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4.3《沉与浮》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大象版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浮与沉》说课稿1一、说教材:设计意图: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新奇心渐渐增加,对身边的事物有深厚的爱好,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究。
玩水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沉与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所以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本次活动意在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物体在水里的沉浮规律。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化是科学启蒙教化,重在激发幼儿的相识爱好和探究欲望;科学教化应亲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化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供应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供应条件,通过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小组探讨、探究等方式,培育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沟通、共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阅历,幼儿的想象思维快速发展,生活阅历有所丰富,所以活动的内容设计可以更丰富些,不能仅仅局限于玩水的活动,而应适当的加入反映物体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在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化的目标:“对四周的事物、现象感爱好、有新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沟通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因此,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我依据学问阅历、实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一个三维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发觉其规律。
这是从幼儿的学问阅历培育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
大班幼儿的新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育幼儿对四周科学现象感爱好,让幼儿亲身去视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异。
(2)、主动思索的实力,尝试用简洁的图画记录试验结果并用语言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试验结果。
这是从幼儿的实力培育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是对幼儿综合实力的培育,重点熬炼幼儿的思维实力,语言逻辑实力和表现实力。
(3)、对科学活动感爱好,体验动手探究带来的欢乐。
沉与浮说课稿

沉与浮说课稿沉与浮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与浮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沉与浮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花官营中心小学的——张艳萍。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
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能力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第一文库网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 沉与浮课件 大象

No
Image
12/7/2021
第十五页,共十五页。
《沉 与 浮》
第一页,共十五页。
我知道(zhī dào)
像泡沫板这样(zhèyàng),浸在水
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
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第二页,共十五页。
测力计:用来(yònɡ lái)测量力的大小 的仪器。
“N”是力的单位 “牛顿(niú dùn)(简称 “牛”)的符号。
使用测力计时要先调整
指针,让它指在“0”刻度 线上,测力时不要超过
它的测量限度。
第三页,共十五页。
第四页,共十五页。
第五页,共十五页。
Hale Waihona Puke 第六页,共十五页。第七页,共十五页。
第八页,共十五页。
实验 提示 (shíyàn)
1.先用测力计在空中(kōngzhōng)测出钩码的 重 量, 记下读数。 2.再将钩码全部浸没在水中,观察此 时的读数。
• 可是死海却淹不 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 在 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 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闲的躺 在水
面读书看报呢。
第十二页,共十五页。
第十三页,共十五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沉 与 浮》。《沉 与 浮》。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yíqì)。“N”是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3.组内讨论 分析读数变化的原因。
4.得出结果
第九页,共十五页。
钩码
第十页,共十五页。
大象科学三下《4.3 沉与浮》[尹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大象科学三下《4.3 沉与浮》[尹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3ecde4f54028915f814dc22a.png)
《鸡蛋的沉浮》教学设计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尹燕活动背景沉浮是学生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学生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
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学生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学生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
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学生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找、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
让学生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
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
活动过程一、猜一猜鸡蛋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鸡蛋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鸡蛋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鸡蛋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学生猜测并用符号表示沉浮结果。
《浮与沉》说课稿(精选5篇)

《浮与沉》说课稿(精选5篇)《浮与沉》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与沉》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与沉》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花官营中心小学的——张艳萍。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
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能力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

《沉与浮》说课稿《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与浮》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
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
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
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
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4.3《沉与浮》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 大象版

实验记录单
• • •
5、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 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 有所巩固。
6、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 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 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学习目标
• a、通过实验,我能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会 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 • b、通过探究,我能知道沉与浮的奥秘。还 知道通能过改变这些物体的条件来控制物 体的沉浮。 • c、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
猜猜看:
物品名称 铁 钉 塑料球 尺子 预 猜 实验结果
硬
磁 蜡
币
铁 烛
实验要求
1、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实验,每 人至
拓展部分:
• 尝试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选择适合幼儿操 作的材料,(材料不 要过多,以免扰乱幼儿思 维。)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挑战 性。让幼儿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①、给每组幼儿发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把钥匙,让幼 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 物体沉下去。提示幼儿可以尝试使用一切可以利 用的材料。 ②、幼儿分享、交流自己使用的方法,并尝试解决 沉、浮状态改变的原因。
4、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 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 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 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 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 备。
•
5、记录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 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 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 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 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年级科学下册 沉与浮课件 大象

钩码
死海的秘密
• 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 高出六七倍。因为水太咸了。湖边很少长
草,因为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 个死海的名 称。 • 可是死海却淹不 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
在 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 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 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测力计:用来 测量力的大小 的仪器。
“N”是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 “牛”)的符号。
使用测力计时要先调整 指针,让它指在“0”刻度 线上,测力时不要超过 它的测量限度。
1.先用测力计在空中测出钩码的重 量, 记下读数。 2.再将钩码全部浸没在水中,观察 此时的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与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情感与价值观」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难点: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材分析:本课包括“水中的物体”、“感知浮力”、“谁主沉浮”、和“拓展活动”四部分内容。
其中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已的实验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
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
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
三、感知浮力。
师:刚——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
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
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
(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
游戏。
(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
下课!
《沉与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沉与浮》。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盐的“隐身”与“现身”,理解了溶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培养学生猜想、假设、合作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延伸。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感兴趣,并已经有了一定的猜想、探究合作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结合教材,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浮力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浮力概念,初步了解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订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浮力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浮力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直观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三、教学具准备
教具:测力计、钩码、鸡蛋、量杯、水、盐、多媒体课件。
学具:水槽、泡洁板、石子、钩码、塑料球、橡皮泥、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猜想试验、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学生会说溶解,我接着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在水里都会像盐那样溶解呢?引发学生思考。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与假设是本册教材的主要探究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我先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有四样物品:泡洁板、钩码、石子、空心塑料球。
在小组内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溶解,哪些不会?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猜测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大部分学生都会猜不溶解。
这时,我说: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放入水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试验来验证。
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里我设计了动动手活动,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1)将桌上的物品按次序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溶解了吗?
(2)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3)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二上。
各小组汇报时都会发现这四样物品不会溶解,同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有的物体沉下去,有的物体漂起来,浮起来了,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沉与浮。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1:为了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我设计了压泡沫板的活动,让学生把泡沫板放入水中,在小组内逐个同学尝试,用手往下压,用心感受,并把感受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说感觉有什么东西托着一样,教师引导学生
说出是水对泡沫板有一个托力,引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浮力有个切身的体会有效的突出重点。
活动2:我抛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板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沉在水底的钩码受到浮力了吗?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我出示测力计,让学生简单了解后,用测力计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读数,再请一同学用手轻托钩码,发现读数变小了,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把钩码放入水中,读数变小的话,就说明水对钩码出有个托力,也就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接着放入水中,让学生读数,引导学生说出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活动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浮力,
比如轮船、游泳圈等,老师课件出示各种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浮力的普遍应用。
活动4: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我设计了“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我说:“那么大那么重的船都能浮在水上,我们班同学这么聪明,能不能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呢?”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有几种方式:
(1)借助外力,如放到泡沫板上等。
(2)改变形状,如:做成船形、空心的等。
让学生大胆动手尝试。
并把学生的成功作品用相机拍下来,在电脑上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即使有学生失败了,我也及时鼓励: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努力过了,就没有遗憾。
因为我坚信:科学,我能行!
第三个环节
小变魔术〔课外延伸〕
我设计了小魔术,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下去了,可把它放入另一杯“神奇的水中”鸡蛋却浮起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可以了解一下死海的成因等。
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对学生提出希望:“同学们,科学是有趣的,科学
是有用的,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说板书设计
沉与浮
浸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