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023文言文值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高考中文言文是必考题型,我们要学习哪些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忧考⽹为您提供⾼考语⽂⽂⾔⽂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家喜欢!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知不及⼤知(通“智”,智慧) (3)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后反(通“⼜”;通“返”,往返) (5)⽽徵⼀国(通“耐”,能) (6)御六⽓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饱之状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匹之 古义:⼀般⼈今义:多数⼈,⼤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草⽊今义:头发 (5)⼩年不及⼤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词多义 (1辩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御六⽓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何知(动词,知道) ⼩知不及⼤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息者也(名词,⽓息,这⾥指风) ⽣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息) 4.词类活⽤ (1)名词⽤作动词。
⽽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南为(往南飞) (2)使动⽤法。
德合⼀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徵⼀国者(使……信任) 三、⽂⾔句式 1.判断句 (1)此⼩⼤之辩也(“也”表⽰判断语⽓)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语⽓)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语⽓)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宋荣⼦)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 (3)众⼈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匹之,(众⼈)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南为(奚以为,表⽰疑问语⽓)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疑问语⽓) (3)彼且奚适也(“奚”,表⽰疑问语⽓) 4.倒装句 (1)⽽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例2】母徐⾐其⼥⾐,袖利刃⾏向池呼鱼。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在高考语文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好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可以指战争(“兵旱相乘”)。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等。
二、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可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作介词,表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作连词,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
3、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作助词(“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动词,去、往)、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4、于“于”常作介词,表处所(“战于长勺”)、表对象(“故燕王欲结于君”)、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委任的:授、拜、除、封2)表提高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贬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免除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乡3.跟俸禄相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量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直爽、正直、坚毅、(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剀切、周祥、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件德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相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遇到诬告的:中、谮、诬12.表恭敬的:敬、重、尊、恭13.表赞誉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心里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怪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零、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牢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相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反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告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相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惧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告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相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相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走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见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其余: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着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相关的:堤、决、溃、溢、涨、浇灌、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相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作、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产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品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语文知识梳理1.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说明、谈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设置悬念、前后响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频频、互文、对照、借代、反语4.记述文六因素: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因由、经过、结果5.记述次序:正叙、倒叙、插叙6.描绘角度:正面描绘、侧面描绘7.描绘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相貌8.描绘光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绘光景的方法:动静联合(以动写静)、归纳与详细相联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绘(或抒怀)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表达方式:归纳表达、细节描绘12.说明次序: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型、作解说、摹状貌、引用14.小求情节四部分:初步、发展、热潮、结局15.小说三因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详细环境16.环境描绘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谈论文三因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照(或正反对照)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辩驳论点、论据、论证)21.谈论文的文章的构造: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经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课内文化常识整理汇总(文言文+诗词曲)

高考语文课内文化常识整理一、文言文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3离骚:同“罹”,遭遇。
4 《楚辞》和楚辞不同在于:《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作品);楚辞是一种诗歌体裁,也称“骚体”。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5《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是收集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6谏太宗十思疏:奏章。
7师说:文体的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同“逗)。
“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为人治病。
11阿房宫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12辇来于秦: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皇帝、皇后乘坐的车子。
13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14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形容极为细微。
15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为嫔、嫱。
16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17答司马谏议书:信。
18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谦辞,用于自称。
19赤壁赋: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20壬戌之秋: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往往是同学们答题的难点,因为我们生活
中使用的是白话文,文言文对于我们来说运用的机会很少,所以会产生一定
的隔阂,尤其是文言文中的一些语言用法是我们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的。
所
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语文文言文的尝试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从而对高考以及阅读文言文都有所帮助。
下边就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
知识的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
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高考
语文文言文常识——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
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
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
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