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吃什么传统食物

三月三吃什么传统食物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
在“三月三”节日期间,壮族儿女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民间习俗。
其中,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盛会。
据记载,歌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时间,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
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所以,当地人又把“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三同样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
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
三月三的传统风俗从古至今,“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流传了下来;在广西,“三月三”是重要节日,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三月三”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节日记忆,通过丰富的民俗形式和诗词歌会展现并传承了下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江南过“三月三”的场景;陆翙在《邺中记》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
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是北方过“三月三”的场景;《晋书·李玄盛传》中所说的“玄盛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则是西北过“三月三”的场景。
千百年来,“三月三”不仅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更是成为一条纽带,将凝聚起来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娓娓道来。
如今,为了让“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华儿女的记忆,许多与“三月三”相关的习俗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2017年黎族三月三的来历“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黎族三月三的来历,欢迎大家参考!黎族三月三有啥传说一、相传有一年三月初三,几个小伙子追逐几位美丽的姑娘,想看到姑娘们的容貌,以便挑选自己意中人。
姑娘们害羞便跑回娘母洞中。
小伙子赶到洞口,一声巨响,一块大石落下,隔开了姑娘和小伙子。
小伙子在洞外高声呼喊,苦苦等待,直到红日西沉,才灰心丧气地离开。
小伙子走后,姑娘们都不安起来,她们走出娘母洞,寻找不着小伙子,正着急,忽然小伙子一个个从草丛中跳出来,姑娘们个个羞怯地低下了头。
小伙子们为了表示真挚的情谊,采来“布任”枝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姑娘们又激动、又害羞,用“布任”枝悄悄遮住半边脸,幸福依偎在情人怀里。
从此,人们把三月三这一天定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定婚的日子。
二、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只剩下天妃和观音兄妹两人,他们抱着葫芦瓜在洪水中漂泊,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棵榕树卡住了,洪水退后,只剩下两人孤伶伶地生活,兄妹俩决定分头去寻找亲人,临走前,两人约好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相会。
兄妹两人走遍了天涯海角,都不见人迹,眼见两人快要衰老,人类就要绝迹了,妹妹暗地里拿定主意,在自己的脸上刺花纹,使哥哥认不出自己,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
许多年过去后,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
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两兄妹传宗接代的劳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山兰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
后来,每逢三月三日,黎家男女老少,携粮带糖,从四面八方赶到娘母洞前,对歌、跳舞、射箭以纪念。
每年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筒饭,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
黎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_黎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是什么

黎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哪些_黎族过三月三的习俗是什么黎族人将三月三当成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音粗形成了异常丰富的三月三习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黎族过三月三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黎族人过三月三的风俗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三月三吃鸡蛋的原因每年农历三月三,中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裏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在中药裏,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俺想知道更多有关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来历和习俗,遂在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才知道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由来已久。
地菜,一名荠菜,又名地花子。
《本草纲目》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
地菜,属十字花科。
一、二年生草本。
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叶被毛茸。
春天开花,总状花序,花小,白色。
短角果,内含多数种子。
性喜温和,耐寒力强。
野生于田野。
嫩株作蔬菜;带花果的全草入药,性凉,味甘淡,功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
安顺市关岭县黎族的风俗有哪些作文

黎族的风俗有哪些作文【黎族的风俗有哪些1】“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三月三”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源地在东方黎族自治区的高滩坡。
远古以来,黎族青年男女于三月三日便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
他们身穿盛装,欢歌跳舞,谈情说爱,别有一番情趣。
“三月三”传到万宁南桥黎族苗寨后又有一番情调。
这里的黎苗同胞除开展各种活动外,三月三也是纪念已故亲人的日子。
这天还有一个特色是精心调制“三色饭”。
所谓“三色饭”就是用三种植物和米混合在一放在三个锅里煮成红黄黑三种颜色的饭,然后再把这些干饭混合起来,拌匀,就成“三色饭”。
据说这种饭吃了能清凉解热,且象征着和平、团结和富强。
三月三晚饭后,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聚集到指定的场地,跳竹竿舞、射箭、放粉枪等活动。
成人吃饭时,邻居之间都把饭菜搬到一起,相互品尝节日的菜肴。
这时,家家户户端出山兰酒,尽情痛饮,一醉方休。
更深夜静,竹林远处又传出对歌的谐音,那是青年男女互吐爱慕的心声。
改革开放使黎苗同胞的生活得到提高。
每逢三月三乡政府往往精心安排好文娱、体育活动。
对弘扬山区文化和建设两个文明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黎族的风俗有哪些2】大家都知道,三月三是我们景宁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今年三月三的主题是:“浪漫畲乡,诗画景宁”。
节目可多可热闹了,有“诗画畲山”摄影展;有广场文艺表演和畲族服装表演;有畲族婚嫁表演;还有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表演。
虽然这几天天气时不时地下起倾盆大雨和阴冷,但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去参与和观看的热情。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去看“诗画畲山”摄影展。
靠在右手边的是畲乡的山水风景照片和畲族婚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么地美丽,那么地神奇,我们景宁真不愧为华东的香格里拉。
左手边的是移民搬迁照片和滩坑库区风景照。
移民满脸笑容,库区风景秀丽,我想他们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幸福,库区的风景将来会更美丽。
今天中午,在景宁宾馆旁边看到了一些穿着畲族服饰的大妈用杉木枝条挡住前进的道路。
一打听才知道今天要在这条街上举行畲族婚嫁表演。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时近清明,是时天气暖和,大地返青,河水开流,百花盛开,鸟兽发情,求偶而鸣,人也处于激情勃发时期,是外出郊游和求偶欢会的绝佳时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三月三的简介,欢迎大家参考!【1】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幼儿园大班海南黎苗族三月三风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大班海南黎苗族三月三风俗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南黎苗族的三月三文化节庆活动。
2. 认识三月三文化节庆的传统活动中的饮食、服装、歌舞等方面。
3. 培养幼儿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
教学时间:1小时教学内容:1. 介绍海南黎苗族的三月三节庆活动。
2. 展示黎苗族服饰和饮食,让幼儿体验文化差异。
3. 学习黎苗族舞蹈和音乐。
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和幼儿互动交流,引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活动,就是海南黎苗族的三月三文化节庆活动。
你们知道三月三是什么吗?(等待幼儿的回答)幼儿:三月三是黎苗族最隆重的节庆活动。
教师:对,没错。
大家知道怎么庆祝三月三吗?(等待幼儿的回答)幼儿:黎苗族会穿上盛装,跳舞、唱歌、吃饭,过一个快乐的节日!2. 学习(30分钟)2.1 展示黎苗族服饰和饮食(1)教师出示黎苗族服饰图片和实物,让幼儿了解黎苗族的服饰特点。
(2)教师出示黎苗族特色菜肴图片和实物,让幼儿了解黎苗族的饮食特点。
2.2 学习黎苗族舞蹈和音乐幼儿围成一个小圈,跳舞、唱歌。
3. 总结(20分钟)教师问幼儿们的感受,引导幼儿们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总结今天的主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许多黎苗族的文化知识,你们觉得有趣吗?幼儿:有!教师:嗯,那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幼儿:穿衣服、跳舞、唱歌、吃饭!教师:好的,黎苗族的三月三文化节庆活动是他们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吧!附:黎苗族“三月三”特点“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最盛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黎苗族的春耕祭祀节日。
黎苗族两族自古就有“三月三,天大庆”的美誉,人们认为,“三月三”是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好日子。
由于黎苗族观念相似,大可归并黎族和苗族同样的节庆日,叫作“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苗族各部族自古以来流传的习俗。
黎苗族的“三月三”民俗包括端午标志,寓意与端午相同的文化内涵:春季疫疠滋生,为此而祈福、驱病;在“三月三,天大庆”的日子里,人们踏青祭祖,玩花竿舞、打板筑、箭弩、杵打毛、于堂办宴等习俗活动。
黎族三是什么节日介绍

黎族三是什么节日介绍黎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对于黎族的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_年5月_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各民族的节日习俗汉族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土家族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虽然现在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 (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至今,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黎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来历与习俗(3)

三月三来历与习俗(3)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宜丰潭山“三月三”传统牛嘘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
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
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三月三来历与习俗 [篇2]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把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古称“三月三”为“上巳节”。
平度民间对许多月和日相重叠的节日一般都直呼其月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例外,称“端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对“上巳节”也习称“三月三”。
“三月三”这个日子有多种说法: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古时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之谚。
传说中三月三还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说的就是“蟠桃会”。
道教又把这一天说成是真武大帝的寿诞,所以,旧时“三月三” 多有庙会,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习俗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
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
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
相传三月三民间集会的活动地点曾有几次迁移。
第一次是在猕猴岭下的高滩坡,此处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中石头千姿百态,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聚会于此,欢歌曼舞,喜气洋洋。
有一次,正当青年们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云聚电闪,滚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
尔后,三月三活动地点就迁到昌化江与南谣河汇聚处的长沙滩。
第三个地点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迁来此处的说法有二:一说是因雷电劈断了长沙滩的一棵木棉树,一说是为了纪念黎族祖先。
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岛时,三月三的活动就搬迁到离东方乡4公里的波单坡。
三亚、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节,人们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甘什岭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赐平安。
通什地区黎族于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席,聚众敲锣打鼓,欢跳祭祖舞蹈,庆贺春天带来的福气,同时为未怀孕的妇女招福魂,祝愿来日生男育女。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继承传统活动内容的三月三对歌,黎族传统体育竞赛如弓箭射击、顶杠、打陀螺、爬杆、拉乌龟等,各种文艺汇演以及骑牛赛跑、荡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娱乐活动外,还增加了现代歌舞、游园、书画等文艺娱乐性内容和棋类、球类、田径等体育节目,使三月三节庆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观光文化活动。
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