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合集下载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

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

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

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

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

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

(板书课题)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

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

(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生:用利益诱惑的。

(板书:以利诱惑)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

(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苏武传》为例,详细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苏武传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 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苏武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讲述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苏武传》,然后针对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4.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背诵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传的历史背景2.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3. 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苏武传》的背诵;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做简要的解析;3. 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苏武传的讨论,深入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中对外友好交往的内容,课文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苏武崇高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民族气节。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和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始终不改变对祖国的忠心耿耿。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内容与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生:苏武活了80岁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生:出使匈奴的19年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生:没有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匈奴19年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生:3、4段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生齐读〕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生在文中勾画〕生:"事如此,此必与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生:重负国,屈节辱命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生:汉朝的使臣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生:没有师: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呢?生:他的副使张胜参与了匈奴的谋反.苏武作为一个主要使臣,没有事先发现这件事情师:这对苏武来说是不是失职呢?生:是,所以苏武要承担责任,对不起国家,辜负了国家.师:理解很到位.还有补充吗?生:苏武是汉朝的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苏武要通过自杀避免受辱.师:非常好.那你能看出苏武什么品质呢?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国着想,以死报国.师:总结很全面.那苏武的自杀行为引起了什么反响呢?生:卫律惊师:卫律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吃惊呢?生:卫律原是汉朝的一个武将,后来投靠了匈奴,成为了单于的亲信.他是一个叛徒,他没有想到苏武会自杀师:是的,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中人物的性格不同,做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那还引起了什么反响?生:惠等哭,他的同伴哭了师:为什么同伴会哭呢?生:被他的行为打动了.师:那有没有打动敌国的首领呢?生:打动了,"单于壮其节",单于很佩服他,被他的气节折服了.师:是的,一个人的行为透露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刚才提到卫律吃惊,现在卫律作为匈奴的代言人,他是如何去劝降苏武的呢?我们来看课文第5段.这一段主要是卫律和苏武的对话,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代表卫律,一个代表苏武来进行对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态.〔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全班学生鼓掌〕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们的肯定.那你能不能说说卫律是如何劝降的呢?生:先是逼迫苏武,想把苏武吓倒.看到苏武不为所动,再用荣华富贵去利诱他,威逼利诱的方式.师:拿在逼迫苏武之前,卫律还做了什么事情呢?生:斩虞常,降张胜,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师:对,其实就是杀鸡儆猴,是吧!卫律劝降失败之后,匈奴开始对苏武进行精神上的折磨,幽禁流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面对艰苦的考验,苏武是如何顽强的活下来的呢?〔生自由朗读后〕生:幽闭大窖中时,"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饮雪吞毡,顽强地活下来了.被流放到北海之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下来了.师:是的,这段文字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表明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大家找到了吗?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表明苏武始终坚定自己是汉朝使者的身份,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师:正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信念让苏武战胜困难,顽强地活下来了.既然精神上没有摧垮苏武,匈奴又派谁来劝降了呢?生:李陵师: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生:昔日的朋友和同事师:作为老朋友、老同事,李陵又是如何劝降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组的看法生:李陵和苏武聊天叙旧,说道"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因为皇帝而死的,皇帝对不起苏家.还说道"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如今的圣上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其实是在挑拨君臣关系.师:概括得有理有据,还有吗?哪个小组有补充呢生:李陵打感情牌,他还告诉苏武家里的情况:"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苏武的母亲去世了,妻子改嫁了,三个孩子如今也是存亡不可知,也就是告诉苏武如今汉朝已经没有亲人了,没有亲人也就没有了牵挂,这其实是在断绝苏武的亲情之念,没有必要回去了. 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补充吗?生:还有"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李陵劝说苏武人生短暂,应该与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师:是的,凡是投降者都有这种观点:我就这一辈子,干嘛苦了自己呢,人生苦短,要与时行乐.这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叛徒哲学.那苏武是如何应对的呢?生:苏武只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做了回应,其他的一概不理.他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师:是的.两次劝降失败后,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环境的对比中凸显出苏武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先前的张胜,还是卫律,还是苏武,我们来做个对比.生:张胜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自作主张,说明他无谋;遇到威逼之时,赶紧投降了,说明他贪生怕死.而苏武则不同,苏武遇到特殊变故,先想到的是国家;遇到威逼之时,不为所动.生:卫律作为一个叛徒,对苏武的自杀很是吃惊,因为对他这个卖国求荣的人来说,不明白苏武为什么要自杀,可以看出苏武的忠贞.生:李陵在劝降失败后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他也被苏武的忠诚感到自己的羞愧.师:是的,就连匈奴的最高首领单于也被苏武的气节折服.尽管种种的劝降,种种的精神折磨,就是没有杀掉苏武.在多重对比中凸显了苏武怎样的精神呢?生:忠贞不屈,坚贞不渝,视死如归,以死报国,坚忍不拔等.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诗"白发丹心尽汉臣",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崇高者,你有没有被震撼到呢?有什么样的感触呢?生:"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这是一个永远的苏武.堂堂男儿,一腔热血,本的是精忠报国的信念,行的是忠贞不渝的志气.忠心、铭记,方是男儿的精忠报国.生:黑发去白发回,岁月匆匆终不悔.拒受降遇流放,一片丹心尽汉臣.师:这两位同学概括的很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写了一副对联,让我们在折服对联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上联是:风吹白节,为彰天道赴朔漠.下联是:雪拥丹心,不违汉志誉满裳.好,下课!〔下课铃响〕。

高中语文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别是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引导1、认真独立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不依赖于文言文全解书。

预习案1、走进课堂: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重难点字词,能够归纳整理字词。

2、通过把握作者叙写苏武出使后发生的核心事件,鉴赏文章的叙事艺术、对比手法。

3、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感受苏武的精神品质,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核心事件的判断、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难点】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补出诗歌所咏历史人物。

咏()(宋)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象,也是当时第一人。

咏苏武(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学习活动一:回到历史现场,梳理人物生平【准备环节】前置学习:一节课,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和预习单填写。

预习单:1、请为《苏武传》段落标上序号(通篇标)。

阅读过程中请结合文章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问题的请标注。

2、任务一: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表格见下文任务一)任务二:1、仔细阅读原文,探究苏武两次自杀的原因;2、请设计台词和动作,显示两次自杀的区别。

(表格见下文任务二)任务三:请你概括卫律劝降的策略,包括说辞和动作。

请你说说面对卫律劝降,苏武的反应及原因。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任务四:请你概括苏武拒绝投降后的处境。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教学过程】【学习情境】我校戏剧社准备把《苏武传》搬上话剧舞台,开始了前期的剧本改写工作。

但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难以意料的事……【学习任务】开动脑筋,帮助戏剧社处理剧本改写工作中遇到的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明了苏武被扣匈奴的经过及原因,初步感受苏武精神品质。

【情境一】戏剧社在撰写剧本过程中,几个编剧对剧本分成几幕发生了争执,僵持不下。

【任务一】请你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活动1: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段落人物(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总结1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使者苏武出使匈奴背景2 张胜(缑王、虞常)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张胜许之(指为汉伏弩射杀之(指卫律))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3 苏武此事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因不愿受辱第一次自杀4 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苏武第二次自杀5 卫律(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的忠诚、坚定和人格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对苏武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品质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苏武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武会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深入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苏武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苏武和其他文本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感悟。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

学生对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质量。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苏武传》文本。

5.2 辅助材料: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6.1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苏武传》,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的身份是什么?出使匈奴的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他自杀有为自己的成分?“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

我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他只讲了一点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

)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

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的审问,要自杀。

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

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

这是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板书:忠贞)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为他自己首先是一个叛将,他认为苏武可以和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的逻辑应该是什么?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你苏武也应该这样,你怎么会想到死呢?从这个叛徒的吃惊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的不同,选择之不同。

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的时候,他的话语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的?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的语气和反驳的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请饰演卫律的同学说说卫律是从什么角度劝降的。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他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是威逼利诱相加。

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的举措,结果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的时候,他就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

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

接下来又用了3、利诱的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劝降的过程当中,卫律是用了威逼利诱的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

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

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

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幽,徙。

一个是幽禁,一个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和“徙”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你。

把你幽闭起来,把你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耐力了。

他受贫穷,没有吃的,他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

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

参考:并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的讲解问: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坚忍。

(板书:坚忍)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时的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

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的精神折磨没有得逞的情况下,派来了一个和苏武关系很好的人来劝降了,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看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三层。

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

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

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

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

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

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

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

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的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

你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的气度。

但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的孤独、寂寞,精神的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的温情,又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

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

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看他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

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的恩怨啊?个人的恩怨在他面前毫无办法。

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板书:坚定)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

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