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评点《苏武传》.

合集下载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人物自身的魅力。

2.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3.通过关键文段的分析,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通过深入探究,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腔《苏武牧羊》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的,是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那么谁能给我们讲讲关于苏武的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班固的《汉书》,学习,更全面地了解苏武其人其事。

二、设置情境高二年级计划组织一次“重温课文经典,致敬历史英雄"专题讨论会。

现需要各班从本单元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梳理人物生平,挖掘人物精神,赏析写作艺术特色,为讨论会做准备。

作为班级一员,请你仔细研读《苏武传》,依照要求为专题讨论会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1(老师提问):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学生A:苏武是奉命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通和好。

在遭遇上,他被虞常谋反,然后卫律逼降,但苏武坚持不屈。

最后,他被流放北海,杖节牧羊,历经磨难,但最终回归汉朝。

老师:不错,你概括得很清楚。

但在回答时,可以更注重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武奉命使匈奴,欲通好也”之类的。

同时,要注意在叙述时保持逻辑清晰,确保故事情节不会被弄混。

在文言文中,表达方式对于整体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问题2(老师提问):请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B: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和出使匈奴的原因;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包括虞常谋反、卫律逼降、流放北海等;第三部分则是苏武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归汉朝的过程。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苏武传》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看看苏武身上有哪一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汉书》1、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上课使用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上课使用
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 篇。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中国现存的最早
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咏叹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 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 的成熟。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苏武牧羊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 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 海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 不屈。始元六年,因匈奴与 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其决 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 世,传唱千古。
疏通字音
至栘(yí)中 数(shuò) 且鞮(jū dī) 阏氏(yān zhī) 於靬(wūjiān) 置煴(yún)火 牧羝(dī)
屡次 批
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 用来互相抵押
一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 定语后 长辈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赞置许
段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凭…的身份
更加 倨傲
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省趁略机句
募:招募;俱:一同
律曰:“君因我降, 与君为兄弟;今不听
通过 做,结交为

吾计,后虽复欲见我, 哪,怎么
尚可得乎?”武骂律 曰:“汝为人臣子,
同“叛”,背叛
五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做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
状语后置

汝为见?且单于信汝, 语气词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剖析

苏武传——公开课剖析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 (判断) (宾语前置 ) (介宾后置 )
准确朗读 整体感知

稍迁至栘中厩监 且鞮侯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置煴火,覆武其上 武卧啮雪 使牧羝
yí ,园名;jiù ,马棚,马圈 jū,dī.单于:蒙语为广大,天 gōu,姓氏 yān zhī,匈奴王后 yūn,微火 niè ,咬,嚼 dī,公羊






武能网纺缴 节旄尽落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国 别体史书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 (作者不详,由西汉 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第三部分(10)回汉朝。
春暖花开终归汉,须发尽白也无悔。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 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 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 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 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AG0176.jpg
《水浒传》由金圣叹评点。
《水浒传》因金圣叹而名声远扬,而金圣叹也因批 评《水浒传》为天下人所尽知。胡适称金圣叹为中 国第一大批评家,其功绩远在明代大文豪王世贞、 李卓吾之上,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人。
金圣叹有鉴于《水浒传》各种版本的丛芜杂乱,对 该书进行了一次大手术。除了文字上的千锤百炼和 对于诗歌的梳理,他还以“东都施耐庵”的名义编 写了一篇《自序》。文章言语清秀隽逸,旨趣儒雅 恬淡,使其更为蔚然壮观。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 的文本的其他读者、与自己内心的交流。并在文本 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以意逆志+个性化解读
从位置上看:写于书头,叫眉批;写于行间,叫夹 (行)批,写于回前回后,叫总评等等。
从颜色上分:为所谓“朱批”、“墨批”等。
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文 笔自由,生动,趣味性强、极具个性化,和本文联 系紧密。
四大名著的评点版
《红楼梦》各种手抄本中就出现了许多评 点者的名字,如脂砚斋、畸笏叟、梅溪、 松斋、立松轩、绮园、鉴堂、玉蓝坡、棠 村等。其中,评得最多的是脂砚斋,红学 界的普遍观点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平生 挚友或是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人,也 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 己。由于最早的几个抄本的书名,都带有 “脂砚斋重评”字样,也就有了《脂砚斋 重评石头记》(亦称《脂砚斋评点红楼 梦》)的版本留传后世。
《西游记》由李卓吾(李贽)评点。这部小说 由于奇幻绝伦、神异诡变,故而成书后翻版的 本子甚多,为之作批注者也不少。然而批得最 早、影响最大的是李卓吾的《评点西游记》。
李卓吾是一位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开我国小 说、戏剧批评的先河。《西游记》创作中的一 切闪光之处,皆于李卓吾的评点文字中点化出 来,书中那位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一 切神奇,亦在评点中点化出来。因此,李评本 可谓是阅读这部神话小说的一个最好的“通天 眼”,一根拨亮智慧神灯的金针。
又针对书中人物发议论说: “王凤姐无德而有才,故才亦不正;元春才德固好,而 寿既不永,福亦不久;迎春是无能,不是有德;探春有 才德,非全美;惜春是偏僻之性,非才非德;黛玉一味 痴情,心地狭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 有德有才,虽寿不可知,而福薄已见;妙玉才德近于怪 诞,故身陷盗贼;史湘云是旷达一流,不是正经才德; 巧姐才德平平;秦氏不足论,均非揭露之器;此十二钗 所以俱隶薄命司也。”
文本思考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探究:
一、详略得当:详写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写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三国志演义》由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三 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荡的一段时期,群英荟 萃,人材辈出,《三国志演义》作为这一时期 人物故事的形象刻画为世人广为传颂。康熙年 间一部署名毛宗岗序始氏批评的《三国志演义》 问世,其他各种版本逐渐为之音咽声消,相继 被其淹没和取代。毛氏父子所评定的《三国志 演义》已成为最普遍流行的正宗本。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 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 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 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的场合。
三种对照:
①在谋反事发之时,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
评点《苏武传》 先着眼整体与局部的原则:
两千多年 来,苏武崇高 的气节,成为 中国伦理人格 的榜样,成为 一种民族文化 的心理要素。
情感体验
[苏武牧羊]的故事 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 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 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 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 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 回朝。苏武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 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课文结构脉络
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 民族气节
《苏武传》 因事扣留,卫律劝降(发展) 感动天地
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 忠贞精神 汉匈和亲,白发归来(结局) 千载长存
主题:《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
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 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 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评点《苏武传》
泉州实验中学 刘顺玉
何为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古
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评点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 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等进行评论 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批评者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 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 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张胜与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 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 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二、卫律与苏武
脂评有以下作用:
1.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2.披露了作者的情况。 3、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评注 相当精彩。 4.披露了此书的素材来源情况.
脂砚斋以后,尚有“护花主人”王希廉评,
“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大某山民”姚燮评,
还有其他人的评点,如“桐花凤阁”评等等。
王希廉认为,第五回是《红楼梦》的“纲领”,又说: “《红楼梦》一书,全部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 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 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 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