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6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1)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敕勒歌》。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敕勒人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了解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敕勒歌的韵律美;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诗歌意境的感悟。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敕勒人的豪情壮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入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a. 学生自读诗歌,圈出生字词。
b.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c. 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背诵: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5.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2. 诗歌大意3. 诗歌背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敕勒歌》,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进行文化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3.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1. 生字词的选择:挑选出诗歌中的重点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2.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诗歌中的生字、词汇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学生的合作能力:二年级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合作能力尚需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学生的表达能力:二年级学生在表达方面还不够自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情感的把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敕勒歌》描绘了怎样的草原景色?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可以补充和质疑。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3.利用多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4.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如“敕勒”、“穹庐”、“笼盖”等。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敕、勒、庐、笼、盖、苍、茫”等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敕勒川的辽阔和美丽,体会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准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2.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诗歌所蕴含的豪放风格。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有高山、有大海、有森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草原。
(板书课题:敕勒歌)2.播放一段关于大草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5.全班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分析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阴”: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月”,注意“月”的写法。
“似”: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以”,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比例。
“野”:左右结构,左边是“里”,右边是“予”,注意“里”的笔顺。
“苍”: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仓”,注意“仓”的写法。
“茫”: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汒”,注意“汒”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书空。
4.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四)理解诗句1.学习第一句“敕勒川,阴山下”(出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在阴山脚下。
2019年最新版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古诗二首——《敕勒歌》

18 古诗两首——敕勒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二、初读古诗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5.师:谁来评一评?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并背诵。
1.2 理解诗意,能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2 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大草原风光。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准确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资源•《敕勒歌》诗文及注释•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创设情境:展示大草原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画面,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敕勒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意,并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诗意,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乡的美景,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第一课时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古诗全文,标注重点词语和节奏)七、课后反思课后,我应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我也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618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docx

《敕勒歌》《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诗歌配乐朗诵音频、字卡、图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腾格尔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
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敕勒歌》。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3.简介介绍一下这首诗歌:《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这首诗内容歌唱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写出了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学习生字词;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3.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2.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3.跟随课件依次学习诗歌每一句,并欣赏每一句对应的景象。
19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敕勒歌教学准备学情分析北朝民歌《敕勒川》是2017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8课《古诗二首》之第二首,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敕勒歌》全诗仅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风格奔放、雄健质朴,意蕴真淳,语言直白如画,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可谓“诗中有画”。
这首民歌唱颂的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吗?《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和《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工具这首《敕勒歌》我们在一年级国学课堂上就已经接触过,其短小,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就背诵下来了,但是对于诗的意境还不能有很深的领会。
二年级的小朋友再看到“老朋友”,一定会很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次教学时,重点就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创设教学情境,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展开想像,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享受阅读的乐趣,感悟古诗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领略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感受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诗歌配乐朗诵音频、字卡、图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腾格尔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
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敕勒歌》。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3.简介介绍一下这首诗歌:《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这首诗内容歌唱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写出了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生字词;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2.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
3.跟随课件依次学习诗歌每一句,并欣赏每一句对应的景象。
4.带领学生翻译诗歌。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
”交代敕勒川位于苍茫美丽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辽阔。
接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说天空如一顶巨大的圆顶毡制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最后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最后三句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天苍苍,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上水草茂盛和牛羊肥壮的景象。
3.你能讲一讲这首诗好在哪里吗?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意境开阔,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全诗仅用27字,就勾勒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生活的壮丽
图景,山川势壮,原野辽阔,牧草丰茂,牛羊繁盛,表达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思想感情。
4.诗中写了哪些内容?仔细阅读诗歌,将是个划分为三个层次。
5.填空:《敕勒歌》是一首民歌,描绘了,抒写了,这首诗的写景特点是。
6.找一找诗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7.你能讲一讲“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话好在哪里吗?
8.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9.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课堂总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