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公开课课件(获奖)讲课教案
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有些人赞叹说:“苏武忠义精神真是空前绝后、 光耀千古”。也有些人认为苏武这种忠义是一个不 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 “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
提醒:能够谈苏武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 人恩怨与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也能够谈封建时代 君主对臣子刻薄寡恩。
第10页
布置作业
第7页
探讨交流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以后 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 并不矛盾。 • 匈对苏武等人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
朝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国”。“重负国”。苏武意识到,一旦被 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 自杀以防止受审。
理清文章思绪
第一部分(第1段) • 介绍了苏武身世、出使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 • 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
民族气节事迹。 第三部分(第9~10段) •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经过。
第2页
分析苏武形象
• 面对卫律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威胁, 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卫律反 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卖国行径,警 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威风一 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 斗争中,苏武取得了胜利。
•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 一心考虑是汉朝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改 变情况下,他反抗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第9页
材料一:李陵在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 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他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 因为苏武弟兄之死,全与君主残暴相关。而苏武却 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第3页
•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真挚劝说,苏武内心 也一定翻腾着情感浪花,亲人惨死、妻离 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煎熬,但为国 效命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 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信念,使 得李陵惭愧而去。不论是威逼利诱,死威 胁,还是肺腑之言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 如一苏武,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硬汉子,爱 国忠诚真君子!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苏武传》(人教版必修4)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五段要点词句
1、白单于 告诉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匈奴觉得神 把 看成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隔离
别旳
卫律懂得苏武终归不可胁迫投降, 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 不给他喝旳吃旳。天下雪,苏武卧着 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 死。匈奴觉得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 北海边没有人旳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步 把他旳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 安顿到别旳地方。
通“已” 共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谋求苏武等人, 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祈求看守他旳人 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 旳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 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 快乐,按照常惠所教旳话去质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旳人十分惊讶, 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 武祝贺,说:“今日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 虽然古代史书所记载旳事迹,图画所绘旳人物,怎能超出你!我李 陵虽然无能和害怕,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旳罪过,不杀我旳老母, 使我能实目前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旳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 可能差不多,这是此前所一直不能忘记旳!逮捕杀戮我旳全家,成 为当世旳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旳心 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 “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 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旳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 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旳 部下,除了此前已经投降和死亡旳,总共跟随苏武回来旳有九人。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Ⅱ.文化常识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 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 丈母或泰水。 2.单.于.出猎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 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 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⑤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答案:B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5.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
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
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译文: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 等招募士兵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省略句)
(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 单于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判断句)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被 动句) (5)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赂:赠送礼物
6.置币.遗单于
币: 财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苏武传优秀PPT教学课件

对忠诚、坚贞、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苏武作为一位忠诚的使臣,不畏艰险,不惧威胁,始终坚 守自己的信念和使命。这种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具 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方 面。
在职场中,人们也应该具备对事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不因困难和挫折而轻易放弃。
对民族团结和交流的促进
文情怀。 • 教学方法 • 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 • 方法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苏武在匈奴期间,还曾参与了匈奴内部的政治 斗争,见证了匈奴的分裂和内乱。
苏武回国的过。
苏武回国后,受到了汉武帝的嘉奖和重用,担任 了重要官职。
苏武的坚韧不拔、忠诚爱国和高尚品德,成为了 后人敬仰的楷模和榜样。
03
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
和亲政策
为了缓解战争压力,汉武帝采取了和亲政策,派遣苏武作为 使节出使匈奴,传递和平意愿。
苏武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苏武的生平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名官员,以忠诚和正直著称。他曾多次出使匈奴,为汉 朝与匈奴的和平作出了贡献。
时代背景
苏武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 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0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及情节梳理
苏武出使的背景和原因
汉武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武帝派遣苏武为使者 ,试图缓和两国关系。
苏武出使的原因还包括为了维护边境安全,以及为了保全国 格和利益。
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遭遇
1
苏武在匈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语言不 通、生活习惯不适应、文化差异等。
《苏武传》公开课课件

汉朝推崇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 国,苏武的忠诚与气节成为当时 社会的典范。
作者介绍
01
02
03
作者
班固,东汉时期史学家、 文学家。
主要作品
《汉书》、《两都赋》等 。
文学地位
被誉为“汉赋四大家”之 一。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班固因事被捕入狱,后被释放,心怀感慨,创作《苏武传》以抒发胸臆。
社会影响
通过《苏武传》的创作,班固表达了对忠诚、气节的崇尚,对当时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
义士。
03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倒叙与插叙
通过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 情节更加紧凑,增强了故事的悬
念和吸引力。
情节安排
情节安排巧妙,情节之间的逻辑关 系清晰,使得故事情节连贯,易于 理解。
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快慢有度,使 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鲜明
人物关系复杂
04
分析《苏武传》所体现 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
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精读文本
仔细阅读《汉书·苏武传》, 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
解苏武的精神内涵。
对比阅读
将《汉书·苏武传》与《史记· 苏武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两部史书在记述上的异同点。
深入思考
结合思考题进行深入思考,培 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阅关于《苏武传》的学术论文,深入了 解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提高对苏武故 事的理解层次。
思考题设计
01
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 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 忠诚?请结合文本分析 。
02
比较《汉书·苏武传》与 《史记·苏武传》在内容 上的异同点,并分析原 因。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动画课件

文学价值探讨
文学地位:苏武 传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
文学风格:独特 的文学风格和表 现手法
文学价值: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和 价值
文学意义:苏武 传所传达的文学 意义和启示
对后世影响分析
文学价值:苏武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价值:苏武传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具 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 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苏武:忠诚、坚韧、有骨气,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 李陵:忠诚但矛盾,既忠诚于国家又深爱苏武,最终选择投降匈奴 汉武帝:果断、有远见,对苏武的忠诚给予高度评价 匈奴单于:狡猾、残忍,试图通过威逼利诱让苏武屈服
故事主题思想解读
忠诚与信仰:苏武坚守汉朝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 坚韧与毅力:苏武在艰苦环境下,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 爱国与民族自豪:苏武作为汉朝使节,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忠诚与信仰的传承:苏武精神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确 定教学内容, 包括重 择适合的教学 方法,如讲授、 讨论、案例分
析等
教学步骤:设 计教学步骤, 包括导入、新 课、巩固练习
和总结等
教学评价:制 定教学评价标 准,包括学生 表现、课堂互 动和作业完成
情况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
教学方法:讲解、 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PPT、 视频、图片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作者简介:简要 介绍苏武的生平、 成就及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苏 武传》及其他相 关作品介绍
苏武传背景:简 要介绍《苏武传 》的创作背景及 历史背景
苏武传作者简介 :介绍苏武的生 平和主要作品, 强调其文学成就 和影响
《苏武传》课件(共PPT)

班固通过《苏武传》的创作,旨在表彰 忠贞之士,弘扬忠诚、坚贞的品质,同 时也警醒世人要坚守节操、忠诚于国家
和民族。
0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与人物分析
主要内容概述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被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牧羊。
最终,苏武被汉朝使 者营救回国,受到汉 武帝的嘉奖。
苏武在北海坚持十九 年,始终不屈服于匈 奴的压力。
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之一,也 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出 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 教育,精通经史文学。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紧张, 多次发生战争。为了缓和关系,汉武帝
派遣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作为使者之一出使匈奴,被扣留并 要求背叛汉朝。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和议论,也成为班固创作《苏武传
文学艺术成就
读者对于《苏武传》的文学艺术价值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其文笔优美 ,塑造了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有人认为其艺术表现力不足。
媒体评价
媒体关注度
《苏武传》作为传统经典文献,一直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媒体经常对其进行报道和评论。
媒体观点的多样性
媒体对于《苏武传》的评价观点多样,既有高度赞扬其历 史和文化价值的观点,也有对其提出质疑和批评的观点。
追求真理
苏武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追求真理, 对现代个人在探索和思考时保持客 观、公正的态度有启示作用。
对人生态度的启示
乐观向上
苏武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 的态度,对现代个人在面对挫折 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有启示作
用。
勤奋努力
苏武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获 得成功,对现代个人在工作和学 习中勤奋努力、追求进步有激励
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
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
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 焯
❖ 传承民族精神
关于气节的名句
❖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
理清文章脉络
❖ 1.出使匈奴 2.缑王谋反 ❖ 3.祸及汉使 4.舍生取义 ❖ 5.卫律逼降 6.苏武牧羊 ❖ 7.李陵劝降 8. 忠贞不渝 ❖ 9.汉匈和亲 10.发白归汉
重点段落赏析—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 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 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 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 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
济源高级中学 邓贵荣
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心痛酸。
学习目标
1.掌握文段中重要的文言实词。 2.重点分析文段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苏武 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 杖节牧羊十九年
❖ 一颗丹心永流传
总结: 苏武的性格特征
❖ 从“苏武牧羊”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苏武怎样的 性格特征?
坚贞不屈
❖ 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冰冷阴暗的地窖,而苏武却将满 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 死不渝的信念———回归汉朝;单于又把苏武流放 到冰雪飘零的北海,而苏武却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 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坚贞不屈。
❖ 问题一: ❖ 单于将苏武“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目
的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 单于的目的不是饿死苏武,而是逼苏武投降, 结果是苏武没有屈服,没有投降。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 单于幽武置窖绝饮食 ❖ 苏武啮雪吞毡守气节
❖ 问题二: ❖ 阴谋未成单于又施一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拓展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坚贞不屈的人物?
实际上,我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坚贞不屈的英雄 人物,既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也有蓄胡明志、 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梅兰芳;既有宁愿自杀、不愿 降元的文天祥,又有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 清,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民族精 神。正是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 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08年,巴黎 站火炬传递过程中,坐在轮椅上的金晶,宁愿自己被藏 独分子殴打也不愿火炬被抢走,最终捍卫了奥运的神圣 与尊严,也显示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坚贞不屈;广州亚运 会上中国女排绝地反击,以不屈的意志战胜韩国队,最 终夺得了金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苏武身上 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昂起我们的头颅,挺起我们的脊 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 苏武手握汉节,牧羊十九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和汉朝的利益,真可谓是:
❖ 一身浩然正气惊天地,满腔爱国忠心震古今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永垂不 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也不懂。 但是历史记住了苏武,我们记住了苏武,因为那执着 是对爱国的一种伟大诠释!
为了祖国,他饱经风霜;为了祖国,他视死如归! 是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祖国的利益高于 一切;是他,教会我们君子应有的坚贞气节;也是他, 叮咛我们中国人要有一颗高昂的头颅!
名家评价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
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
重点字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天雨雪 羝乳乃得归 武能网纺缴 檠弓弩 杖汉节牧羊
雨,下 乳,生子 网,结网 檠,矫正 杖,拄着
赏析
问题一: 单于将苏武“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目的是 什么?结果怎么样? 问题二:
阴谋未成单于又施一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并“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 他所”,单于为何这样做?苏武又是如何做的? 问题三: 是什么支撑了苏武,使他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顽强地活下来了呢?
❖ 冰武,使他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 顽强地活下来了呢?
❖ 请特别注意文中的这一个细节:苏武“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 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这 就昭示我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执着的强烈的爱是 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 义精神,使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羝乳乃得归”,并“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单于为何 这样做?苏武又是如何做的?
❖ 单于说“羝乳乃得归”,实是判武终身流放,使他 断绝任何回归汉朝的念头。隔离苏武,让他孑然一 人置身荒漠,孤独无助,想以此摧毁他的精神。 但是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实之”,日复一日,月 复一月,年复一年地顽强地活下来了。
作家作品简介
❖ 班固:字孟坚, 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来继承父志, 在父亲班彪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 《汉书》。“三班” ,指的是班彪、班固、班 昭。妹妹班昭也参与了《汉书》的撰写。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 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书。《苏武传》就是《汉书》中的一篇重 要的作品。
❖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