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合集下载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器材准备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电器,然后列举自己家里有哪些电器,再想一想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意识到电的重要性。

电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已离不开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电的王国,探究电的奥秘。

2、多媒体展示闪电图片,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13.1从闪电谈起
一、说教材分析
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玻璃棒或橡胶棒与用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用力多试探几下玻璃棒或橡胶棒,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本节主要介绍雷电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包括云层带电、雷电的形成、电流的种类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电现象,理解雷电的本质,并掌握电流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层带电现象;2. 掌握电流的分类,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雷电的形成过程,电流的分类及特点。

难点:云层带电现象的原理,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电流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闪电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云层带电现象,解释雷电形成的原理;(2)讲解电流的分类,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闪电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电现象的物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电流分类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雷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极光、电磁波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雷电的形成过程;2. 电流的分类及特点;3. 闪电与电磁波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描述雷电的形成过程,并用图示表示;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直流电和交流电应用实例;3. 分析一道关于电流的物理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创新思维;3. 针对学生的兴趣,提供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识
电是什么
[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正负电荷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
电的过程叫起电
2、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
4、摩擦起电注意事项
5.教师讲解:科学家做
了大量的实验认定自然
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
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
规定为正电荷;一种跟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
所带的电荷相同,规定
为负电荷.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
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
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
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
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
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
吸引轻小的物体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3.实验器材、多媒体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2]
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
制度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交流合作总结结论
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
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
材,如玻璃棒、橡胶棒、
丝绸、毛皮、细线、铁
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
实验.
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
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
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
是否相同?
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
13-4设计探究实验的
过程.
1.教师演示实验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
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
能力
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
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
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的能力
2.实验器材,做实验
3.学生小组讨论,并
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
成探究
[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
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
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
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
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
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
到了什么现象?
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
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
课文,回答问题:
(1)闪电是怎样产生
的?
(2)什么叫尖端放电?
(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
象?
1.学生阅读第45页信
息浏览模块.
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
回答上述问题.
(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
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
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
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
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
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
做尖端放电.
(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
当补充,如:冬天穿衣
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
花产生.
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
究的严谨和艰辛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
习态度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
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

(1)当带电体接触不带

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
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呢?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是什么?
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
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
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
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
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
多.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实际中的问题
七、
板书设计
13.1从闪电谈起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一种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工作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防护:油罐车尾部加一铁链、避雷针等.
八、教后反思: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时间稍微紧张一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备感深切,兴趣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复述相关内容,即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学习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