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改变浮和沉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授课教师:辜玲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第一”的教育宗旨。

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创造性的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而使我校的科学教学有进一步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措施: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现在三四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一)教学工作方面: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课:测量长度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

2.用直尺测量笔的长度,注意直尺的零刻度线与笔的一端对齐,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3.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轮距测距仪和激光测距仪。

体育老师用(轮式测距仪)测量跑道的长度,建筑工人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的长度。

4.在身边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可以用“拃”“步”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

5.生活中有哪些刻度尺?答:有皮卷尺,皮尺,钢卷尺,直尺,等6.我的肩宽(34 )厘米,腰围(62 )厘米,身高(135 )厘米,现在测量身高多采用(全自动身高测量仪)7.在身边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可以用(拃)(步)等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我的一拃有(15)厘米长,我的一步有(35厘米)长。

第二课:测量体积1.量筒是常用的测量体积的工具。

2.怎样测量水的体积?答:1,选择合适的量筒,将杯中的水沿筒壁缓缓倒入量筒中。

2,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待液面稳定后,平视液面,读数并记录结果。

3.固体体积的单位为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4. 1毫升=1立方厘米5.测量液体体积时,我们一般选择合适的量筒。

6.像水在杯子中会占据空间一样,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

7.怎样测量胡萝卜的体积?答:1,选择合适的量筒,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2,胡萝卜放入量筒淹没,记录体积。

3,后面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胡萝卜的体积。

8.怎样自制量杯?答:1,量取20毫升水倒入杯中,并标记刻度。

2,再量取20毫升水倒入杯中,并标记刻度。

3,以此类推,直到在杯上把最大刻度写出来。

4,量杯做好了。

第三课:测量质量1.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2.天平的零部件有左托盘、右托盘、指针、游码、底座、平衡螺母3.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游码移至“0”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3)将待测物体放于左托盘,用镊子向右托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新苏教版 角的度量p

新苏教版 角的度量p

新苏教版角的度量p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直尺画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是以后学习角度的度量及按要求画角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定义及角的表示方法。

2、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画出角。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角的定义及角的表示方法。

2、口答: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分别是多少度?3、根据图形的形状,猜想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度?并说出理由。

(二)学习新课1、出示试一试。

(1)用直尺画一个30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

(学生先画,画完后交流画法)2、学习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1)认识量角器。

(出示量角器图)说明用量角器可以画角。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90度刻度线及各个刻度线所表示的度数。

说明用量角器画角一般要经过“两定、两重”四个步骤。

(定作用、定顶点、重合中心、重合零刻度线)(3)看图例说明用量角器怎样画出85度、120度和145度的角。

(图略)(4)完成试一试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画,画完后交流画法)(5)讨论:用量角器怎样画出40度的角?(三)巩固练习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画,画完后交流画法。

4、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六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叙述每一幅图的意思,并说一说它们各是什么类型的角(锐角、钝角或直角)。

苏教版连加、连减p在苏教版的数学教材中,连加和连减是学生们在学习加法和减法过程中的重要概念。

这两个概念不仅涉及到基本的数学运算,还体现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连加的概念。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课给动物分类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蜗牛、蚂蚁、水母、蜜蜂、蚯蚓2.脊椎的特点:脊椎是一节一节的,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3.脊椎的作用:支撑身体、支持运动4.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二课鱼类1. 鱼类的共同特征:①终身生活在水中②都是脊椎动物③有鳍和鳃④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⑤用鳃呼吸⑥变温动物2、海鳗、鳃、河豚也属于鱼类。

3、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4、鱼鳍有保持平衡的作用,鱼在游动时,各种鳍是配合运动的。

前进时尾鳍起主要作用,拐弯时胸鳍起主要作用。

5、鱼在呼吸时,水从鱼嘴中进入,从鳃盖后流出,说明鱼是用鳃呼吸的。

第三课鸟类1.鸟类的共同特点:①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②鸟都是卵生的。

③鸟有喙和足④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⑤恒温动物2.鸟类属于脊椎动物,企鹅、鸭子、母鸡、鸵鸟也属于鸟类。

3.鸽子的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绒羽紧贴在鸟4.这些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适合吃什么食物?①特点:长而直的喙②特点:末端有钩的喙③特点:粗壮短小的喙④特点:细长的喙形状:像镊子形状:像起钉器形状:像钳子形状:像细针食物:吃小鱼虾食物:吃小动物食物:吃谷物坚果食物:吃花蜜5. 这些鸟的足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活?①特点:趾间有蹼——生活环境:适合在水中游泳②特点:趾端有钩爪——生活环境:适合在山地丘陵中抓捕小动物③特点:粗壮——生活环境:适合在地面奔跑④特点:细长——生活环境:适合浅水摄食第四课哺乳类1.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①身体表面有毛②体温恒定③用肺呼吸④一般胎生、哺乳2. 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案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案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案教案标题:改变浮和沉教学内容:物理实验-改变浮力和沉力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和沉力的概念;2.掌握改变浮力和沉力的方法;3.理解浮力和沉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改变浮力和沉力的方法以及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浮力和沉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水槽、不同材质的物体、秤、浇注器等;2.实验材料:金属块、木块、泡沫块、橡胶球等;3.实验工具:尺子、计时器等;4.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金属块和一个木块,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块和木块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金属块和木块在水中的行为不同?二、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1:改变浮力a.告诉学生即将进行的实验:用金属块和木块制作一艘小船,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

b.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每组分别用金属块和木块作为船体。

c.学生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中,记录下船浮在水中的情况。

d.学生思考并回答:金属块和木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浮力?2.实验2:改变沉力a.老师出示一个橡胶球和一个木块,学生观察并回答:橡胶球和木块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b.学生思考并回答:橡胶球和木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沉力?c.老师要求学生预测一种方法能够改变橡胶球在水中的表现,然后分组进行实验。

d.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形状制作球体,将它们放入水中进行观察并记录。

e.学生思考并回答:使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的球体可以改变橡胶球在水中的表现?三、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和形状对浮力和沉力的影响。

2.学生总结浮力和沉力的概念以及改变浮力和沉力的方法。

3.学生思考并回答:浮力和沉力对物体浮沉有哪些影响?四、拓展练习(15分钟)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真实情况下的浮力和沉力变化。

2.学生小组互换实验结果,再次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总结(5分钟)1.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精编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注音、释义

【精编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注音、释义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词语解释第1课《社戏》偏僻( piān pì):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或远离交通要道偏僻的住所。

行辈(háng bèi):辈分。

照例(zhào Iì):遵照常例。

欺侮(qíwǔ):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宽慰(kuān wèi):可做动词,表示宽解安慰;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宽畅欣慰。

嘱咐(zhǔfù):叮嘱,吩咐。

怠慢(dài màn):淡漠;不恭敬。

礼数(lǐshù):礼节。

撺掇( 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 fúshuǐ):游泳。

潺潺( chán chán):形容流动的样子。

踊跃(yǒng yuè):指形容情绪激烈,争先恐后,比喻做某事积极。

屹立(yìIì):高耸挺立。

家眷(jiājuàn):眷属。

皎洁(jiǎo jié):形容很白很亮。

一般指月亮。

好歹(hǎo dǎi):好坏。

第2课《回延安》登时( dēng shí);形容事物的发展脑畔(nǎo pàn):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 yǎn 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第3课《安塞腰鼓》瞳仁( 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 tián jìng):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亢奋( kàng fèn):极度兴奋。

晦暗( huìàn):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 shùfù):指被拘囚。

羁绊(jībàn):缠住不能脱身,東缚。

闭塞(bìsè):指堵塞不通;交通不便;偏僻。

冗杂(rǒng zá):繁杂。

严峻( yán jùn):严厉、严肃,严重。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及解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及解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的注音及解释第一课《沁园春雪》妖娆yāoráo∶娇艳美好的。

风流fēngsāo∶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肆放任。

形容女子秀丽、俊俏。

红装素裹hóngzhuāngs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红装hóngzhuāng∶原指妇女的艳丽装束,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sùguǒ: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一代天骄yīdàitiān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chán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第二课《雨说》田圃tiánpǔ:田地和苗圃。

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

喧嚷xuānrǎng:喧哗,大声吵闹。

洗礼xǐlǐ:基督教的入教仪式,行礼时主礼者口诵规定的礼文,用水浸、浇或洒。

襁褓qiǎngbǎo:襁保,襁葆。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后亦指婴儿包。

温声细语wēnshēngxìyǔ: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润如油膏rùnrúyóugāo:像油膏那样润滑。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第五课《敬业与乐业》征引zhēngyǐn∶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按照;引用。

指保举选拔人才。

旁骛pángwù: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

亵渎xièdú:轻慢不敬。

又作“亵黩”。

敬业乐群jìngyèlèqún:对本身的事业很尽职,和伴侣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duànzhāng-qǔyì: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

章:指诗歌的段落。

沉与浮教案

沉与浮教案

沉与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沉与浮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能浮在水中的条件。

3.了解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沉与浮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判断物体是否能浮在水中的条件。

3.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下去?2. 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沉与浮的基本概念。

沉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离开液体表面;浮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能够停留在液体的表面上。

引导问题:你有没有见过一些物体会漂浮在水上?它们是什么样的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上?3. 实验观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用不同形状和材料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现象。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通过实践来观察和总结物体的沉与浮。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与浮的条件。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水桶或水槽,注入适量的水。

2.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和材料的物体,比如小木块、纸片、塑料球等。

3. 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来。

4. 总结规律与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物体沉与浮的一些规律与条件。

引导问题:通过观察实验,你们总结出了什么规律与条件?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空气中的物体通常能够浮在水上。

- 密度较小的物体通常能够浮在水上,密度较大的物体通常会沉入水中。

- 物体的形状也会影响其浮力,形状规则的物体比较容易浮在水上。

5. 引入浮力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浮力的概念,并讲解浮力的作用与性质。

引导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上?这与什么有关?教师解释:浮力是指液体对物体上浮的阻力。

按照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其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6. 进一步探究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对物体浮沉状态的转换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初步掌握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体会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采取的方法,知道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难点: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材料准备】分组实验:桌面上:盐、小刀、皮筋、小块泡沫、塑料棒、木块、玻璃瓶、1号材料袋(鸡蛋、橡皮泥、、铁块、大块泡沫、实验记录单)、烧杯、水槽、抹布演示实验:一个实心土豆、一个空心土豆、抹布、盐、塑料棒、水槽、烧杯多媒体:课件(先切到展台)【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有趣的沉浮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土豆,根据你的学习和经验,判断一下:土豆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1)学生猜测(哦,你判断会沉,那还有不同意见吗?)(让学生说一下沉浮的理由)(2)究竟大家的判断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师展台演示)哦!土豆真的沉下去了,看来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看来判断沉的同学,对了!)能够根据学习和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是科学研究的前奏,你们已经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2、学生交流方法:那现在,你能想个办法,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到水面上吗?引导1——土豆切开、挖空:老师给你准备了一把小刀,一会儿你可以试一试。

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引导2——泡沫:哎,这倒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引导3——木块:哦,你采用的方法和在土豆上绑泡沫的方法相似。

引导4——玻璃瓶:这是你的方法。

引导5——其实,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还有很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帮助土豆浮到水面上?(如果此时,只给你一个气球和一根绳子,你打算怎么做?)哦,栓个气球向上拉,其实与我们用手的力量把它拉上来是一个道理。

$引导5——加盐:这是你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呢?恩,动手实验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3、学生动手实验: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辅助材料,盐、小刀、皮筋、泡沫、玻璃瓶、木块(教师展示)如果你需要请到托盘里寻找,使用完请再放回托盘。

心动不如行动,赶紧用你想到的方法让土豆浮起来吧!4、教师演示实验:土豆浮起来的小组请举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土豆,我把它放在你的烧杯里,请大家仔细观察(演示)有什么现象出现?(浮起来了)哎,为什么会浮起来?5、学生交流6、教师引导:有了猜想,请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

现在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浮起来吗?7、教师小结:哦,原来将土豆的中间挖空也可以使土豆在水中浮起来,看来有许多的方法可以改变土豆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用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状态。

(板书课题:改变浮和沉)(二)实验探究[实验一由沉到浮]1、教师引导: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鸡蛋、橡皮泥、木块、铁块、玻璃瓶、皮筋、大块泡沫,根据大家的经验,(先判断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哪些能够上浮,哪些能够下沉?(1)学生交流(2)教师演示:让我们来试试,同学们判断的对不对?哦,玻璃瓶、皮筋、泡沫浮起来了,鸡蛋、橡皮泥、铁块沉在了水底。

看来有关物体浮和沉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扎实!2、谈话提示:(将浮的物体取出来)那同学们能想个办法让沉在水底的铁块、鸡蛋、橡皮泥浮到水面上吗?大家可以边讨论边实验。

(别着急)动手之前,让我们来看看实验小贴士是怎么说的。

3、学生实验:明白实验要求了吗?材料在1号信封里。

4、学生交流方法:好,同学们停下来,老师给大家5秒钟的时间,将已经成功上浮的物体放在水槽里。

※组织课堂纪律:第小组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小组已经做好了交流的准备,其他小组呢?哦,各小组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谈话: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到展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做法。

引导1——你们是怎样让橡皮泥浮到水面上的?(捏碗、小船)(孩子们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你是不是让他们说说想法或这样做的理由,如果说不到位,你再引导小结。

)哦,这组同学太有创意了!你们把橡皮泥捏成了小碗的形状,空间一下子变大了,改变了物体的状态(形状),所以橡皮泥由浮到沉。

还有哪一个小组,(用其它的方法)也能让橡皮泥浮到了水面上?(绑泡沫、木块)哦,将橡皮泥与塑料泡沫(木块)绑在一起,整体受到的浮力就增大了。

这时,我们把塑料泡沫(木块)叫做橡皮泥的附加物。

有没有使用其他附加物的?你用的什么附加物?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吗?&小结:看来,采取给橡皮泥改变形状、加附加物的方法,都可以使橡皮泥由沉到浮。

引导2——你们是怎样让铁快浮到水面上的?(加塑料泡沫、木块)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哦,大家都是利用了加附加物的方法,使铁快由沉到浮。

引导3——那鸡蛋是怎样浮到水面上的?(绑了好几个附加物)你们为什么不绑一个附加物?(不成功)看来,研究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有同样经历的小组请举手!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改变浮和沉》实验记录单(一)5、教师拓展引导①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的方法,想知道老师的方法吗?请仔细观察!(教师展示一个装土豆的烧杯:我往烧杯里倒入一些魔粉,再用塑料棒搅拌)学生观察:哎,老师竟然没有利用任何附加物就让土豆浮起来了!大胆猜测一下老师用的魔粉是什么?学生交流※谈话:老师用的魔粉就是盐!利用向水里加盐的方法,能让橡皮泥、铁块、鸡蛋也浮上来吗?(稍微说一说加盐的道理,可以联系死海,学生对死海一般有了解)学生交流※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材料在2号信封里,请将盐全部倒入烧杯里,让盐尽快溶解,再来实验。

大家动手试试吧!学生实验学生交流:哪种物体浮上来了?哪种物体没有浮上来?教师小结:看来,改变水只能使一部分物体浮上来。

用盐可以,那用醋、味精也可以让水中下沉的物体浮上来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实验二由浮到沉]1、教师引导:刚才实验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了。

你能让木块、玻璃瓶、泡沫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吗?同学们可以边讨论边实验,向刚才一样,讨论一种方法,验证一种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1)学生实验※组织课堂纪律:好,同学们停下来,仍然给大家5秒钟的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率先做好交流的准备了!唉,第小组给大家做了一个表率!(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这一次,哪个小组能勇于站起来交流你们的做法?请带着你们的实验记录单到展台前交流。

引导1——玻璃瓶:你们知道为什么空瓶子在水中上浮,装满水后它就下沉吗?(下沉时装满了水)上浮时装的是什么?(空气)对呀,上浮时装的是空气,所以我们用把玻璃瓶装满水的方法,让它由浮到沉。

(改变了物体的重量)〃请继续介绍你们的实验方法。

引导2——泡沫:(绑的方法)你们可真有智慧,用刚学到的加附加物的方法就轻松地解决了泡沫的沉浮问题!引导3——木块:(绑的方法)哦,也是利用了加附加物的方法。

※谈话:你们小组想出的方法可真不少,记录也很有特色,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请回!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引导4——其他: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跟他们不一样的实验方法?请带着你的实验记录单到展台来。

(绑)看,他们小组不仅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还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改变浮和沉》实验记录单(二)三、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还有很多。

(在生活当中人们利用改变浮和沉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很多的难题。

捞铁牛的故事听过吗?想听吗?,)人们掌握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比如捞铁牛,这是一个关于宋朝的故事,想听听吗?宋朝的时候,有一次黄河发大水,把一座浮桥冲毁了,栓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了黄河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

可是笨重的铁牛却陷在河底,没有一个大力士能有力气把它们一个个拖上来。

后来有个和尚想了办法,把铁牛捞上来了。

你来猜猜他想了个什么办法?1、学生交流2、我发现咱班聪明的孩子可真不少!想知道和尚想了个什么办法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3、宋代的和尚利用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捞上了铁牛,而现代的人们则利用这个知识制作了潜水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1)你知道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随意地沉浮吗?学生猜测。

(2)究竟大家的猜测对吗?请同学们玩一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潜水艇的模型,希望你能在玩中找到答案。

①学生玩潜水艇。

②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把我们的潜水艇潜入水底后,坐好!哪位同学发现了潜水艇的自由沉浮秘密?还有不同的意见吗?通过玩一玩,我们发现潜水艇是通过装满水下沉,排空水上浮来实现自由沉浮的。

看来动手实验真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

4、其实除了潜水艇,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利用了改变浮沉现象,小组赶紧讨论一下,看看谁的发现最多?①学生交流②老师也搜集了许多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利用了改变浮和沉的方法,人们还能利用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教学反馈:本课探究的重点就是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系?为做好解题前的物质与精神准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

教师采用了激励性语言和创设了“科学创新俱乐部”的情境,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新颖的环境中享受自主探究的快乐。

在实验方法的选择上,也是体现了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经历如何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的过程。

学生自备的(木块、石块、橡皮泥、玻璃球、塑料泡沫、气球、钉子等)?教师都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给学生以更大的空间。

确确实实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主做好科学探究,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散。

通过实验方法的汇报交流,起到了组与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作用。

老师在学生设计实验前为学生提供部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意在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包括填写开放式观察记录表格,都是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进行的,为学生的研究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小组探究活动中,给学生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和空间,使他们能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学会做科学。

通过小组合作,显示了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精神,互补性和集思广益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特别是内向型的学生,小组实验氛围更能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和思考,自信心得到加强。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巡视了解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既是学生的领引者,更是学生的合作伙。

无论是谈话的方式,还是师生共同观察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平台。

)多数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参与探究的过程,也有不少的孩子能找出比较有说服力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