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组歌》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

合集下载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组歌》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组歌》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组歌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长篇小说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盛气凌人
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
,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

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
之歌”为题,模仿创作一首散。

《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组歌》是一首经典而优美的合唱曲。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组歌》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首歌曲。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组歌》的曲调、歌词和情感表达。

2.通过分组合唱,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

4.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

2.学生个性语调培养和音程把握。

3.合唱的协调性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听一听《组歌》的音乐。

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首歌曲,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随后,让同学们一起唱一遍《组歌》的前两段,以便熟悉曲调和旋律。

2.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分别练习《组歌》一段,在分组训练时,老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音阶的掌握、各个音的发音和情感表达。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互补,提高协作效率。

在练完一遍后,要求每组选出代表来完成一遍组合合唱。

老师可以上台给班级示范一遍,指导同学们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上注意统一。

3.完整演唱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将学生组织在一起,一起演唱完整版的《组歌》。

在演唱上,鼓励学生在情感表达和声音配合上更加协调自然。

同时,要求班级统一一下服装,以增强文化氛围。

4.深入理解在结束演唱后,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组歌》的文化宣扬和哲理内涵。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歌词来比较深入地理解其中所传递的正面的价值观和意义。

五、总结在学习《组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体和团体方面的训练,增强了音乐表达能力,加深了对正面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自信心的塑造,从而全面提高个体音乐素养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的体验学习《组歌》的过程不仅是一次音乐素养的训练,更是一次文化内涵的探究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精

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精

课《10 组歌》第1.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

1908,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1911 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年早逝。

二、听读,整体感知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地听读课文一遍,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2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第一节:人、近(邻第四节:他、下。

第三节:拗、躁,心;自学部分:、请同学朗诵《浪之歌》,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3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4、思考:这首散文理解。

的浪痴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的浪无比忠诚的浪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划分结构)5、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节:海岸的情人—4 1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7 节:人世间的守5—形象及作者情感三、品读,感悟浪的象中海浪一样吗?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等等.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热恋中的女性形象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后三段:这三段中的。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身的工作。

”“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指什么?岸的爱情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2.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四、小结《浪之歌》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字词练习个栏目均可依据实际需要扩展使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节选)》中的诗篇。

(2)理解诗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释。

(3)分析诗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篇背景介绍:介绍《组歌(节选)》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篇。

2. 诗篇内容分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篇内容。

3. 诗篇语言艺术特点:分析诗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篇。

(2)理解诗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篇中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翻译。

(2)诗篇语言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或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篇,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对诗篇内容理解和语言艺术特点分析的评价。

3. 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评价。

4. 学生对诗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

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节选)》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和相关研究文章。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组歌》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组歌》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课设计《组歌》学习1、认识课文内容,意会诗中拟人形象的感情内涵。

目标2、品析文中语重心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悟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想。

4、感悟诗作闪耀着的理性光芒,指引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要点1、频频朗读,感觉诗难点教具作清丽流利的语言风剖析诗中语意递多媒体格。

进伸展的层次。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板书设计导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人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睦共处,组成生生不息的美好世界;同时,它们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示。

二、个性阅读1、朗诵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领会两首诗表现作者如何的感情。

2、学习课文( 一 ) 学习《浪之歌》。

课件出示问题(1)朗诵课文,浪唱出了如何的歌?学习过程课件出示作者简介1、认识作者纪伯伦( 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定人, 20 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辟者之一。

是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派别“叙美派” (即“阿拉伯外侨文学”)中坚和代表。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绚烂的生命之旅中,饱经流浪失所、痛失亲人、爱情曲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

只管这样,他一刻也未曾忘掉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光阴,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模糊中的祖国》,他歌颂一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反对愚笨迂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残酷的权益、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号召埋葬全部不随时代行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侃侃而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

纪伯伦的先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

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节选)》中的诗歌。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3. 诗歌的创意写作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3. 准备学生的写作材料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2.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6. 创意写作和表达: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思考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10《组歌》【教学目标】1.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

2. 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彖。

3. 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彖。

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牛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世界中,人会唱歌,鸟也会唱歌,那么其它的动植物或一些物象会唱歌吗?而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却唱出了一曲《浪之歌》《雨之歌》,让我们一起來听一听,欣赏一下作者为它们唱出了怎样一首歌吧!二、预习检杏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冇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白《泪与笑》。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冇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冇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川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3. 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1)“浪”在文屮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定都充满了対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3)美读技巧:语音一一轻重;语速一一缓急;语调一一抑扬;节奏一一顿挫。

四、自主学习《雨Z歌》1. 通过刚才对《浪Z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自学部分:
3、请同学朗诵《浪之歌》,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4、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第10课《组歌》
教学时间
学年 学期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对象
八年级( )班
教学内容
10、组歌作者: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重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堂仿写一句)
1、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 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三、探究雨的形象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二、听读,整体感知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2、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4、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5、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6、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开放题,自由理解)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四、小结《浪之歌》和《雨之歌》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作者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教具
可以选择(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课件设计
自由设计No. 号
教 学 思 路 与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10、组歌作者:纪伯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四、小结《浪之歌》
本 节 课 配 套 习 题 设 计
字词练习
注:以上每个栏目均可依据实际需要扩展使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二、配乐朗读《雨之歌》
5、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三、品读,感悟浪的形象及作者情感
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