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识大全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言文必备常识

文言文知识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知识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知识四: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知识五:常见古今异义文言文翻译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知识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知识七: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语文文言文常识

语文文言文常识一、表示任职的:⑴任:担当,担任。
例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史记·蒙恬传》)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⑶授:给予官职。
例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⑷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⑸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⑹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例如: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⑺简:任命,选拔。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⑻进:出来做官。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⑼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如: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⑽辟(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例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⑾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例如: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汉书·苏武传》)⑿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如: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②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例如:帝怒,乃罢贄宰相,左除滂等官。
(《新唐书·裴延龄传》)⒀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例如: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⒁复:恢复原职务。
例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⒂仕:做官。
例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二、表示升职的:⑴升:升官。
例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文言文230个常考词汇

文言文230个常考词汇1. 之:表示关系、介词,如之所以、之前、之后。
2. 而:连接并列的两个动作或状态,如而已、而今、而立。
3. 乃:表示结果、连词,如乃至、乃是、乃见。
4. 有:存在、具有。
5. 焉:什么地方、哪里。
6. 不:否定、表示不做某事。
7. 在:存在、处于某个位置。
8. 是:表示正确、肯定。
9. 也:表示也是如此。
10. 以:表示手段、方式。
11. 於:表示在、从、往。
12. 为:表示目的、作用。
13. 及:表示到达、达到。
14. 与:表示和、与其相反。
15. 已:表示过去。
16. 自:从、因为。
17. 以:表示条件、标准。
18. 为:表示身份、职务。
19. 之:表示所有、属于。
20. 人:指人类。
21. 有:存在、具备。
22. 无:没有、没有。
23. 为:做、成为。
24. 大:指大小、程度。
25. 小:指大小、程度。
26. 其:指代其他事物。
27. 此:指代近处的事物。
28. 君:对男性的尊称。
29. 我:指自己。
30. 山:高地、山脉。
31. 水:水流、水体。
32. 云:天上的气象现象。
33. 日:太阳、日期。
34. 天:空中、自然现象。
35. 地:大地、土壤。
36. 王:帝王、君主。
37. 侯:封建时代的爵位。
38. 公:古代封建时代的爵位。
39. 卿:古代官职名。
40. 吾:我、我的。
41. 彼:那个、他的。
42. 知:知道、了解。
43. 不:否定、不做某事。
44. 能:有能力、可以。
45. 得:获得、达到。
46. 夫:表示转折、强调。
47. 若:如果、似乎。
48. 如:像、表示比较。
49.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
50. 以:表示手段、方式。
51. 必:一定、必然。
52. 为:作为、表示目的。
53. 以:表示条件、标准。
54. 当:担任、成为。
55. 时:时间、时候。
56. 以:表示手段、方式。
57. 与:和、表示比较。
58. 及:到、达到。
59. 若:如果、似乎。
60. 乃:则、表示结果。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大全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执行相关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因此,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互动。
1.诣:去,到。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于丞相。
3)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 太尉:军事首脑。
8)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
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
”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
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
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
这些知识,随中学语文教材的学习,均能逐一接触到,这里强调几点:1、可以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
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2、要从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入手,掌握各种特殊语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住这些形式。
每一种形式要记一两个典型例句,以便类比判断。
3、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
如:“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
文言文。
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
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
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
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文言,还有一些重要环节(如诵读,就非常重要),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中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任务。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
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
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
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
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
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
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
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
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 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
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作家、学者,整体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话表达水平),难以与上半叶的大师“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时代“语言敏感期”接触的文言愈来愈少。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成为“白话大师”,开白话运用的一代风气,根本原因是,他们在19世纪接受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说,这些“白话大师”们,少年时期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成人后登上文坛,每个“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
而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学者们,少年“语言敏感期”,恰好处在大陆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从诞生、发展、再发展的时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时,正是大陆所谓的“现代语文教育”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语文课本摒弃文言愈来愈多的时期。
大陆语文课本在七十年代彻底告别了文言。
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们,少年时期接触文言的数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们成人时的文风也基本上“一代逊于一代”。
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
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少年“语言敏感期”仅仅涉猎极少的文言,或者仅仅学习白话,哪怕是一流的白话,那么,成人时期,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
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可以听听香港著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的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
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
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
”我绝对不是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全面恢复文言教育,全面实行“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而且是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增加,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绝不是放在培养“白话大师”上,我们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现代汉语等于“现代”“进步”,文言等于“非现代”和“落后”,用啥即学啥,不用啥就摒弃啥,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思维逻辑。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我们是“现代人”就应该学习现代文,现代语文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实运用”,文言已经不用,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书面语,是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陈腐语言,现代人何必再去学,再学说不定会受到拘囿、禁锢甚至毒害,也无益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