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会议传译策略研究--以2015年答中外记者问为例

释 意 理论 (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i v e a p p r o a c h ) ,又称 达 意 理论 ( t h e o r y o f s e n s e ) , 2 0 世 纪7 O 年代 由 巴黎高 翻 的塞 莱 斯科 维
三案例分析2015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每年的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会议涉及的内容都很广涵盖政治经济外交民生等方方面面且会议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提问者的问题具有随机性总理的回答也具有即席性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现场口译的难度
2 0 1 5 年 第 l 5 期
青 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1 、翻译 的三个层 次
一
译 ?它的定义 似乎很简单 ,就是 “ 口头上 的翻译” ,但 是其 领域 。其 主要 观点是 翻译 即释意 ,故名 释译理论 。[ 2 ( 仲伟
过程却相 当复杂 ,因为它要求译员将所感 知和理解 的信息准
确 而又迅 速地 由一 种语 言转换 成 另一种 语言 ,是 一个跨 文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键词 :会 议传译 ;2 0 1 5 中外记者招待会 ;释意理论 ;翻译策略
口译 活 动先 于 文 字 出 现 ,它 是 不 同 民族 之 间进 行 交
流 的一 种形 式 。据 相关 文 献 记 载 , “ 公 元前 1 9 0 0 年 ,亚
鉴 于会议传译 的以上特点 , 为 了保证传译 的速度质量 ,
传译 ,陪 同 口译等 。会 议传译 多采 用 同声传译 或 交替传 译 逐字 翻译 、脱离 语境 和交 际环境 的句 子翻译 、语 言知识 和
释意理论指导下钟南山院士母校演讲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释意理论指导下钟南山院士母校演讲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释意理论指导下钟南山院士母校演讲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释意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钟南山院士母校演讲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我们学生的口译能力,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释意理论,以在将来的传译工作中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
当天,我们一行20多名学生来到了钟南山院士的母校,并进行了一场模拟演讲。
演讲主题是关于疫情下的科学防护知识和预防隐患。
我们将整个演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学生担当中文演讲和英文传译。
在演讲开始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释意理论概述。
释意理论是一种在口译中广泛应用的理论,它通过集中控制语言,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以保持原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我们了解到,释意理论包含了主动释意、被动释意和选择释意三个层次,而翻译过程则是在这三个层次上不断进行的。
在演讲过程中,每当中文演讲者说完一段话后,英文传译者就会立刻开始进行传译,以确保听众能够准确理解演讲内容。
在传译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释意理论的指导,尽量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使得目标语言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通过此次模拟演练,我发现释意理论在实际的交替传译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传译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被传递的信息,努力使原文的核心观点和重要细节完整地传递给听众,而非简单地进行语言的翻译。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运用适当的释意策略和技巧,例如增添适当的补充信息、调整文体风格等,使得传译更加贴近听众的需求。
此外,通过参与这样的交替传译实践,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传译的难度和挑战。
每当中文演讲者迅速切换话题或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时,传译者需要能够瞬间反应并做出准确的英文传译,这对我们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我深感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
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的“增”与“减”

1 . 充分的肯定 了释意理论的历史地位 , 其所 产生的积极作用总结如下 :张吉 良认 为释意理论 开启了 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释意理论是会
议 口译 办 学 的理 论 基石 和 释意 理论 对 机器 翻译 研 究 的启示 等 等 心 】 。 2 .许 多 学 者 和 翻译 家 也 对 释 意 理 论 主 要 观
禁要问 : 这一 理 论 与如 今 的 口译 技 巧层 面 有着 怎 样 的联 系 。 由于文 章 篇 章 的 局 限 ,本 文 将 只就 “ 增” 与“ 减” 两 个方 面 展 开讨 论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0 4
翻译技巧尤其是 “ 增” 与“ 减” 两种方法 的研究也
析材料 是 一篇题 目为 《 高校扩招和教育质量 问
意, 翻译时可 以不用做到每一个语 言单位的完全 对等 , 只要在语意层面做到了意思的等值即是有
效、 成功 的 翻译 。
“ 释 意理论 ” 主要 包 括 三个 方 面 : 理解 原 文 的
意思 , 脱 离原 文 的模 式 或 框架 ,重 新 用译 出语将
原文意思表达 出来 。 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和勒代雷
点提 出了 自己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 :刘和平认 为 “ 由于≥ 所处 时代语言学 、 语言心理学 、 神经心理
教授提出的的口译三角模 型 l ¨便很好 的呈现了
这 一动 态 的过 程 : 农 1 . 1
口译
学、 认知心理学、 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水乏更多的实证分析数据 , 还需要同其他领 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人合作 ” 1 3 1 , 张吉 良认为 “ 释
研究 , 这也是 本文的最初 的 出发点 和源动力 。
二、 研 究设 计
《2024年释意理论指导下外交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理论指导下外交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交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释意理论作为口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为外交口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理论指导下外交口译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一种以理解为基础的口译理论,强调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源语和目标语的准确理解和释出。
该理论认为,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思想和情感的传递。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准确理解并释出源语的含义。
三、外交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外交口译作为口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交口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其次,外交场合往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并传达信息。
此外,外交口译还要求译员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四、释意理论指导下外交口译策略(一)预译与即时翻译相结合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预译与即时翻译相结合是外交口译的重要策略。
预译是指在口译前对可能涉及的领域知识进行充分准备和预习,以便在口译过程中更快地理解和把握信息。
即时翻译则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迅速反应,准确传达信息。
通过将预译与即时翻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应对外交口译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二)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与传递文化背景是影响外交口译的重要因素。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员需要准确把握并传递文化背景信息。
这要求译员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以便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并传达文化内涵。
同时,译员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三)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与策略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与策略是提高外交口译质量的关键。
这包括但不限于合理使用同义近义词、调整句子结构、增减信息等技巧。
《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范文

《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篇一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吸血鬼日记》口译结果分析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释意理论作为交替传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应用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吸血鬼日记》为例,分析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口译实践中的效果和挑战。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一种以理解原语意义为基础的口译理论。
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原语信息的准确理解和再表达,以及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释意策略。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核心在于理解原语的意义,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
因此,释意理论在交替传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吸血鬼日记》口译实践概述《吸血鬼日记》是一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美国电视剧,情节复杂,语言丰富。
在口译实践中,需要运用释意理论,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将剧情、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准确传达给听众。
本文将通过对《吸血鬼日记》的口译实践进行分析,探讨释意理论的应用效果。
四、释意理论在《吸血鬼日记》口译中的应用1. 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在《吸血鬼日记》的口译过程中,释意理论要求口译员准确理解原语信息。
这包括理解剧情发展、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
只有准确理解原语信息,才能保证口译的准确性。
2. 灵活运用释意策略在口译过程中,释意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口译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释意策略,如增译、省译、意译等,以保证口译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人物对话时,口译员需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运用适当的释意策略,使口译更加生动形象。
3. 关注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吸血鬼日记》涉及美国文化、社会背景、语言习惯等。
口译员需要关注这些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语信息,运用释意理论进行口译。
例如,对于美国俚语和习语的翻译,口译员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便准确传达原语意义。
五、口译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吸血鬼日记》的口译实践,可以发现释意理论的应用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释意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同声传译已成为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场合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
而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释意论为视角,对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习语翻译的质量。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准确理解和阐释。
在汉英同声传译中,释意论要求译者准确理解源语习语的意义,同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表达。
这一过程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灵活的翻译技巧。
三、汉英习语的特点汉语和英语习语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语习语往往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义,形式多样,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
而英语习语则多以比喻、典故等形式出现,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在同声传译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习语的特点,以便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四、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1. 直接翻译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习语,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策略。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保留习语的文化特色,使译文具有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
例如,“守株待兔”可以翻译为“to sit by a stump waiting for a rabbit to appear”。
2. 意译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差异较大或无直接对应表达的习语,可采取意译的策略。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习语的意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述方式。
例如,“井底之蛙”可以翻译为“a frog in a well that has never seen the ocean”。
3. 释义加译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可以在意译的基础上加释习语的含义或背景。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释意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汉英同声传译是国际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而习语的翻译则是这一技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释意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释意论认为,翻译的核心在于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而非单纯追求语言形式的对应。
在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1. 准确传达原意:习语的翻译应准确传达其原意,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其含义。
2. 注重文化因素:习语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应注重文化因素的传达。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习语含义,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等。
三、汉英同声传译中习语口译的翻译策略1. 直接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策略是指在保证习语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其语言形式的一致性。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表达的习语,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例如,“龙腾虎跃”可以直译为“Dragon and Tiger leap vigorously”。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在不改变习语原意的前提下,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对于那些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表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策略,通过解释性语言来传达原意。
例如,“画蛇添足”可以意译为“to add a foot to a snake that's already painted”。
3. 语境推理策略语境推理策略是指在同声传译过程中,根据语境推断习语的含意。
当习语在目标语中没有确切对应时,可根据上下文和逻辑推理来推断其含义,并将其恰当地表达出来。
这一策略需要译员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案例分析以“对症下药”为例,这一习语在英语中无直接对应表达。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可采用意译策略,结合语境推理,将其翻译为“to treat the problem with the right solution”。
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英汉交替传译中有效笔记的记录策略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英汉交替传译中有效笔记的记录策略刘宸含研究生姓名陆明指导教师姓名MTI专业名称英语口译研究方向2013.6.20论文提交日期苏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英汉交替传译中有效笔记的记录策略——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第二场电视辩论”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翻译硕士(口译)姓名刘宸含指导教师陆明(副教授)Effective Note-taking Methods in English-Chines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pretive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 US Presidential Debate in2012ByLiu ChenhanUnder the Supervision ofAssociate Professor Lu Ming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ochow UniversityMay 2012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承办和参加的各类国际活动、记者招待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文化交流,这些大型会议一定少不了译员高水平高质量的现场口译。
就目前而言,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是很多大型会议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两种口译形式。
但是由于同传对机器设备的要求较高,其使用的频率远不如交替口译高,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交替传译的地位。
释意理论下的口译是一项具有交际意义的活动,口译的意义在于对讲话内容的提取和转达。
这种思想在确保交替口译的质量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释意理论对会议交替口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释意理论的定义,释意理论下翻译的层次,翻译的对象和交际意义的产生以及释意理论下翻译的过程等有关释意理论的概念,并将释意理论与交替口译的特点和标准结合起来,然后,以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具体实例为文本,重点归纳并总结了会议交替传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策略,包括一般性的策略—增译、减译、零翻译,以及具体的技巧—直译加注、替换形象、解释性翻译,句子逻辑结构的调整。
通过本文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在准确完整的传达源语意义,提高口译质量上有很大作用。