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

合集下载

德鲁克论管理的本质

德鲁克论管理的本质

德鲁克论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管理学的真谛“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

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

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

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

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

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

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

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

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

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

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

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

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

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

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

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名句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名句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名句
1.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2. 管理的对象是人。

管理的任务是让人们能够共同做出贡献,使工作更富有成效,使员工有所成就。

因此,管理必须要涉及人的本性,这是人所共知的,也无需赘言。

但管理以人为本,还是一种管理哲学,而不只是一种管理技巧。

3. 最后,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

这并不是说管理人员就不再是企业家了,或企业家就不再从事管理了。

不过,管理人员的第一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一个能让员工做出贡献的环境。

这意味着,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人性面。

4. 管理是一项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

管理人员在运用这些技巧、工具和方法时,必须得到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发挥出它们的最大效果。

5. 管理人员的工作不是去改变人,而是运用每个人的才干。

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这些才干转化为成果。

6. 管理是一种实践。

管理人员必须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

要想卓有成效,就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7. 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此,管理人员的责任是要使企业组织和个人取得成就。

管理人员的工作包括:制定目标、组织人员、激励员工、沟通信息、衡量绩效和培养人才。

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使命。

这些名句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本质、管理的任务、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者和企业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作者:未知来源:《金融时报》时间:2004-11-23他关节虽已僵硬,但头脑依旧灵活。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周五步入95岁高龄,但谈起实际的管理工作,他还是比任何人都更有见地。

“管理者在商学院中学过,关系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但当今最重要的关系却是侧面的,”他说道,带着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重的澳大利亚口音。

“如果有件事是我所认识的大多数管理人士都必须要学的,那就是在没有权威也没有命令的场合下该如何处理关系。

现在,你还剩下什么?”我提前一小时来到德鲁克教授的住所,那是位于南加州近郊的一座平房,离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所管理学研究生院不远。

屋子整洁且朴素。

我按响门铃,他的看护打开了门。

一个有点虚弱但非常急切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是《金融时报》来的先生吗?没错?承蒙光临,伦敦先生,请进,请进。

”因为年龄的关系,德鲁克教授的听觉越来越差。

今年早些时候,他摔了一跤,导致髋骨骨折。

在其它方面,他还是会如过去60年那样,被人描述成公众知识分子:结合了旧世界的谦恭有礼和新世界的直言不讳。

他在谈话中会先引经据典,涵盖历史、经济学、科技和社会,然后再切中要害。

老话说,对管理学作者而言,挑战就是找到彼得·德鲁克说得还不够好的地方。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从1946出版的《公司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到1999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一次读他的书就会发现这一点。

“德鲁克最主要的贡献并不单是一种思想,而是一个有着巨大优势的完整作品集:其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基本正确的,”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在《平日里的德鲁克》(The Daily Drucker)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这是一本集这位伟人见解之大成的新著作。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5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5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5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1《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我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

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景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

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

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我和员工的首要义务”。

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可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

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

所以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绩效。

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本事和才华供给的发挥空间,给予他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

所以,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我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所以生产力也就会越高。

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我主观本事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我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三本经典管理著作推荐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三本经典管理著作推荐

管理学⼤师彼得·德鲁克的三本经典管理著作推荐
推荐⼤家阅读美国管理学⼤师彼得•德鲁克教授的三本经典管理著作:
1.《管理的实践》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门学科诞⽣。

德鲁克把管理学界定为⼀门应⽤科学,是为了解决复杂的企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这⾥包含了管理学的精髓:管理⽆模式,管理要从实际出发,管理要与时俱进。

他强调,“管理是⼀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在于‘⾏’,其验证不是在于逻辑,⽽在于成果,唯⼀权威就是成就。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个⽅⾯的内容:卓有成效可以学会、时间管理、注重贡献、发挥长处、要事优先、有效决策。

3.《21世纪的管理挑战》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指出,未来的管理将特别涉及新信息技术和⾃我管理艺术的影响。

德鲁克认为⾃我管理艺术是必要的,因为未来的员⼯将在他们的公司或组织中⽣存下来,对⼤多数⼈来说,终⽣学习新技能和新职业将成为规则: “管理⾃⼰是⼈类事务中的⼀场⾰命。


【彼得•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他1909年⽣于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后移居美国。

德鲁克从⼩⽣长在富裕的⽂化环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传体⼩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动的描述。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管理的实践》读后感1一11月11日,被誉为当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走过95年的岁月后与世长辞。

作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德鲁克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德鲁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以冷静、深邃的目光来洞察管理之道。

除了留给世人近40部著作和100多篇论文以外,德鲁克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警醒所有从事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的人。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也就是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现在还有人把它作为至宝来阅读。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

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该书具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

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

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该感谢这个人彼得·德鲁克,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这是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

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

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

这是比尔。

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

安迪。

格鲁夫这样评价德鲁克: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

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10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10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10篇)《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篇1)《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着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今天读来依然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该书自问世50余年来,一直颇受众多读者的追捧,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经理人和管理学者,不愧为一部"管理的圣经",难怪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着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

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

的确,在今天看来它的内容并不深奥,但在50多年前,能够对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认知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

一般的管理"大师",大多专注于管理的某一领域,比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而只有德鲁克先生视社会和企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系统、全面的来看待管理,可以说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为"管理的教父"、"大师中的大师"。

正是《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

当代仍在流行的许多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即使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也可以在该书中的论述中找到源头。

因篇幅所限,简单罗列一下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主要体会,与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

"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

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管理的定义:管理有很多定义,管理学泰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描述,管理是一种实践,本质在于行而不是知。

而我们给出的定义,管理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朝着熵减方向努力的典型性运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管理在宇宙中本来就客观存在,它不是人类首先创造或者独有的。

2管理一定是在对抗熵增,目的是做熵减运动。

3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地被人类发掘和整理利用,最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方法论,应用于组织管理,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等方面。

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是主体调动主观能动性克服熵增的一种带有目的性活动所采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是在生物界长期的进化中优胜劣汰长生出来的。

人类聪明的地方在于将这种散布在各个角落里的方法,经过搜集、试错、加工、实践最终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

利用这套方法论,可以更加有效的抵抗熵增,按照人类的想象去改变现有的世界。

如此说来人类也可能是一个神仙打败另外一个神仙所创作出的一个有力的攻击手。

管理的实践:管理的实践就是在找寻、试验、验证、总结,创新管理方法论的持续性活动。

由于他人总结出的方法论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和前置定义,自身不通过实践就不知道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场景和条件。

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包括治国的理论)。

这也就告诉我们,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自身必须在知的基础上去行去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结果是否达到目标。

很多变味的管理者把管理矮化了,甚至认为管理跟权力直接挂上了勾。

根本就没弄清楚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之于企业管理也是一样,浩瀚的管理学书籍汗牛充栋,满腹经纶的管理学专家多如牛毛,学了点管理知识的皮毛就侃侃而谈的所谓企业管理者更是如过江之鲫。

然而又有多少企业管理者看到了管理的本质,愿意去真正体验管理的实践呢?管理的实践本身也是一种科学实践。

真正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并无本质的差异。

只不过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德鲁克关节虽已僵硬,但头脑依旧灵活。

他步入95岁高龄,但谈起实际的管理工作,还是比任何人都更有见地。

“管理者在商学院中学过,关系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但当今最重要的关系却是侧面的,”他说道,带着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重的澳大利亚口音。

“如果有件事是我所认识的大多数管理人士都必须要学的,那就是在没有权威也没有命令的场合下该如何处理关系。

现在,你还剩下什么?”
我提前一小时来到德鲁克教授的住所,那是位于南加州近郊的一座平房,离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所管理学研究生院不远。

屋子整洁且朴素。

我按响门铃,他的看护打开了门。

一个有点虚弱但非常急切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是《金融时报》来的先生吗?没错?承蒙光临,伦敦先生,请进,请进。


因为年龄的关系,德鲁克教授的听觉越来越差。

今年早些时候,他摔了一跤,导致髋骨骨折。

在其它方面,他还是会如过去60年那样,被人描述成公众知识分子:结合了旧世界的谦恭有礼和新世界的直言不讳。

他在谈话中会先引经据典,涵盖历史、经济学、科技和社会,然后再切中要害。

老话说,对管理学作者而言,挑战就是找到彼得〃德鲁克说得还不够好的地方。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从1946出版的《公司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到1999
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一次读他的书就会发现这一点。

“德鲁克最主要的贡献并不单是一种思想,而是一个有着巨大优势的完整作品集:其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基本正确的,”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在《平日里的德鲁克》(The Daily Drucker)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这是一本集这位伟人见解之大成的新著作。

但即使这样的赞誉也不能充分说明此人的影响,他使管理学成了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学科。

当然,在德鲁克教授涉足之前,其他人也写过管理学的一些方面。

例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关于效率的著作,或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关于激励的著作。

但彼得?德鲁克第一个把那些零散的思路整理成系统的理论。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首次出版是在1954年。

在该书1985年版的序言中,他把这本书称为第一部“将管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第一部尝试将管理学描述为一种独特功能、将管理描述为一项特殊工作、将担任管理者描述为一种独特责任”的书。

几乎没有人会对这样的评价提出异议。

这本管理学始创文本现在还是惊人地贴近时代。

比如,他警告说,只允许“有特殊学位的人”担任管理
职位将是个错误。

他提前50年预言了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的兴起,以及目前由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等商业思想家倡导的强烈反对立场。

德鲁克教授解释说:“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他们缺少经验背景。

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和其它能提供的东西,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


他的观点是,管理学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而不是以学术奖励。

《管理实践》中另一个非常有现代感的见解是,所有管理都涉及创新。

他写道,无论是“销售还是会计、质量控制还是人事管理,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应该有清晰的责任和明确的创新目标。

”当今天的管理大师们提倡“业务流程创新”时,他们又一次重复了德鲁克的观点。

德鲁克教授的许多见解有待重新发现。

他早期的著作对“想象中的管理者与世隔绝”发出警告,即管理者往往过于投入工作,而对正在出现的机遇或威胁视而不见。

他认为信息科技(IT)让事情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了呢?
“更糟,糟糕得多,”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经理们完
全淹没在内部数据之中,而无视外部数据。


每当德鲁克教授提供咨询时,他都会坚持让经理人每年至少花两周时间与他们的销售人员交换位臵。

他还要求经理们参与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他幽默地说:“大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如果他们和同行业另一家公司的副总裁一起打高尔夫,他们就与外界有了接触。


德鲁克经典理论中另一个被忽略的方面,是他对推动启迪式、参与式管理的兴趣。

在《公司概念》一书中,他详细描述了有关“自我管理型工厂群落”的思想,在这个群落中,工人们在确定优先事务和制定政策方面将扮演中心角色。

“在我有关管理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自己有关自我管理型工厂群落的思想,以及有关负责任员工的思想,都是最重要、最原创的思想,”他在多年后所写的自传《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中这样写道。

那结果如何呢?为何这种无等级管理在制造业中还是不存在呢?
“劳工运动否决了自我管理的工厂群落,”他平淡地回答说,“不管在哪个成立了工会的企业,工会总是专注于代表工厂群落。

它试图阻止管理层和雇员之间的一切直接关系。

这是个美好的想法,但成了现实的牺牲品。


但德鲁克教授指出,知识工人的崛起改变了规则,超
越了工厂。

跨越公司界限的实践团体常常比某个企业内部的关系更为强势。

“知识工人”一词是德鲁克在1969年出版的《不连续的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一书中发明的。

“我认识一位妇女,她是一家大公司物理化学部门的资深人士。

她基本上既没有下属,也没有老板。

但每天早晨她通过电子邮件与世界各地同一行业、不同公司的七八个人保持联系。

这些人共有40个左右,每年在会议上见面两次。

那就是她的群落。

是的,她为一家企业工作,但她在这家公司几乎一个人也不认识。


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其意义是深远的。

正如德鲁克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一书中所指出的,成功的组织必须学会把自己看成管弦乐团,而不是军队。

“过去,跨国公司就是有着外国分支机构的国内企业,通过所有权来进行控制。

今天,跨国公司就是一个制造、分销、科技等工作的联盟网络。

有时会有股份参与,表明了一种承诺而不是控制权。

这些公司通过战略和信息联合在一起,而不是通过所有权。


因此,经理们需要在没有什么权威,甚至控制权更小的关系中表现出色。

试试在阶梯教室里学习怎么做吧。

生日快乐,德鲁克教授。

泰然自若地宣告变革的来临
如果你见过的商业周期和彼得?德鲁克一样多,就不会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大惊小怪了。

虽然安然(Enron)、艾德尔斐(Adelphia)和其它一些在牛市期间欺骗投资者的公司崩溃后,人们感到极度不安,但这位管理大师却不为所动。

“到现在,我观察这一切已有近70年,它从未改变过。

在经济繁荣的顶峰,投资者会期望10%的收入增长和10%的利润增长,而只要经过简单的算术计算,我们就知道这永远不可能。

当这一切变得清楚时,管理层就开始在数字上捣鬼。

每个经济周期中都会出现这种状况。


当德鲁克教授1937年从澳大利亚迁来美国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接替《金融时报》的一位前任,报道正被披露出的麦基森?罗宾斯(McKesson Robbins)丑闻。

该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它的经理杜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子公司,用以夸大收入和利润。

该丑闻和安然的规模相当,引发了一场对审计规章的大调整。

市场心理和会计违规问题反复出现,企业高管的薪酬计划又令该问题愈演愈烈。

德鲁克教授认为:“在每次繁荣期,(高管薪酬)的处理方式都略有不同,要么是股票期权,要么是影子股票或一些其它工具。

高管总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提高股价而进行管理。


的确,美国各地的企业目前正设计新的薪酬计划。

许多人将股票期权视为罪魁祸首,这些计划降低了对股票期权的依赖。

过去的经验显示,这类计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个我已经见过五次了,没有任何不同。

我们没有找到一种给高管支付薪酬的办法,以便使他们一方面没有动机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管理,而另一方面又把他们的薪酬与业绩挂钩。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还不完全知道。

”(金融时报2004年11月2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