民间立场 源 自于他一 生流 离失所 、 沛流 离的生 活道路 , 颠 让他 能够和 百姓 同呼吸 、 共命运 。 甫叙事诗 的抒情性还表 现 杜 在 广泛性上 , 包含 爱 国之情 、 亲情 、 情等各 个方 面, 友 这些真 挚的感情构 筑 了一个理 想的人伦和谐 世界 。 关键 词 : 甫叙 事诗 抒 情性 感 染力 杜
而 杜 甫 则 不 然 . 甫 也 是 一 个 忧 国 忧 民 的 人 , 也 十 分 杜 他
抽 象 , 其代 表作 品 《 骚 》 故 离 中表 达 自己 的忠君 爱 国思 想 多 用 比兴象 征手法 , 如喜用香草 美人意 向 , 王逸 《 汉 离骚序 》 : 日
“ 故善 鸟 、 香草 、 以配 忠贞 , ……灵修 、 美人 , 以譬于君 。” 漫 浪 色彩较 浓 。杜 甫 出生于小 官僚 家庭 , 求官 多不 成 , 之亲 历 加
一
咽” 呢?这种 来 自民间 的真实 写照才 能经 得住 时 间的洗礼 , 在千 百年 后读 来 , 旧可 以感 受 那个 时 代人 们 在水 深火 热 依 里挣 扎 的痛 苦 。这 样 的震撼 力 和感 染 力 , 是 隔岸 观火 般 不 的描 述可 以达 到的效 果 。这 就是 杜诗 比 白诗更 有魅 力 的原
≥ 五董 誊 薯誊 曩 州薯¨ 誊 叠 蠹 。
誊 善 善 《 蓦
蠹
童
简
论
杜
甫 叙
事
诗
的
抒
情
性
张 红 欣
( 南 职业学 院 , 济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 4
摘 要 : 甫叙事诗 的抒情 性首先表 现在抒 情 的平 民角度 上 , 杜 因而他 的诗歌 比其他诗 人更加 质朴 而有 力量。这一 平民
讽 喻社会 的诗篇 。全诗真 实地 反映 了劳动人 民的思想情绪 , 呼喊 出了劳动 人 民的心声 。写作 的最 大亮点 是不 带任何 夸 张地 、 如实 地描写 现实 生活场景 , 揭露 了当 时统治 者的残 酷 行为 , 也表 达 了诗人 对劳 动人 民的深切 同情 。“ 我何功德 , 今 曾不 事农桑 ; 吏禄 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念 此私 自愧 , 日不 尽 能忘 。” 几句 是诗 最后拔 高思 想层 次的点 睛之 笔 , 这 诗人 反 思 自己不 事农桑 、 享俸禄 , 没有 做 出任 何有 利 于人 民的 坐 却
议论 , 在议论 的字里行 间流露 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甫纪 实诗
中的抒情 主要有 以下几个特 色。
一
社会 生活 画卷 , 是百 姓如何 在乱 世 中苦苦挣 扎 。在 《 自京赴
奉先 县 咏怀五百 字》 杜甫 既写 了 自家 的切 身之痛 :入 门 中, “ 闻号 啕 , 子饿 已卒 。” 幼 痛恨 自己无能 :所愧 为人 父 , “ 无食致
特点 也是直 自如话 , 俗易 懂 。这 些都 和杜 甫的诗 风类 似 , 通 旁观 者 的角度 抒 发忧 国忧 民之 情 , 而杜诗 抒 情是 站在 平 民
百姓 的角度上感 叹 , 以平 凡 人 的 视 角 真 切 抒 情 。
《 观刈 麦》 自居 易诗 歌 中有 名 的描写 事实 , 百姓 , 是 同情
骨” 的控诉 和呐 喊 。相 信这种 饿死 人 的状况 肯定不 是个案 ,
而 是 平 民 百 姓 经 常 遭 遇 的 状 况 , 不 然 怎 么 会 “ 巷 亦 呜 要 里
情 的角度却 大不一样 。自居易在《 与元九 书》 中提倡 “ 文章合 为 时而 著 , 诗合 为 事而 作 ”他 本 人写 诗 也 的确遵 循 着这 歌 ,
因所在 。 二 、 情 的 感 染 力 及 其 原 因 抒 正 因为杜 甫是 切 实站 在 民间 的角 度上 抒情 议 论 的 , 所 以他 的诗歌 比其他 人质朴 而有力 量 ; 因为 真 实 , 以 大 众 更 所
原 则 , 的诗 歌反 映现实 生活 , 喻社会 . 他 讽 同情人 民 . 语言 自居 易 的叙 事诗 抒情是 站 在官 方 的角 度 . 以居 高 临下 的 或
叙 事和 抒情 向来 都 是相 依相 存 的 。 《 经 》 从 诗 开始 就是
如此 。而杜甫惯 用 的写诗 手法就是夹 叙夹议 . 在叙事 中发表
做到一 叶知秋 。 联想 到整 个社会 的实 际情 况 . 历史 不再 是 使 空 洞 的战争胜 负和死亡人 数 ,而是 历史 事件 中真实广 阔 的
术 表现手法 上却有着本 质 的不 同。屈原 出生于贵族世 家 , 接
触 民 间机 会 少 .写 到 百 姓 触 及 民 间 实 际 生 活 的 地 方 极 少 而
好事 而感 到内疚 。这在 当时 的历史 情况 下是难能 可贵的 , 但
不可 否认 的是 ,白居易是 站在 官方 的角度 对广 大受苦 受难 的百姓 表示 同情 , 一种居高 临下的感慨 和哀 叹。 是
战 乱 , 生 大 多 在 困顿 漂 泊 中度 过 , 触 底 层 百 姓 机 会 较 多 , 一 接
夭 折 。 又 能 够 跳 出 一 己 的悲 痛 , 出 “ 门酒 肉 臭 , 有 冻 死 ” 发 朱 路
、
抒 情 的 平 民 角 度
杜 甫 和 白居 易 的诗 都是 为 百姓 代言 的 典型 , 这种 关心 民间疾苦 的精神 在封 建社会 的历史 背景下 有一 定 的进 步 意 义, 是值得 肯定 的。但是 细 品起来 , 同样 是忧国忧 民 。 他们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