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_优秀课件

《古诗二首》_优秀课件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三 三读古诗,理解大意
注解:
草长:青草在发芽生长。 二月天:农历的二月,初春时节。 拂堤杨柳:杨柳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抚摸着堤岸。 醉:沉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间因为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一种纸做的像老鹰的风筝。这里指风筝。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PPT课件课件 人教部编版
活动二 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咏柳
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活动一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村居 dǐng [清] 高 鼎
yī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品教学课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品教学课件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流”表现出了瀑布喷涌飞泻的情景。
“直下”写出了山之险,水之急。
“疑”字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依、尽、入、流、目、上
思考:学完诗歌,你有什么感悟?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庐山风光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蜀 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 吟留别》等。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笔直
形容山很高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怀疑
很高很高的天空
诗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 ,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
1.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词用得好? 生、挂、飞流、直下、落
雀楼依
入欲穷 目更
诗歌讲解
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远处:
太阳

楼下 :
黄河

诗歌讲解
白 日 依 山 尽,
傍晚的太阳 靠着 中条山 落下去了
朗读指导
白 日/依 山/尽, 黄 河/入 海/流。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五言绝句古诗二首简单的字

五言绝句古诗二首简单的字

五言绝句古诗二首简单的字
1.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4.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5.《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古诗二首怎么背

古诗二首怎么背

古诗二首怎么背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古诗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下面介绍两首古诗的背诵方法。

1、《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诵方法:
先阅读全诗,理解诗意,再分别背诵每一句,掌握每一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注意把握句子的语气和韵律,使背诵流畅自然。

2、《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背诵方法:
首先理解全诗含义,分别背诵每一句,特别注意“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这两句的语调和韵律。

可以多次反复背诵,加深记忆。

总之,背诵古诗可以锻炼记忆力,增加文化内涵,但也需要耐心和细心,逐句逐字地记忆。

- 1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知识点一、我会读莺(yīng)夜莺、黄莺拂(fú)吹拂、飘拂堤(dī)堤坝、河堤柳(liǔ)柳树、杨柳醉(zuì)陶醉、喝醉咏(yǒng)歌咏、吟咏妆(zhuāng)梳妆、妆扮丝(sī)蛛丝、雨丝绦(tāo)绦虫、衣绦裁(cái )裁剪、裁缝剪(jiǎn)剪刀、剪子二、我会写诗(shī)诗歌、诗集村(cūn)村庄、村落童(tóng)童话、儿童碧(bì)碧绿妆(zhuāng)梳妆、红妆绿(lǜ)绿色、绿化丝(sī)灯丝、雨丝裁(cái)裁剪、裁缝三、易写错的字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垂:一共有四个横,不要漏掉一横。

四、读一读,记一记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化妆梳妆打扮五、多音字六、会写字组词诗(古诗诗歌)村(山村村庄)童(童年儿童)绿(碧绿绿色)碧(碧绿碧血丹心)妆(化妆妆扮)丝(丝巾丝瓜)剪(剪刀剪破)七、古诗理解(一)《村居》1.字词理解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咏柳》1.字词理解碧玉:碧绿色的玉。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1、 古诗二首
1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读一读


[ 清 ]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解字义
拂堤
拂:吹拂 堤:河堤
春风拂面 堤岸
土 堤
石 堤
水泥大堤
解字义

《说文解字》解为“酒卒也”,“酉” 为“酒坛”,“卒”是“结束”,表 示“酒喝光了”,也就是“醉”了。
想一想:诗中的杨柳是喝醉酒了吗?
解字义
鸢 “鸢”又叫“老鹰”,它非
常善于在天上滑翔。
纸鸢
解字义
杨柳
柳条 指春天水 面升腾起 的雾气。
春烟
读一读


[ 清 ]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字义
(1)碧玉
丝绦
(2)裁 (3)妆

化妆、妆扮、梳 妆打扮、红妆
猜谜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谜底:柳树


[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吟一吟
碧玉妆成—— 一树高——,
万条—— 垂下绿丝绦——。 不知—— 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 似剪刀——。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龚自珍(1792-1841)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 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 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 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 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 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 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 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 感情、革新建议等。
著名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 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huà 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 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 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 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 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他处在封建社会 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 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 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 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 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优秀课件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或复制 文本黏贴自此内容要言简 意赅
在此添加标 题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
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 键只保留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 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 键只保留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 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 键只保留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详细文字说明, 或复制文本黏贴自此右键 只保留文字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部门管理不断强化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项目名称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详情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详情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 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 选择粘贴,并选择 只保留文字。
1
在此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详情介绍点击添加 文字说明详情介绍
2
在此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详情介绍点击添加 文字说明详情介绍
3
在此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详情介绍点击添加 文字说明详情介绍
4
在此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详情பைடு நூலகம்绍点击添加 文字说明详情介绍
01
添加标题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详 情介绍点击添加文字 说明详情介绍
理解诗意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 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我会写
阴天 阴山 相似 似乎
野花 野外
苍白 苍天
茫然 苍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古诗二首
主备人:柳瑞平封晓伟从备人:五年级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古诗,从内容和情感上讲都属于“送别诗”或“赠别诗”。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又名《阳关曲》。

诗的前二句紧紧抓住富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展现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画面。

这里非单纯的景物描写,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

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寓意依依惜别的挚情。

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别董大》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

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飘扬的雪花。

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

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

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被天下传
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

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渭”、“浥”、“君”、“曛”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从景入情,学习鉴赏送别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通过学习唐诗,了解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分析:
诗词的用词高度凝练,教师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品词析句,在同学的交流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通过学生自
己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适时点拨,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强化朗读,以理解促朗读,以朗读促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领悟诗中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一)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出示课件导入:学习两首送别诗《渭城曲》、《别董大》。

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

(三)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从课题入手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
解题:《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2.默读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出示课件
3.教师范读,出示朗读节奏课件。

(二)抓字眼,明诗意
1. 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交流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渭城朝雨浥轻尘,出示课件。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示课件
客舍:旅店。

柳色:柳象征离别。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这一句诗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出示课件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课件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1.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2.从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自然风景图,后两句抒发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学古诗,知诗人
1.诗人王维介绍: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王维的古诗。

三、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诵诗歌。

2.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

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

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
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

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