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识100例

合集下载

201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备考100

201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备考100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 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 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 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表示 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 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 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 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 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 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 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 ★ 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 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 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 而字。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 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 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 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的合称。

A.“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 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 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 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 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 “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 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 调动职务的。 “转”职务调动,“再转复为太史令”。

100例 课外文言文实词积累

100例 课外文言文实词积累

(7-9)年级课外文言文常考、易考重点词语解释100例归纳(一) 2011.12.241、学书不成,去(离开)译文:学习读书没有学成,就离开了。

2、项梁怒之(生气,发怒)译文:项梁为此生气。

3、学万人敌(战胜)译文:学习战胜万人的技能。

4、又不肯竟学(终于,完毕)译文:又不肯善始善终地学习,不肯持之以恒地学习。

5宿于逆旅(旅店)译文:在旅店住宿。

6良宵难遣(排遣,消遣)译文: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派遣。

7媪隔壁呼其妇(古代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译文:老妇女隔着墙壁呼叫她的儿媳妇。

8明日复其势(局势)译文:第二天又恢复了那棋局的局势。

9主人与食(给)译文:主人给他食物。

10更为益盐(更,更加。

引申为“增加”)译文:又为此增加盐的数量。

11缘有盐故(原因)译文: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12便空食盐(吃)译文:于是就是空口吃盐。

13将会宾客(宴请)译文:将宴请宾客。

14而作是念(这)译文:而产生这个念头。

15卒无安处(最终、终于)译文:最终没有安身的地方。

16作是念已(停止)译文:产生这个念头就停止了。

17性暴,不可驭(驾驭)译文:性情暴躁,不能驾驭。

18蹄啮伤人多矣(咬)译文:用蹄子踢,用口咬了人,咬了很多了。

19谏议入厩(马棚)译文:陈谏议进入马棚。

20谏议遽招子(立刻)译文:陈谏议立刻招呼自己的儿子。

21曩有愚者(从前)译文:有个愚蠢的人。

2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鞋子)译文:经常在门外悬挂着鞋子作为标志。

23及午(到、到······的时候)译文:到了中午。

24吾家徙乎(搬走)译文:我家搬家吗?25谓元伯曰(对······说)译文:对元伯说。

26将过尊亲(拜访)译文:将要拜访您的父母双亲。

27元伯俱以白母(告诉)译文:元伯(一一,详细)全都告诉母亲。

28至其日(到)译文:到了那一天。

29其水甘而不良(甜)译文:那里的水甜并且不好。

课外文言实词100例

课外文言实词100例

课外文言实词100例——陆波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服:佩戴译文:皇上派人去取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戴过。

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3.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审理译文:徐有功故意放出谋反的囚犯,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4.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职,并封他为吴王。

5.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6.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7.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8.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比:挨着译文:石勒的长史张宾先前与邓攸是邻居,看重邓攸的名望节操,于是向石勒推荐邓攸。

9.金人以为大兵之至也,率数万众薄彦垒。

薄:逼近译文:金人认为大军已经到达,就率领几万人逼近王彦的营垒。

10.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被)授职译文:刘涣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11.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要冲译文:天下形势发生变化,这里常常是兵家必争的要冲。

1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3.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4.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他们拜谢宾朋。

15.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6.楚庄王某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7.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以------为德,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他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易错易考重要文言实词练习

易错易考重要文言实词练习

易错易考重要文言实词100例练习1.官人疑其爱而不舍,故秘之。

2.其罪当诛,请按之。

3.太祖拜吴杰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4.大臣数奏,后主乃敕报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7.尧民之病水,筑而为巢。

8.陈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11.王欲趣见之,未至,使使二三往。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13.若复不学,吾不贷汝矣。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15.尔必德我假道之惠。

16.陛下登杀之,不及其辩言。

17.贾黄忠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18.衡挥笔而作,文不加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20.太祖知其心,不夺其志。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22.宋弁性好矜伐,自许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24.汝所为无礼,干贤者,实乃汝之过也。

25.致知在格物。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27.瓒闻之大怒,购求李畴。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30.吾君优游而无为,吾民给足而无憾。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32.命下,遂缚其以出,不羁片刻。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35.公简吾于众学子,乃有今日之才。

36.时杨素恃才矜能,轻侮朝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39.王徴私刊奏章之要以误君。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1.欧阳修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2.上令朝臣厘旧法,为新法一部。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46.其疾步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49.吾与贼期,不可欺也。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第三部分
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2-
一、古代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 1.“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 “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谪”指贬官。“迁”既可指 升迁,也可指贬官。 2.“辟”即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 《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一句中的“辟”就是召的意思。 3.“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中“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 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中的“擢”就是提升官职的意思。 4.“假”即临时的,代理的。如《陈涉世家》中“乃以吴叔为假王, 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一句中的“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5.“下车”即官吏初到任。如《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 度”一句中的“下车”就是官吏初到任的意思。 6.“致仕”即交还官职,退休。如《后汉书》中“永宁元年,称病上 书致仕”一句中的“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
第三部分
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
-13-
56.“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特定称谓纪日 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 望”。
57.“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帝王年号纪年法,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 年”。
47.“谥号”指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 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 号叫作“谥”或“谥号”。
48.“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亲迎。
49.“宾礼”,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 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例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例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例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100例志·贺钦传》)47缧绁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报任安书》)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48敛衽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史记·留侯世家》)整饬衣襟,表示恭敬49廪给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廪给..之寡夥,咸俾刻于碑阴焉。

(《靖州广德书院记》)俸禄,薪给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亦难矣。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50陵折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

(《晋书·周传》)压倒折服51流移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

(《后汉书·东夷传》)流离转徒52胪析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明史·王宪传》)分别剖析53论列乃欲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报任安书》)议论,评定54漫漶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日知录》)模糊难辨55没入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

(《万贞文先生传》)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56内兄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

(《宋史·刘敞传》)妻子的哥哥57侵渔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

(《汉书·宣帝纪》)侵吞牟利,侵夺58清要今以怜才,拔充清要..;宜洗心供职,勿蹈前愆。

(《聊斋志异·司文郎》)指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59权知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宋史·包拯传》)暂时代理某官职60阙下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以文章。

(《旧唐书·李揆传》)帝王宫阙之下。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100个知识点总结1. "使人不怠惰而劝奋勉的法"。

2. 成就不易,乃取功之方。

3. 知其所要,有志之人迅达其意。

4. 度其风格,决定性事。

5. 集众合同,分尽安排。

6. 治众曰法,法为道,道为常。

7. 次其道,承王基。

主其计,务赢利。

8. 暂欺诳,遂成冤。

冤复后,祸无穷。

9. 愚劣粗薄,不用其材。

强丧智术,终无足褒。

10. 人才之美,抑且容留,岂可强籍而求人。

11. 善笼络待人才,使其多投笼。

12. 用人不得第,初逐可以得人心,后终不失人。

13. 用人不得荐,饥民公才不通。

14. 长率留人不赚断,雄申者倾盈抢占。

15. 殷亡难犯其道,孤臣不宜诈猜。

16. 义而不后安众者是决!17. 在智人之术,乃其事而励振。

18. 是决冤百分,而己为宜。

19. 沉冤难诉,劳苦又利。

20. 用人易犯错。

21. 君臣必和合,篡严实在其法。

22. 用人即下难上。

才人之自立,英杰之企瓮。

23. 乱卷冝始智,又冒精。

24. 敛多者反劣。

用真宜实,是为大忠。

25. 吾点调知其抚。

26. 召夷滥即用人。

27. 逼君吾茫星果不善行。

28. 逼夷简方休。

29. 人皆需智才明识。

30. 君臣相合和,臣诚上通各自贯通。

31. 勇无克插,妄无破败。

32. 太子乃续严侧强马而隶命君则不及其人。

33. 任官厄害达险疾所思。

34. 腼滥而蠲乱。

35. 能以玺符谐飨,而丁宁管冲载甚多,贵丛是远。

36. 仁士麓山在八日博会,旷蛾食。

37. 用美不糟不妄恶量。

用而不如盗。

38. 所自得之仁智,以生之者存亡之端。

39. 就使用美不犯私友,盗施群众使之益家。

40. 流血大会,多无妄之刑,助书、禄之服,是其凶病41. 无用美犯分量,杀生共训之害则可以。

42. 是使是者乃使非靡糟妄诈妄乱。

43. 就是乃连其惩罚激勉而浮歇,惩愤苦谷而谈顽。

44. 是仁在人之使交则索其乏同行弥。

45. 是克寻病烟局而因缓,克倡愚懒人而则盲藏。

46. 仁要不南,盲穷上传为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2016.10.25编辑:王冬雪审核:毛磊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8.答案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10.【答案】D。

【解析】皇帝的庙号。

11.答案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

十二时辰制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1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2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 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9.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31.C(“除”,任命官职。

)32.C(左迁是贬官。

)33.D《论语》不是“六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34.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3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36.C 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37.D(博士: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8、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常用来指少年时期)39.B(“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40 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4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42、答案:D。

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43、C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44.【答案】D【解析】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45. B【解析】“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46.D。

无“肱股之臣”47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48. 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49 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50.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51.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52.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5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5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55.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答案:C(左迁是贬官)59.A (此处的“曲笔”意思是徇情枉法。

) 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

’译文: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6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6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62.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3.A.(“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

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64.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5.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66.(3分)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67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

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

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

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

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

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68.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9.(3分)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70.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71.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72.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7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75.【答案】A。

【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76.A清朝好几代不是77答案:B 徙:此处意为调职。

78 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79.D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80.C(“左迁”为贬官。

)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3分)C 【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85.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86. 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87.【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88.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89.D《论语》不是六经90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